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金星虽然被人们比作地球的孪生姐妹,但却是一个步入歧途的"地球",就现有的探测结果看来金星上没有水体或者基本上没有水体几乎是肯定的了。它稀薄的大气和恶劣的环境让我们在太空寻水这一问题上将它划入一个被基本否定的、被忽略的区域,几乎将它打入寻水的冷宫。但"先天缺水"的说法会一直书写着金星的历史吗?  相似文献   

2.
宇宙的年龄     
陈冬妮 《航天》2012,(4):54-56
同为地球上的智慧生命,各国人对年龄的询问有着不同的看法。按照西方传统礼节,初次见面就问“您贵庚”是不得体的;但中国人习惯以此拉近距离,而且还会根据对方的情况谨慎选择用语,例如:“您高寿?”当我们抛开世俗放眼星辰之际,询问星系的年龄则不再是个民俗礼节问题,而是个充满挑战的自然科学问题了。  相似文献   

3.
《航天员》2007,(5)
张伟问:航天器在大气层中也能绕地球飞行吗?航天员答:航天器能否在200千米以下绕地球飞行呢?理论上不仅航天器可以,而且汽车、火车和飞机,都能以惯性绕地球运行。但实际上不仅汽车、火车、和飞机不行,航天器也不可能,因为那里有较浓密的大气,大气阻力会降低航天器的运行速度。速度降低意味着离心力减小,航天器就会在地球引力作用下,沿螺  相似文献   

4.
士元 《航天员》2011,(2):12-17
2011年4月12日,世界载人航天50周年纪念日。50年前,加加林代表人类搭乘"东方一号"第一次飞出地球进入太空。举世瞩目,万众欢呼。50年过去了,"东方一号"飞天前后,还有哪些不为人知的精彩故事和神秘内幕呢?50年风云变化,50年沉稳举步,50年身姿翱翔,50年视野开敞。人类载人航天事业过去50年的发展历程纷繁复杂,我们道之不尽,但我们尽量把最贴近您生活的方方面面展示出来,让您了解一个不一样的生活方式。载人航天是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的朝阳产业,它的出现为人类带来了特殊而无法估量的价值。过去的50年,是航天事业起步和发展的50年,更是探索改变世界的50年。载人航天的半世纪,不是一个人、一个组织或一个国家的半世纪,而是人类共同拥有的半世纪。世界各个航天大国在这个特别的年份里,通过或大或小的不同形式,表达了对太空探索开拓者们的纪念。中国的"神舟"英雄们曾经身赴太空,是太空探索的真正实践者,他们最了解太空和太空探索的意义。在这一特别时刻,他们向人类载人航天事业送上了祝福,表达了希望。天上半世纪。我们和亲爱的读者您,一起来回顾,一起来展望,一起来纪念,一起来期待。  相似文献   

5.
和NASA对着干     
刘一 《航天员》2009,(6):58-60
“如果你们不给我一次维修实验设备的机会,我就不回去了。”  相似文献   

6.
开创刊发布会那天,我们特意邀请了尚志。尽管我在网站上多次看过他的照片,见到本人我还是没有认出来。冒冒失失地走上前,问了一句:“请问您是……”“这就是飞船系统的总指挥尚志啊!”随行的人惊讶地看着我,我极窘迫地抬头看了看尚志,他冲我点点头,温和地笑了一下,那天之后,这个笑容就留在了我的记忆里。一个晴朗的下午,我们邀请尚志在《航天员》杂志上说说他自己的故事。  相似文献   

7.
正50年过去了,"东方红"一号卫星的成功发射早已奠定了今日中国航天大国形象的基石。但从"581任务"到"651工程",几经周折,中国人造(地球)卫星计划如何开始启动?起点空白,经验为零,如何突破重重技术难关?历经挫折,"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如何将"东方红"一号运送成功?这段饱含航天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卓越精神的历史更值得我们铭记。  相似文献   

8.
《航天员》2014,(1):74-74
亲爱的读者朋友们:你们好!新年伊始,万象更新,在崭新的2014年,《航天员》再次与您相见。在此,我们向广大读者朋友们致以最诚挚的问候,感谢大家在过去一年里对我们的关注和厚爱,感谢大家对我们工作的支持和帮助,祝大家在新的一年里,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相似文献   

9.
想象一下,如果你生活在一个狭小的封闭空间内,脱离自己的生活,没有家人和朋友,你能够坚持多久而且不至于精神崩溃?一天、一周还是一个月?很明显,这对于每个人来说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然而,在距地球几百千米以上的太空,在完全失重的条件下,航天员却是长期这样生活着。这种生活使他们的心理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们面临哪些挑战又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呢?生活在地球上,人们时刻感受着重力的作用,身体上是踏实的感觉。在短暂的太空飞行中,很多航天员对于失重还是感觉很新鲜,但若是长时间的太空生活,微重力就会带来不适。心理学家最需要了解的是在失重  相似文献   

10.
正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在浩瀚的宇宙遨游过程中,会周期性地经过地球阴影区,此时就会经历很长时间的黑暗,影响在轨任务的顺利完成。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510所承担飞船舱内照明设备和交会对接照明设备研制任务,不仅为航天员提供了舱内工作、生活照明,还为载人飞船与空间实验室在阴影区的交会对接提供了摄像辅助照明。看到这里大家可能会问,宇宙空间环境那么恶劣,咱们日常使用的照明光源不行吧?没错!如果直接采  相似文献   

11.
孙海荣 《航天员》2010,(1):45-48
外太空遍布小行星,它们肆无忌惮,常不按规则出牌,指不定哪一天就冲向了人类生活的地球家园。面对这样的潜在威胁,我们的措施在哪里呢?让地球成为设防的星球,这是人类的共同心愿。  相似文献   

12.
"吃喝拉撒睡",对于生活在地球上的大部分人来说已是习惯,也是轻而易举的生活琐事,然而对于生活在太空中的航天员呢?他们还会觉得那么地顺理成章吗?这些所谓的生活琐事会带给他们什么样的体验呢?现在让我们来看一看太空生活的"尴尬"事:"方便"不方便,甚至还要喝自己的"尿"。  相似文献   

13.
我,DMHS,自动转报机,出生于北京航管科技!听抚育我的人说,我的孕育期比别人都长,因为他们需要时间把我生的更聪明!所以,当我一落地时,我就感觉到了什么——叫做众星捧月,说实在的,我喜欢这种感觉。  相似文献   

14.
当神舟九号飞船返回舱带着耀眼的火光划破苍穹,从太空返回地球表面时,地面的人们不禁会担心,返回舱会被烧坏吗?返回舱里的亲人安全吗?在黑障区(指飞船返回大气层后无线电信号中断的飞行区段,离地80公里到40公里)飞行的几十秒,地面的人们更是会把心提到了嗓子眼。要验证飞船是否会因为受热破坏这个问题,首先需要进行大量的地面防隔热试验。大气层外物体在高速返回地球表面的过程中,由于与空气的剧烈摩擦产生强烈的气动加热,从而会被全部或部分烧毁。  相似文献   

15.
《航天员》2007,(2)
当长征火箭烈焰腾起,你是否感受到了大地在震撼?当中国航天员微笑着走出返回舱时,你是否有些感动需要诉之笔端?载人航天科幻小说,正是一个任你时空穿梭、纵横宇宙,挥洒激情的天地!值此神七蓄势待发之际,《航天员》杂志特别推出首届“航天员”杯全国载人航天科幻小说有奖征文活动。本次征文不分职务高下,不论男女老少!我们期待您运笔挥毫,写出更多更好更具时代气息的载人航天科幻小说来。  相似文献   

16.
读者园地     
《航天员》2007,(1)
创刊至今,《航天员》历经风雨,逐步成熟。一年来,我们始终视传播载人航天科普知识为己任,以得到读者你们的认可与喜爱为目标,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我们已经做到了,但是我们知道还可以做得更好。因为,我们仍然担心杂志的篇章和版式是否完全达到你们的要求与期望?我们会不会被自己的思想挡住视线?所以在此借用你们的眼睛,借用你们的视角,我们衷心地期望,你们有所视,有所想,更有所言。2007年来临了,编辑部全体同仁在这里向全国所有支持我们的读者朋友们道一声新年快乐,并预祝大家在新的一年里一切顺心、合家幸福,预祝我们大家的《航天员》杂志越办越好!  相似文献   

17.
太阳为什么会变化?怎样变化?地球又是怎样响应这种化的?对人类有什么影响?为深入考察这些问题,21世纪初,NASA启动了规模宏大的"与日共存"计划(Living With a Star Program)。计划全面研究太阳活动及其对地球空间作用的因果关系,特别是太阳-地球耦合系统中直接影响人类生命与社会的方面。  相似文献   

18.
2090年,月球被人类开发,四分之一的人类住进了月球,而10年后,2100年,我要代表全地球的记者,再次去采访一下嫦娥,看看这段日子月球的生活是怎样的!  相似文献   

19.
张京 《航天员》2012,(5):51-53
“从太空看地球,她的壮观美丽不禁令我热泪盈眶。遥望地球,你会发现她没有边界,没有民族和种族之分,你的看法就会完全改变,你想到的不会是你的家或者你的国家,你放眼看到的是整个人类的家园——地球。”——阿努什·安萨里  相似文献   

20.
刘苗 《航天员》2012,(6):50-51
2012年3月3日。佩蒂特在空间站轨道实验舱完美地拍下了圣安东尼奥天文台给国际空间站发射信号的那束蓝色激光,描绘了“最美的地球夜景”。就在我们惊叹于佩蒂特在太空捕捉到这一“精彩瞬间”时,4月13日他又在NASA网站上分享了自己在太空创作的诗作《我想知道为什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