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载人航天的关键就在于航天员能否上天,而航天员的生活与训练又是绝对不能受到外界干扰的。因此,中国的航天员始终是一个隐晦的话题,他们的头上笼罩着神秘的光环。随着神舟飞船第四次发射的成功,中国的载人航天也进入了倒计时,那么中国的航天员现在都准备到了什么程度?他们是如何选拔、训练与生活的呢?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总设计师、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所长宿双宁披露——  相似文献   

2.
郭季 《国际太空》2007,(8):27-27
应中国宇航出版社和中关村图书大厦邀请,关籍华裔航天员焦立中博士于2007年6月28日在中关村图书大厦举办了载人航天科普讲座和著名宇宙探险科幻小说《星际迷航》的签名售书活动,并且回答了《国际太空》杂志记者等人提出的有关载人航天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2003 年10 月15 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奉命出征太空。由航天员杨利伟、翟志刚、聂海胜组成的首飞航天员梯队,肩负着征服太空的神圣使命,出现在中国载人航天发射场上。最终,杨利伟作为首飞航天员,乘坐神舟五号飞船,担负起这次里程碑式的太空飞行任务。这是中国航天员首次公开亮相。世界为之瞩目,民族为之骄傲。 航天员系统是载人航天工程的核心组成部分。选拔和训练航天员是一个国家能否独立自主实施载人航天的重要标志之一。当今世界,过去只有美国和俄罗斯两国能够独立完成航天员的训练。今天,又增加了一个新的成员:中国。航天员…  相似文献   

4.
<正>《航天员》杂志于2005年10月创刊,由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管、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主办,航天英雄杨利伟出任荣誉主编,飞天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刘旺、刘洋、张晓光、王亚平等出任特邀编委,以"普及载人航天知识、弘扬载人航天精神、传播载人航天文化"为宗旨,是面向广大青少年及航天爱好者的权威科普期刊,双月刊,大16开,全彩印刷。(定价12元)  相似文献   

5.
《太空探索》2012,(9):26-27
从最小配置的试验飞船神舟一号到全系统状态上天的神舟二号;从神舟五号第一次载人飞行到神舟六号多人多天飞行、神舟七号太空行走;从天宫一号发射升空到神舟八号、九号相继突破自动、手控交会对接,实现航天员短期驻留……中国独立自主地发展了载人航天,根据自己的国情和需求开展规模适度的飞行试验. 20年神舟飞天,中国开启了一个充满光荣与梦想的航天时代.随着第4次载人航天飞行的圆满成功,中国人的太空探索又站在了一个新起点上.自信、自强、自立的中国人必将在更高的领域、更广阔的空间,创造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新辉煌,中国人也必将拥有更强的能力,去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相似文献   

6.
《太空探索》2011,(9):46
宇宙奥秘有多少?太空生活有多神奇?这恐怕仅限于您的想象。在中国人探索太空步伐越来越快之际,经中国宇航出版社授权,本刊特摘登最新出版的《中国载人航天科普丛书》部分精华,并通过和最新科技图片编排,为您演绎航天科普知识问答。欢迎各位读者踊跃提问,更欢迎补充和完善答案。  相似文献   

7.
2003年10月15日是一个值得中华民族自豪的日子。这一天,中国自己培养的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着中国自主研制的载人飞船成功升入太空,并于第二天安全返回,使中国成为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中国唯一的载人航天发射场——酒泉卫星发射中,山也向世人展示了其独特的风采。  相似文献   

8.
美国航天基金会3月30日宣布,将该基金会的2009年“太空成就奖”授予中国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团队(简称神七任务团队)。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神七任务航天员翟志刚等当天代表神七任务团队参加了颁奖仪式,并领取了奖项。  相似文献   

9.
在“神舟号”载人飞船工程实现了中国人往返于天地间的目的之后 ,中国应审慎地选择发展载人航天的目标。文章从中国社会对载人航天的需求出发 ,讨论了以开发利用空间微重力物质环境为目标的空间站和以发展天基航天为目标的天基航天站的外部工程系统的环境条件 ,认为中国在运载火箭、发射和回收场、测控站网方面已有较好基础 ,基本具备条件 ,运人运输器已有“神舟号”载人飞船 ,运物运输器的研制也不困难 ,但在为保障航天员在空间生活、工作的航天员系统方面和为实现载人航天工程功能和显现价值的有效载荷系统方面欠缺较多 ,需要一个研究、试验、培训和开发、演示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0.
《太空探索》2010,(5):5-5
近日记者获悉,我国第二批预备航天员选拔工作已经完成,将于近期最终确定5名男航天员、2名女航天员人选,这是我国首次选拔女航天员。我国还同时完成了载人空间站工程(2011年~2022年)实施方案论证。据介绍,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在稳步向前推进,  相似文献   

11.
《太空探索》2011,(10):26-29
宇宙奥秘有多少?太空生活有多神奇?这恐怕仅限于您的想象。在中国人探索太空步伐越来越快之际,经中国宇航出版社授权,本刊特摘登最新出版的《中国载人航天科普丛书》部分精华,并通过最新科技图片编排,为您演绎航天科普知识问答。欢迎各位读者踊跃提问,更欢迎补充和完善答案。  相似文献   

12.
“必须提一下万虎1 ) (Wan Hoo)的事迹。这位生活在大约 15世纪的中国官员是试验火箭上天的第一人。……他坐在椅子上 ,椅子下面捆绑了 47支当时最大的火箭 ,他命其仆人点燃火箭 ,然而 ,随着一声巨响 ,万虎消失在火焰和烟雾之中。人类首次火箭飞行尝试没有成功。”摘自 Herbert S.Zim著《Rockets and Jets》 (1945 )□□航天技术的水平与成就是一个国家经济、科学、技术实力的综合反映。载人航天是航天技术向更高阶段的发展。载人航天的突破——用本国的载人航天器将航天员送入太空并安全返回 ,更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大的标志 ,国际威望…  相似文献   

13.
“总指挥同志,我奉命执行首次载人航天也飞行任务,准备完毕,待命出征。”10 月15日清晨5时20分,随着航天员杨利伟一声洪亮的报告,一个历史性的时刻便注定进入了不可逆转的时序。“出发!”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李继耐一声令下,杨利伟麻利地登车奔向7千米外的发射塔架。  相似文献   

14.
图片新闻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新闻发言人6月12日宣布,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于今年10月择机实施,图为在北京的宇航培训基地,航天员着舱外航天服在模拟失策训练水槽进行出舱活动任务训练.  相似文献   

15.
《太空探索》2011,(6):60-61
为激发全国广大青少年对航天科技的兴趣,提高全国青少年对载人航天科技知识的了解,中国科协、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将举办寻梦"天宫"——全国青少年载人航天科技知识竞赛活动。本活动是"开启天宫的梦想"——全国青少年载人航天科普系列活动的重要活动之一,由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中国宇航学会承办。此次知识竞赛采取书面答题和网络答题两种形式。  相似文献   

16.
9月7日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发表报告,称美国航天员人数不足以满足未来不断变化的载人航天之需。报告说,航天员队伍规模的不断缩小对美载人航天投资构成威胁,NASA应采取步骤扩大航天员队伍。  相似文献   

17.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2月17日宣布,中国将于今年实施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载人交会对接任务,实现航天员手控交会对接,全面验证交会对接技术。担负此次任务的飞行乘组将由3名航天员组成。  相似文献   

18.
《太空探索》2004,(2):24-25
2003年已过去,但2003年却作为中国航天最辉煌的一年而永远载入史册。从敦煌的飞天壁画,万户的飞天实践,到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成功发射升空。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邀游太空21个小时后而顺利返回地面并自主出舱,中华民族延续了千年的飞天梦想终于在2003年成为现实。  相似文献   

19.
萧豪 《国际太空》2006,(12):35-35
2006年11月7日,印度约80名顶级科学家投票,一致支持印度2014年将航天员送入太空、2020年实现印度人登月的梦想。如果计划顺利实施,印度将成为继俄罗斯、美国、中国之后又一个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国家。  相似文献   

20.
《太空探索》2012,(8):10
6月29日上午10时许,在圆满完成所有在轨任务后,搭乘3名航天员的神舟九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平安返回,为本次航天任务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王兆耀用12个字来评价这次任务:结果圆满、过程完美、成果丰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