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实践9号"A/B新技术试验卫星于2012年10月14日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经过3年多的在轨考核和试验验证,圆满完成了卫星使命,其中离子和霍尔电推进在轨首次试验验证,进行了性能标定,分别进行了200余次的点火试验,各项指标满足要求。为我国的电推进技术的在轨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电推进系统在静止轨道卫星平台上应用的关键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未来静止轨道平台上应用电推进系统是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将氙离子电推进系统(XIPS)应用于静止轨道卫星平台,除了要解决电推力器本身的问题之外,还要在系统应用方面做大量工作。以该静止轨道卫星对电推进系统的需求为基础,从三个方面对电推进系统在未来静止轨道平台上应用所涉及到的关键技术进行了分类及梳理:一是电推进系统与电推力器之间的关系,包括电推力器与推进剂贮存和供给子系统、电源子系统、控制子系统联合工作所涉及到的关键技术;二是电推进系统与化学推进系统的协调工作,包括两种推进系统的任务分工及相互影响所涉及到的关键技术;三是电推进系统对整星及大系统的影响,包括电推进系统对电源、热控、羽流污染控制、电磁兼容性(EMC)、遥测遥控、自主管理等所涉及到的关键技术。通过对这三个方面的关键技术进行梳理,明确了电推进系统在整星上应用所需要开展的工作。  相似文献   

3.
针对电推进系统高功率需求,以整星能源的高效利用为目标,以电推力器的复杂工程参数和整星能源为约束,提出基于太阳电池阵和蓄电池组联合供电的静止轨道卫星电推进在轨工作策略,定量分析不同电推进类型、太阳翼构型、电源系统配置等对工作策略的影响,得到复杂工程约束条件下的南北位保、东西位保和角动量卸载控制周期的优选方法.仿真算例表明,在留有工程设计余量的情况下,根据该方法优选得到的电推进工作策略可以满足电推进系统的使用要求和整星能源平衡要求,与采用增大太阳帆板面积的方法相比,可避免卫星平台承重能力降低(约60 kg),并提高整星能源利用率.  相似文献   

4.
空间电推进的技术发展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近日,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兰州空间技术物理研究所自主研制的中国首个卫星用离子电推进系统(LIPS-200)(其束流直径为200mm)地面寿命及可靠性试验累计工作时间达到6000h,开关机3000次,具备确保卫星在轨可靠运行15年的能力。另外,航天推进技术研究院上海空间推进研究所的霍尔电推进技术也取得了重大突破—80m N霍尔推力器的空心阴极长寿命试验突破18000h,这标志着我国自主研制的电推进系统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将全面迈入工程应用阶段,能够满足我国通信卫星系列平台的发展需求。  相似文献   

5.
阐述了空间引力波探测任务中无拖曳控制技术对推进系统的特殊要求,介绍了目前主要的备选推进类型:冷气推进、离子电推进、会切型霍尔电推进、胶体电推进。针对面向空间引力波探测任务的电推进系统的寿命评估工作进行了任务分析,报告了目前微牛级电推进系统寿命试验研究现状,举例说明了目前主要应用的电推进装置寿命预测方式,包括半经验模型预测、数值模拟预测、基于数据驱动的预测以及系统层面的可靠性评估方法。对目前微牛级电推进系统的寿命评估研究现状进行总结,给出了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6.
主带小行星采样返回任务中的离子电推进应用方案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由于离子电推进的高比冲特性,采用它执行小行星探测器巡航阶段轨道机动任务时,将使探测器在同样的有效载荷下的发射重量大大减轻。针对我国规划中的主带小行星采样返回任务,调研了国外离子电推进在深空探测任务中的应用情况,在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和任务需求分析的基础上,设计了主带小行星探测器离子电推进系统方案和应用策略,计算了在目前离子推力器寿命水平下,既定探测任务对离子电推进推力、比冲、推进剂量以及功耗需求。研究表明,目前研制的离子推力器可以满足规划中的主带小行星探测任务需求。研究成果对探测器的方案设计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为了满足立方星等微纳航天器对推进系统的需求,研制出中国首台针式微型镓场发射电推力器。通过提高润湿温度解决了真空环境下镓难以充分润湿钨针等问题。实现了推力器的稳定点火,测试了不同润湿温度和不同几何参数下的点火特性。得到了发射电流随润湿温度提高、极间距减小和吸极内孔直径的增大而增大的关系。通过公式计算,给出了不同发射电流下的理论推力。通过电场仿真得到不同几何参数下的电场强度,揭示了几何参数影响发射电流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针对一种新兴的等离子推进无人机概念开展其电空气动力学研究,并通过数值仿真论证等离子推进系统作为无人机主推力系统的可行性。等离子推进无人机的飞行原理是利用一种非对称高压电极组电晕放电实现空气电离,并通过高压电场实现离子加速,从而产生推力推动无人机飞行。相比于传统无人机,等离子推进无人机具有较低机械疲劳、飞行噪音小和能量利用效率高的优点。本文完成了等离子推进无人机组成设计,并对单等离子推进器和等离子推进无人机整体电空气动力学进行了理论研究和数值仿真。单等离子推进器数值仿真结果表明,随着工作电压的升高,单位长度推进器所能产生的推力单调递增。且在相同施加电压情况下,等离子推进器电极间隙越小,所能产生的推力越大。等离子推进无人机飞行仿真结果表明,通过优化等离子推进器结构,施加足够高的电极组电压,等离子推进无人机能够实现稳定飞行。  相似文献   

9.
发扬创新精神 发展离子推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扬创新精神发展离子推进朱毅麟(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1电推进登上应用舞台□□电推进具有比冲高、推力小、重量轻、体积小、消耗工质少和需要一定量电功率等特点。本世纪六七十年代,电热、静电和电磁三类电推进器都陆续研制成功,并进行过多次空间飞行试验和试用。但...  相似文献   

10.
正5月5日,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编号为SN4的试验箭在位于南德克萨斯的设施成功进行了一次"静态点火试车",在地面上让其单台"猛禽"发动机点火工作了很短一段时间。接下来,SN4将可以升空进行一次目标高度大概为150米的"跳飞"试验。SN4将会成为"星船"升空飞行第二个原型和首个全尺寸原型。名为"星跳者"的一枚试验  相似文献   

11.
江雪莹 《太空探索》2012,(12):12-15
10月14日11点25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采用一箭双星的方式,成功发射实践九号A/B卫星,并将卫星准确送入预定轨道。实践九号A/B卫星是我国民用新技术试验卫星系列的首发星,主要用于长寿命高可靠、卫星高精度高性能、国产核心元器件和卫星编队及星间测量与链路等试验,以此提升我国航天产品国产化能力。  相似文献   

12.
小行星探测电推进系统方案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小行星探测以及资源开发与利用对国家抢占深空探测主动权和制高点有着不可估量的战略意义。电推进具有高比冲、长寿命和高度自主巡航等特点,小行星探测器采用电推进执行巡航阶段轨道机动任务,将大幅减少推进剂重量和提高载重比。调研了国外小行星探测的电推进系统方案,针对我国小行星探测对电推进系统的任务需求及现有电推力器的技术基础,提出了5种电推进系统方案,并进行多维度对比,对最优方案进行了设计和关键技术梳理。  相似文献   

13.
刘悦 《国际太空》2012,(11):38-40
在通信卫星制造领域,波音卫星系统公司(BSS,以下简称波音公司)是勇于创新,敢于做"第一个吃螃蟹"的公司。21世纪初,波音公司便在早期的BSS-702卫星平台的太阳电池翼上率先采用聚光器设计,以期获得更大功率。事实表明,聚光器设计是一项失败的设计,导致卫星太阳电池发电效率很快大幅降低。无独有偶,波音公司的BSS-601卫星平台较早采用了电推进装置用于南北位置保持,其电推进产品为13cm直径氙离子推进器(XIPS)。而统计发现,在2000年以来全球通信卫星发生的电推进  相似文献   

14.
射频离子推力器由于高比冲、长寿命、高效率等优点在电推进领域中占有重要地位.为了进一步缩减推进系统的质量和体积,降低成本,一些新型射频离子推力器相继出现,其中无中和器射频离子推力器备受关注.对传统射频离子推力器的国内外研究及发展现状进行了总结,分析了射频离子推进技术中涉及的关键技术,概述了无中和器射频离子推力器的原理及研究进展,给出了射频离子推力器的发展方向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杨建 《太空探索》2004,(10):4-5
我国第19颗返回式科学与技术试验卫星发射成功仅仅10天后,9月9日,中国航天再传捷报,北京时间7时14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将实践六号A、B两颗卫星送入太空。从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传来的数据表明,火箭点火升空约11分钟后,A星与火箭分离:继续飞行的1分钟后,B星与火箭分离,两颗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获得圆满成功。  相似文献   

16.
在现代化全域通信导航的应用背景下,卫星平台所需具备的精确轨道预测与实时轨道控制能力对电推进系统的推力精度、分辨率等性能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建设高精度的电推进系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对空间应用需求和电推进技术现状的分析,阐明了当前电推进技术的推力输出精度不足以支撑高精度连续导航、超低轨卫星实时阻力补偿以及高分辨率遥感卫星动中成像等空间任务的需求。在此基础上,以霍尔推进系统为研究对象,针对研制高精度推进系统的技术难点,从霍尔推力器技术、流量控制技术、电源及控制技术和试验验证技术四个方面阐述了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分析和探讨了关键技术的发展方向和研究思路,为高精度霍尔推进技术未来的重点研究和发展方向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7.
正近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六院801所电推进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我国千瓦级霍尔推力器的空心阴极长寿命试验率先突破28000小时,累计点火15000次,验证寿命时间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该项技术的突破为我国电推进系统的空间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空心阴极被誉为电推力器的"心脏",是决定电推力器、电推进  相似文献   

18.
采用基于电推进的空间运输系统(转移级)完成使命,相对于采用化学推进可节省大量的推进剂,能够显著降低航天器的发射重量或者把更多的有效载荷送达探测目标地。调研了国外大功率电推力器的研究情况,针对近地空间的大功率轨道转移航天器任务需求,给出了电推进系统方案设计,并对采用不同性能指标推力器的多种方案进行对比,得到综合最优的方案。最后针对我国电推进技术发展现状,给出了我国大功率电推力器的关键技术和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9.
刘悦 《国际太空》2015,(3):9-10
<正>2015年3月3日,美国太空探索公司(Space X)的猎鹰-9(Falcon-9)火箭携带美国波音公司(Boeing)研制的两颗全电推进卫星(A l l-e l e c t r i c p r o p u l s i o n satellite)—亚洲广播卫星-3A(ABS-3A)卫星和"欧洲通信卫星115西B"(Eutelsat 115 West B)卫星升空。全电推进卫星的概念由波音公司于2012年最早提出,波音公司的BSS-702SP全电推进平台一经推出即获得了4颗卫星订单,采用波音公司的专利技术以一箭双星的方式发射,从而引领了全球全电推进卫星的发展浪潮。此次发射的亚洲广播卫星-3A卫星和"欧洲通信卫星115  相似文献   

20.
电喷推进是一种具有高比冲、高效率、快启动、高集成度的微小功率电推进技术,非常适合于微纳卫星轨道转移、位置保持任务和引力波探测器等较大型航天器的高精度姿态控制、无拖曳控制等任务。电喷推进技术概念形成于1960年。国外电喷推进在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后,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微制造、新材料、离子液体、高性能电源等技术大幅进步的推动下,取得了巨大进展,目前已经达到空间应用水平。美国、瑞士、英国研究电喷推进较深入,其中又以美国投入最大、创新最显著、成果最丰富。美国MIT大学提提出并开展了有利于实现高比冲和批产化的iEPS系列电喷推力器芯片研究,近年来主要在开展推力密度和可靠性提升的研究工作。Busek公司主要发展大推力和宽调节电喷推进。密苏里科技大学提出并开展了基于一种含能液体推进剂的、具有化学推进模式和电喷推进模式的化电双模微推进技术研究。密歇根理工大学则提出了基于铁磁流体的流体成型发射体电喷推进技术。本文通过对国外电喷推进发展历程、最新进展的研究,提出了电喷推进发展趋势以及对我国电喷推进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