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将二维条码作为数字水印嵌入到DCT域数字图像中,结合密码技术在二维条码中的应用,使二维条码数字水印在图像传输过程中保密性更强.  相似文献   

2.
介绍数字水印技术及应用发展,通过对数字水印标准化国内外发展现状的分析,针对国内缺乏数字水印标准的问题,提出了数字水印标准化工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数字水印是多媒体数字产品版权保护的重要技术之一,目前许多关于图像融合的研究都在空域中进行,隐藏水印图像抗攻击的能力较差.为了提高数字水印的鲁棒性,提出了一种基于离散小波变换和奇异值分解相混合的水印嵌入方案,以彩色图像为载体,经过小波分解四个矩阵后,对每个矩阵应用奇异值分解,嵌入相同的水印数据,实验表明该算法对大多数类型的攻击有很好的鲁棒性.  相似文献   

4.
数字水印技术是解决多媒体数据包括卫星遥感图像等版权保护的一种有效手段。本文给出了数字水印技术的基本概念及主要特征,介绍了利用局部迭代函数系统进行分形图像编码的传统编码方法,研究并分类了现有分形数字图像水印方法:一类方法通过改变分形编码的编码参数,另一类方法利用图像的自相似性,还有一些用分形与其它理论相结合来嵌入水印信息。最后作者提出了进一步发展分形数字图像水印技术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5.
数字水印技术是信息隐藏的重要应用,广泛应用于数字媒体的版权保护,有很大的发展前景。介绍了一种基于二维离散傅里叶变换的数字水印算法,并得到了较好的鲁棒性和不可见性。  相似文献   

6.
随着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由于数字媒体所具有的易传播、易复制等特征,使得知识产权得不到有效的保护,这将严重影响该领域的健康发展。因此,版权保护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数字水印技术在作为版权保护的重要手段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日益成为国际上研究的热点。文章针对这一特点,主要讨论了数字作品版权保护中对数字水印技术的要求,数字水印技术的分类、应用、基本原理以及介绍图像的交易追踪。  相似文献   

7.
印章图像在实际商业交往中的应用很广泛,针对传统印章的易伪造弊端,通过将密码签名原理和数字水印技术应用于电子印章之中,实现了机密文档的防篡改功能,身份认证功能及不可否认性功能.为确保其在图片域中的安全性,采用一种新的基于DCT域的水印算法,该算法对于打印扫描过程具有较强鲁棒性,并且使水印具有良好的透明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提出一种在小波变换域中嵌入有意义二值图像数字水印的算法。方法利用Arnold置乱对水印的嵌入位置进行了置乱,增强了水印的安全性和鲁棒性。结果在水印提取过程中,不需要提供原始图像,实现了盲检测。结论实验证明,算法对JPEG压缩、噪声、剪切等攻击具有较高的鲁棒性。  相似文献   

9.
数字水印技术是一种通过一定的算法将一些标志性信息直接嵌到多媒体内容当中,但不影响原内容的价值和使用,并且不能被人的知觉系统觉察或注意到的新型信息隐藏技术。水印信息可以是作者的序列号、公司标志、有特殊意义的文本等,可用来识别文件、图像或音乐制品的来源、版本、原作者、拥有者、发行人、合法使用人对数字产品的拥有权。与加密技术不同,数字水印技术并不能阻止盗版活动的发生,但它可以判别对象是否受到保护,监视被保护数据的传播、真伪鉴别和非法拷贝、解决版权纠纷并为法庭提供证据。为了给攻击者增加去除水印的难度,目前大多数水印制作方案都采用密码学中的加密(包括公开密钥、私有密钥)体系来加强,在水印的嵌入、提取时采用一种密钥,甚至几种密钥联合使用。  相似文献   

10.
一种用于版权认证的数字图像水印算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提出了一种基于DWT域的用于图像版权认证和保护的数字图像水印方法。首先,将原始图像分块,并对每块进行多层DWT变换;然后,把置乱的水印图像嵌入到图像的多层低频小波系数上;最后,再对图像进行IDWT变换。文中所采用的二值标识水印图像直观,信息量大,并根据实际需要,用航拍图像作为载体图像进行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简单高效, 可嵌入的数字水印信息容量大,对一般的图像处理和各种攻击有很好的鲁棒性,如:JPEG压缩、滤波、加噪声、旋转、缩放,涂抹、剪切等,能够准确可靠地提取水印。  相似文献   

11.
根据标校卫星的用途及所需提供的高精度比较标准等技术要求,针对星载比较标准及靶场数据处理状况,提出了改进和提高测控系统精度鉴定的技术途径.探讨和提出了4种类型的数据处理技术和方法,简述了它们的思路和关键技术,分析了应用条件和特点.其中.第1种方法是目前使用的经典鉴定方法;后3种方法(自鉴定方法、精确标准鉴定方法和融合处理鉴定方法)都充分利用了星上测量资源、卫星轨道运动特性以及优良的差分、自校准等融合处理技术,它们都明显优于经典鉴定方法.可以使标校卫星提供更精确的比较标准,扩大其目前的功能和用途.特别是融合处理鉴定方法,不仅可以精确地评定定位系统测量精度,而且可以为测速系统精度评定提供一种良好的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12.
基于N-S方程和离散共轭方法的气动设计方法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于基于梯度信息的优化设计方法,很重要的一点是快速准确获得目标函数对设计变量的梯度.本文采用离散共轭方法计算目标函数关于设计变量的梯度,流动控制方程为N-S方程.对于离散共轭方程和流动控制方程均采用LU-SGS方法求解.算例表明,对于亚声速和跨声速两种情况,该方法都能快速准确地获得升力和阻力关于设计变量的梯度.本文采用该方法进行了翼型优化设计,成功地减弱了激波,降低了总阻力.算例证明了本文方法可靠性好、收敛快, 特别适合工程实际.  相似文献   

13.
俯仰附加转动惯量是平流层飞艇设计的关键参数之一,直接关系到飞艇的姿态和平飞控制.通过工程估算和实验辨识的方法对该参数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两种方法得到的结果符合较好,可以满足工程设计的要求.分析结果证明了工程估算方法的合理性和实验辨识思路在飞艇飞行品质上应用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基于面向对象方法的压气机性能计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提出一套预测压气机未知特性的方法,并基于面向对象思想采用变比热容计算方法进行压气机性能计算的分析和编程.结合粒子群优化(PSO)的全局寻优能力和反向传播(BP)神经网络的局部寻优能力提出基于PSO的BP神经网络(PSO-BP神经网络)预测压气机特性,分析了其预测误差和拟合误差:拟合误差基本都小于0.5%,预测误差基本都小于0.8%.其拟合精度和预测精度满足要求.采用变比热容计算方法来计算压气机性能,并采用面向对象方法编写了压气机性能计算程序.对几个压气机变工况点进行验证,各输出参数的最大误差为1.12%.因此,特性预测方法和性能计算的数学模型适用于压气机性能计算,这套方法同样适用于燃气轮机性能计算.   相似文献   

15.
刘新学  王芳  武建  郭跃 《飞行力学》2012,30(2):172-174,180
针对摄动制导对大干扰修正能力差的缺点,提出一种空间网格化的制导方法,并以其导引和控制方法为对象展开研究.以导弹平面运动为例,对空间网格化制导方法的基本思路和特点进行了分析,并对其导引和控制过程作了详细说明.通过与摄动制导方法的仿真对比,证明了该导引和控制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能够满足精度要求.同时,空间网格化制导具有控...  相似文献   

16.
对矩方法进行研究,采用积分矩方法和直接积分矩方法对4个典型问题进行数值计算,分析比较了积分矩方法和直接积分矩方法的精度、效率以及稳定性.结果表明:与积分矩方法相比,用直接积分矩方法计算时计算效率略高、稳定性好,且计算结果的精度相当.结论对于两相流中颗粒参数的数值计算乃至了解颗粒的演变特性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神经网络和专家系统复合材料优化设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论述了复合材料设计及优化的基本方法,介绍了神经网络和专家系统人工智能方法,并对复合材料设卉及优化中的两种智能方法进行了详细论述,总结了两种方法在复合材料优化设计中的分类、建模、预测和应用.举例说明了神经网络和专家系统方法在复合材料优化设计中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最后对该领域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8.
综述了质量审核评价体系的建立和管理方法.探讨了企业内部质量审核的评价方法、组织运作模式,可为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和完善提供借鉴经验和方法.  相似文献   

19.
基于支持向量机回归的电力负荷预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前进 《航空计算技术》2006,36(4):105-107,111
不同于传统的基于经验风险最小化的回归方法,支持向量机回归方法基于结构风险最小化准则.与神经网络相比,该方法在解决学习精度和推广性之间的矛盾方面有明显的优势.本文以城市电力负荷预测为应用背景,对比研究了基于统计学习理论的支持向量机回归方法和神经网络方法.预测结果显示支持向量机可能是一种非常有前景的预测工具,其预测精度明显好于神经网络.  相似文献   

20.
根据飞行管理系统机载软件对于性能计算的需求,提出了理论公式计算方法和插值计算方法,对于传统的理论公式计算方法进行了延迟时间数据分析.对以上两种计算方法分别从计算过程、软件工程、系统工程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比较后得出,插值计算方法在机载飞行管理系统软件中是比较合理的方法.针对大型客机先进的航空电子系统,描述了以上两种计算方法分别在电子飞行包软件和飞行管理机载软件中的不同应用和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