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2.
本文研究了TC11钛合金在氩气和空气环境中的微动磨损特性及其与主要试验参量(正压力、振动幅度与频率)的关系。同时,根据X射线衍射、能谱分析、离子探针及扫描电镜观察结果对TC11-TC11及TC11-GCr15摩擦副之间的微动磨损机理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结果表明,微动磨损随振幅及频率的增加而加剧。氩气中的微动磨损过程由两个阶段构成,即初期的粘着和后期的疲劳损伤,后者是由于作用在基体金属表层的交变剪切应力造成的。对于空气中的微动磨损,金属转移及脱层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1.结构模型 我国航空发动机的盘片榫联结一直是盘上轴向开槽。最近引进的西方发动机,有盘上周向开槽的燕尾榫或类似的圆弧榫。轴向开槽的燕尾榫的研究已有过报导。本文介绍对周向开槽结构的微动磨损疲劳特征的一些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4.
5.
6.
本文介绍了利用高频疲劳试验机配以一定的附件,测定TC3钛合金常规疲劳及微动磨损疲劳(简称微动疲劳)的S-N曲线。对该合金进行激光、等离子喷镀和喷丸试样的微动疲劳性能显著改善。利用TEM及X光衍射法分析了喷丸试样表层位错密度及残余应力的变化。用错位偶极子及小裂纹的概念分析了微动疲劳裂纹的萌生和扩展机理,从而解释了表面处理对微动疲劳的影响机制。 相似文献
7.
航空电连接器在服役过程中受到振动、冲击或温度变化等外界激励时,内部的接触件可能会发生微动磨损,导致接触界面的匹配状态发生变化,影响信号和功率传输。基于 Archard模型,对接触件微动磨损行为进行了理论分析和有限元仿真分析。通过对某微动磨损试验的数据进行分析,计算了镀金铜合金的磨损系数,并用于微动磨损仿真当中。通过仿真分析,得到了表面接触在不同微动周期的状态变化规律、变形和应力分布情况,发现接触区域表面和近表面的中心位置有明显的应力集中现象,接触状态在第 1∕4和 3∕4周期之后,会由滑动接触转变为黏着接触,状态的变化具有迟滞效应,微动磨损量随着微动距离的增加而线性变化。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LY12CZ铝合金螺栓联接试件的微动损伤试验 ,完整提出了铝合金的微动磨损损伤与微动疲劳损伤的机制。在铝合金的微动磨损机制方面 ,微动损伤区表面的扫描电镜图和化学成分分析表明 ,铝合金的微动磨损是一个复杂过程 ,包括了粘着、磨料、表面疲劳、氧化四个子过程。着重研究了这四个子过程产生的先后顺序以及对微动磨损的影响 ;在铝合金的微动疲劳机制方面 ,分析了铝合金产生扩展性微动疲劳裂纹的原因和过程 ,并根据试验结果说明了微动疲劳裂纹产生的位置以及裂纹扩展的方向等。 相似文献
9.
10.
在新型转动微动磨损试验机上,进行了7075铝合金与GCr15钢球配副在不同角位移幅值下的转动微动磨损实验。在磨痕表面形貌及剖面微观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转动微动磨损的局部疲劳裂纹萌生和扩展行为。结果表明:转动微动磨损条件下疲劳裂纹主要分布于混合区,大量的裂纹向基体内部扩展,混合区材料的失效形式主要表现为裂纹的萌生和扩展,并伴随因疲劳磨损所致的片状剥落;在部分滑移区,疲劳裂纹萌生后平行于表面方向扩展,微动损伤主要表现为材料的轻微剥落;在滑移区,在局部接触疲劳和磨损的竞争过程中,疲劳效应减弱且材料磨损占支配地位。此外,疲劳裂纹的形成与转动微动的中心隆起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