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人类第一个飞上月球的美国航天员阿姆斯特朗曾不无骄傲地说过:“月球上并没有奇迹,倒是我们这些航天员在太空中所做的一切,才是真正的奇迹:”现在飞向太空早已不再足梦,人们也不再会怀疑,在21世纪,将会有更多国家(包括中国)的优秀儿妇女将在太空中大显身手,月球上一定会出现人类为探测宇宙而建立的基地,火星上也也留下人类的足迹。  相似文献   

2.
哈勃太空望远镜是由美国航空航天局负责研制的一台天文望远镜。它以美国天文学家埃德温·P.哈勃命名,以纪念他在20世纪前半期对于星系天文学和宇宙结构组成方面所做出的杰出贡献。它是迄今人类送往太空的最大的望远镜,为人类探索宇宙空间做出了巨大的贡献。1990年4月22日,“发现”号航天飞机将哈勃望远镜送入地球轨道,人类从此摆脱了大气的束缚。在离开故土的日子里,哈勃望远镜像一名忠实的侦察兵,把窥测到的太空奥秘报告给地球人,从而赢得了“太空千里眼”的美誉。一、哈勃“肌体”构造哈勃太空望远镜实质上是一颗大型天…  相似文献   

3.
20世纪,人类跨入了号称"太空时代"的新纪元.而在这个时代中,人类取得的最伟大的宇航成就,莫过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间的美国"阿波罗"登月计划.有史以来,人类首次依靠自身的力量,到达了地球以外的星体.这一计划的成功被认为是人类向太阳系扩张的前奏,并被作为光辉的一页而永载史册.  相似文献   

4.
吕哲 《飞碟探索》2002,(3):35-36
20世纪50年代,当人类开始向太空发射各种航天器的时候,几乎所有人都为征服自然而欢呼雀跃,根本就没有人会想到,总有一天,那些完成了历史使命而因为无法回收被废弃在太空中的航天器,会变成致命的太空垃圾,从而给人类自己带来难以想像的麻烦。现在,各种太空垃圾不仅威胁到了在太空飞行的卫星,而且已危及地球上的居民,人类再也不能对这类垃圾熟视无睹了。事实上,在地球的近地轨道上,也分布着一些自然生成的“宇宙碎屑”。它们大多是彗星和流星的残骸或者是宇宙尘埃的聚合物,它们是自然界生成的太空垃圾。而我们所谓的太空垃圾…  相似文献   

5.
暮色哈勃     
《飞碟探索》2005,(5):22-25
哈勃空间望远镜将于21世纪之初完成其历史使命,而人类驶向辽阔太空的航程则还刚刚起步。“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人不会永远生活在摇篮里”。如今,人类的目光已经指向银河深处。建立空间站,慢游太阳系,已不再只是少数先驱者头脑中的理想或者科幻小说里的奇景。也许到不远的将来,回首今天,人们会普遍意识到,哈勃空间望远镜自身的业绩和它成功的太空维修,正是人类拓展空间疆域历程中坚实的一大步。  相似文献   

6.
20世纪,载人航天的成就是人类登上月球、发展航天飞机和建造大型空间站;21世纪,人类太空探索的目标是重返月球和飞向火星。所谓重返月球并不是重复美国阿波罗航天员的登月活动,在月球上停留几个小时或几天,而是将在月球上作长期或永久性停留。要在月球上作长期或永久性停留,就必须建造月球基地。所谓月球基地就是航天员在月面上长期工作和生活的场所,保障航天员在月球恶劣环境中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基本条件。建造月球基地首先要了解月球,特别是月球表面的环境和地形,否则就不可能为月球基地正确选址,也不可能很好完成基地建设和在月球上的…  相似文献   

7.
前哨 《太空探索》2002,(11):2-5
信不信由你,21世纪后期,人们到太空旅游不是乘载人飞船,也不是乘航天飞机,而是乘太空电梯。人类的梦想——通天塔用梯子登天的想法古已有之。《圣经》上说,公元前2100年就有人打算在巴比伦用砖和焦油建一座通天塔,即“巴别塔”。到公元前1900年,以色列人的祖先雅各做了一个梦,用梯子登天,这就是所谓的“雅各梯”。1895年苏联科学家齐奥尔科夫斯基在  相似文献   

8.
晓月 《国际太空》2006,(1):19-19
美国SpaceDev公司宣布,将建造一种类似航天飞机的、能把游客和航天员送人轨道的新型太空飞船,取名为“追梦者”,它将在美国航空航天局20世纪80年代设计的HL-20飞船的基础之上开发。  相似文献   

9.
回顾美国20世纪鼎盛的国力,有目共睹的是:美国的兴盛有赖科技,而科技的发展则包含了无数华裔人士的贡献,以太空行业而言,休斯敦太空中心的唐鑫濂博士研发的贝塔纤维制作的太空衣,保障了人类登月,唐鑫源专门研制太空服,从美国的“水星”号、“双子星座”号、“阿波罗”号一直到现在的航天飞机,美国太空发展几十年来各阶段使用的太空服,均出自唐鑫源的研究专利,  相似文献   

10.
人类在整个太阳系都留下了“到此一游”的标记.从月球上的足迹到土卫六表面能量耗尽的漫游车,我们在地外探索之旅的有形记录堪称“骄傲的徽章”。以下即是一组人类在太阳系之旅中留下的看得见的痕迹。  相似文献   

11.
飞出地球,遨游环宇———这是人们梦寐以求的愿望。如今,它正一步步向我们走来。要实现宏伟的目标,太空发射方式是关键所在。目前,人们几乎无一例外地使用陆地发射方式。不过,我们将会有多种途径可供选择。它们之中有的已接近实用,但多数还停留在方案设计和实验室试验阶段。它们代表了太空发射的发展方向,为人类飞向宇宙增添了许多希望。海上发射海上发射的最大优点是,可以向地球“借得”30%的运载能力。这可是一个非同小可的数字。原因在于,如果在赤道上发射,据理论计算可使卫星进入地球同步轨道的角度为“零”,这样就可“节省”卫星变轨时…  相似文献   

12.
人类已经发射了一系列空间探测器,对太阳系内的其它天体进行探测,其中最令世人瞩目的要算是登陆火星的“火星车”了。1997年7月4日美国“火星探路者”探测器成功登陆火星,搭乘“火星探路者”的“火星车”,是人类车辆首次行驶在火星大地上,发回了大量珍贵图像资料。但是“火星车”只能行驶在比较平坦的火星地面,遇到岩石或陡  相似文献   

13.
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一提起她,每个人都会立即产生和涌现一种亲和的感情。虽然她在太阳系中的地位并不显赫,但由于有人类居住,使其显得特别宝贵和重要。正因如此,自从人类出现以后,对她的探索和观测就从来没有停止过。以前的探测,由于处于“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状态,一直没有达到预期愿望和效果。20世纪50年代人类进入空间时代以后,发射人造卫星观测的第一个对象就是地球,从而改变了几千年来坐地观地的方式,把对地球的科学研究推向了一个新阶段。  相似文献   

14.
俄罗斯《莫斯科新闻》周刊就未来30年间科学上的新突破进行了预测.1997年,日本政府计划在1997年之前研制出电子计算机抗“病毒”干扰系统.目前,世界一些发达国家越来越认识到“计算机战”可能产生的灾难性后果,因而加紧研制新型的计算机“病毒”,以达到破坏其他国家信息领域的目的;同时,也在努力寻找各种措施,以防止计算机遭“病毒”沾染.1997~2001年:1997年起,俄罗斯和美国宇航员将合作在卫星轨道上建造大型太空站.2003年,将在这里出现第一位宇宙值班员.半个世纪以后,类似的太空站将成为人类飞往火星的中转站.2000年:将使用化学药物.消除人类遗传基因中的缺陷.人工合成基因是人类20世纪划时代的  相似文献   

15.
3.2 载人火星探测 就人类的空间探测而言,20世纪的壮举是美国的"阿波罗"登月计划,21世纪则将是载人火星探测.但要实现载人火星探测,首先要解决两个问题:其一是目的和意义;其二是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16.
位于俄罗斯首都莫斯科郊外的“卫星城”一直是一个非常神秘的地方。这里生活着一些不平常的人——宇航员,他们能够脱离地球的引力。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宇航员经常会被问到这样一个问题:“你们在太空中见过上帝吗?”虽然无神论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相似文献   

17.
庾晋  子荫 《飞碟探索》2002,(6):32-34
随着太空探索日渐深入,太空的神秘感已经逐渐消失。或许会有一天,人类往返于天上人间,甚至干脆离开越来越拥挤的地球将不再是一个虚无飘渺的梦幻。世界著名未来学家托夫勒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发表了一些观点,其中之一便是人类将移民太空。在未来的第四次浪潮中,人类开始越来越认真地考虑迁到宇宙其他星球上去,并在那些星球上繁衍生息。人类的紧迫任务(1)替地球减负。1969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杰拉德·奥尼尔认为,地球已经到了承受人类发展的极限。要永久性地解决生态、资源、人口等问题,最好的办法是在太空中建造太空城,…  相似文献   

18.
第九节人类将重返月球 从1969年到1972年,人类曾先后6次访问了月球,共有12名美国航天员光荣地路上了月面。1994年,在纪念人类首次登月25周年之际,人们兴致勃勃地讨论重返月球的问题。但是,始终没有制定行动计划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到2005年的10年间,只发射了几个无人月球探测器  相似文献   

19.
季文 《飞碟探索》2005,(2):26-28
其他的星球是否有和我们一样有智慧、有文明的生物存在?科学家一直这样期待着。于是,在1972年,人类第一次向“外星人’’发出讯息。那年的3月2日,“先锋10”号发射前往太空探测木星,科学家顺便携带了一封给外太空的信。这是因为经过对木星的探测以后,“先锋10”号仍将继续太阳系以外的太空飞行。  相似文献   

20.
2003年,美国、俄罗斯的数艘火星探测器先后启程,人类的目光再次聚焦太阳系中那颗红色的星球———火星。火星,作为地球的邻居,是太阳系中与地球最相似的一颗行星,也是人类重点探测的星球。长久以来,人类一直推测火星上可能存在着生命,这无疑更增加了探索火星的兴趣。乘坐飞船从地球出发,至少需要几个月的时间才能抵达火星,一次往返约需要一两年的时间,目前的航天技术还无法将人送到这么远的地方。尽管人类现在还不能登上火星,但人类对火星的探测却已经进行了三十多年。1962年11月1日,前苏联发射了“火星1”号探测器,拉开了探测火星的序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