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继2005年7月4日美国深入撞击彗星探测器在太空撞击坦佩尔-1彗星,实现了人类第一个实际接触并探索彗星的空间活动之后,2006年1月15日彗星探测再次掀起的高潮,因为这一天美国星尘号返回的首次携带彗核物质取样返回地球。2014年,欧洲的“罗塞塔”(Rosetta)探测器还将在彗星表面着陆。  相似文献   

2.
欧洲航天局发射的彗星探测器“罗塞塔”已经在太空中翱翔了6年时间,它的最终使命是在2014年与一颗彗星会合,并探索太阳系形成初期的奥秘。但在此之前的漫长旅途中,“罗塞塔”也顺便走访了其他天体,  相似文献   

3.
空间扫描     
“罗塞塔”彗星探测器观测小行星“斯坦斯”欧洲“罗塞塔”彗星探测器从8月4日起,开始向小行星“斯坦斯”靠近,并在1个多月的时间里对其进行观测,测算出这颗小行星的轨道,了解它的一些特性。“罗塞塔”于9月5日在距离“斯坦斯”800km的高度飞掠这颗小行星。在整个观测过程中,“  相似文献   

4.
正2016年9月30日,欧洲空间局的"罗塞塔"彗星探测器一头撞向它研究了两年之久的楚留莫夫-格拉希门彗星(以下简称"彗星")。在撞击这颗编号67P的彗星之前,"罗塞塔"向地球传回了不算清晰的图片,算是它为空间科学事业做出的最后贡献。神秘的"罗塞塔""罗塞塔"这个名字来自于一块石碑残片。如果读者探访大英博物馆,  相似文献   

5.
2014年8月619,飞行了10年的欧洲航天局(ESA)的“罗塞塔”(Rosetta)彗星探测器成功进入目标彗星——67P/楚留莫夫一格拉西门克彗星(67P/Churyumov—Gerasimenko,以下简称67P彗星)轨道,它还将于11月11日向该彗星表面释放着陆器“菲莱”(Philae),附着其表面开展探测工作。  相似文献   

6.
"罗塞塔"彗星探测计划开始于1 9 9 3年,是欧洲航天局(E S A)地平线-2 0 0 0-奠基石(H o r i z o n 2 0 0 0cornerstone)计划下的探测任务。"罗塞塔"探测器于2004年3月2日由阿里安-5运载火箭从法属圭亚那库鲁发射场发射升空。在飞行了7.1×109km之后,于2014年进入"楚留莫夫-格拉西门克"(Churyumov-Gerasimenko)彗星轨道。2014年11月13日00︰05,"罗塞塔"探测器释放的"菲莱"着陆器成功登陆彗星。目前,各项科学探测工作正在开展中。这是人类有航天史以来探测器首次在彗星上软着陆,对研究彗星的起源、彗星和星际物质的关系及太阳系起源具有重要意义。"罗塞塔"彗星探测器具有飞行跨度远、空间飞行时间长、任务形式复杂多样的特点,通过对"罗塞塔"彗星探测器热控系统进行分析,可为未来深空探测航天器先进热控设计的研究提供了一种可供借鉴的技术路线。  相似文献   

7.
航天器将监测彗星撞向木星1994年7月中旬,一颗冰块彗星Shoem-aker—Levy9将与木星相撞,进入木星大气层。这是第一次预测到的天体相撞,因此,在太阳系飞行的航天器和地球上的大型望远镜都瞄准木星。美国巴尔的摩空间科学院的一位天文学家韦沃说:“...  相似文献   

8.
<正>2014年11月12日,欧洲"罗塞塔"探测器向距离地球5.14亿千米的67P/丘尤穆夫-杰拉西门克彗星(简称67P彗星)的彗核投放了所携带的着陆器"菲莱",使它成为世界首个在彗星着陆的探测器。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登陆彗星"近距离"开展研究,它将开启人们对彗星和宇宙的新认知。尽管"菲莱"着陆不十分完美,因而目前面临着一些困难,但从总体讲是基本成功的,并已获得一些重要  相似文献   

9.
空间扫描     
欧空局于7月1日展示“罗塞塔”彗星探测器模型 它将在2012年与“维尔塔宁”彗星会合。欧洲在彗星探索方面已居于领先地位,1986年曾成功把“乔托”探测器发射到了距离“哈雷”彗星不到600km远的地方。与“乔托”不同的是,“罗塞塔”在2012年5月28日与“维尔塔宁”彗星会合之后,将沿距彗星表面仅1km的轨道环绕彗星飞行,而不仅是擦肩而过。它还将向彗星扔下一个100kg重的着陆器,着陆器再发射一把带倒钩的叉子,使之插入彗星,以确保探测器不会因为碰撞而弹离彗星。日本H-2A火箭开发受阻 1999年3…  相似文献   

10.
Steed 《飞碟探索》2010,(12):43-43
斯皮策空间望远镜最近在一颗名为G29—38的白矮星周围,发现了疑似彗星尘埃的物质,而这颗白矮星早在大约5亿年前就已经死亡了。  相似文献   

11.
在彗星物质所形成的巨大“尘暴”中,美国航宇局的星尘号彗星探测器于北京时间2004年1月3日凌晨3时许近距离飞过“怀尔德—2”彗星,成功收集到彗星喷射出来的尘埃。现在星尘号已经在返回地球的途中了。它将把彗星物质带回地球供科学家进行深入的分析。  相似文献   

12.
正2月12日,德国宇航中心宣布放弃同"菲莱"彗星着陆器联络的尝试。"菲莱"是首个在彗星上软着陆的人造探测器,2004年3月随欧空局"罗塞塔"彗星探测器升空,2014年11月12日成功登上楚留莫夫-格拉西门克彗星。但因着陆点位于一个陨石坑边缘的阴影中,"菲莱"在着陆3天后因电力不足进入休眠。随着彗星接近太阳,光照逐渐增多的"菲莱"曾苏醒过来,从去年6月13日起先后8次向地球传回信息,但  相似文献   

13.
欧洲斥资10亿欧元的“罗塞塔”探测器在历经近3年的休眠后,于今年1月被成功唤醒。预计到8月,有望追上“丘留莫夫-格拉西缅科”彗星,开始对其表面进行为期两个月的绘图,探测其引力、质量、形状和大气等。并将在11月,向该彗星表面投放着陆器——“菲莱”号。这被英国《新科学家》杂志网站遴选为2014年最受瞩目的十大科技事件,并排在首位。  相似文献   

14.
失踪的彗星     
最近,天文学家们发现一个令人费解的现象,成千上万颗彗星销声匿迹,失去了踪影。墨尔本大学物理学家罗伯特·福特博士认为,这些彗星可能仍然存在,只是我们无法观测到它们而已,其中有些彗星正朝地球飞来,并有可能与之相撞。福特还指出,这些失踪的彗星可能由一种被称为镜像物质的奇特物质构成。这是一种科学家新近发现的隐形物质,少数物理学家认为它可能就是那种飘忽不定的暗物质。暗物质被科学家们描述为宇宙中普遍存在的“死刑台”,不过,尚未有人确认这一物质。“如果镜像物质确实存在,那么,也就应该存在着镜像恒星、镜像行星,甚至镜像生命。…  相似文献   

15.
李元 《太空探索》1997,(4):21-23
从1947n的大彗星到1997年看到明亮的海尔—波普彗星,我看彗星已经整整50年了。 1947年我到紫金山天文台工作时,那年共发现了14颗彗星,而n彗星是最亮的,可惜北半球很难看到。第二年,19481大彗星出现了,是许多年来,北半球肉眼可见的最亮彗星之一,也是我亲眼看到的第一颗彗星。  相似文献   

16.
<正>ESA网站2017年3月21日报道,罗塞塔(Ro-setta)彗星探测器任务科学家首次确定彗星67P发生的一次突然、短暂的爆发与悬崖崩塌相关,这一发现有助于了解此类事件背后的驱动力,研究论文发表在Nature Astronomy上。Rosetta于2014年9月近距离拍摄的彗星图片显示,名为Aswan的突出的悬崖边有一道长约70m、宽约1m的裂缝。此后,随着彗星67P越来越飞近其近日点,彗星上掩埋的冰气化并裹挟尘埃散入空间  相似文献   

17.
白延隆 《国际太空》2009,(11):14-15
1962年,美国利用“电星”(Telstar)卫星第1次把电视信号从欧洲中继到北美洲;1963年,美国发射了第1颗地球同步轨道通信卫星——同步通信-2(Syn—com-2);1965年4月6日,美国为国际通信卫星(INTELSAT)组织发射了世界上第1颗商用通信卫星“晨鸟”(EarlyBird,即Intelsat-1)。  相似文献   

18.
行星探测有助于了解地球和太阳系的起源、形成和演变,特别是对离地球最近的两颗行星——火星和金星的探测,更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人类的老家——地球,并提高对保护太阳系内这块唯一的绿洲的重要性的认识。虽然月球、行星探测技术难度较大,耗资亦巨,但是,随着行星探测活动的进一步深入,月球、火星探测必将成为ZI世纪航天技术的热点之一。1近年来国外田地空间探测的发展状况从航天活动一开始,国外就大规模地开展了日地空间探测与研究活动。1981年美国、前苏联、日本和欧洲的空间组织和机构联合成立了空间科学国际机构顾问组(IACG)…  相似文献   

19.
1994年7月,科学家们亲眼目睹了一颗行星与另一个天体之间最剧烈的碰撞。木星连续6天遭到一颗名叫苏梅克·利维9号的彗星接连不断地轰炸,一颗接一颗,总共20几颗彗星碎片,以每秒60千米左右的速度疯狂地砸入木星稠密的大气层。这场狂轰滥炸产生了大量的火球,在地球上用望远镜很容易看到。  相似文献   

20.
李祥 《飞碟探索》2001,(6):37-38
说到天体撞击事件,人们不禁联想到1994年7月“苏梅克-利维9”号彗星与木星相撞时惊天动地的一幕。这颗被木星引力拉开分裂的彗星,首块碎片以每小时20万千米的速度和2000亿吨TNT当量的威力猛撞木星大气层,掀起了高达3000千米的羽状光柱。彗星的21个亚核相继撞击着木星,使得这个大行星伤痕累累,其中的一个创面黑斑直径达数万千米,大大超过了地球。而6500万年前的一颗直径约10千米的天外来客撞击地球后,竟使统治地球生命舞台长达1.6亿年的恐龙及地球上80%的生物遭受了灭顶之灾。足见天体撞击是何等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