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熊延龄 《国际太空》1989,(12):22-23
30多年的空间飞行活动,往外层空间注入了数千个人造物体,使地球周围的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空间飞行活动给外层空间环境带来许多不利影响,除了污染之外,最突出的是空间垃圾问题。空间垃圾给运行的卫星带来危险,其碎片落到地球上危害着公共安全,已经构成潜在的严重威胁。据1988年6月30日美国“航宇局卫星形势报告”的资料提供,当时跟踪的在轨空间物体共7184个(见表1),其中至少95%是无用的空间垃圾——不再工作的有效载荷、用过的火箭级、脱落的螺帽和螺栓,以及爆炸碎片。另一份有关空间轨道垃圾的报告也指  相似文献   

2.
2009年2月9日,美国"铱"通信卫星星座的33号卫星和俄罗斯的报废卫星"宇宙2251"在780千米高度相撞,两星顿时化为两团碎片云,继续在轨道上飞行,这是人类航天史上第一次发生正式的卫星相撞,给外层空间的管理和控制提出了新的课题,空间碎片也俗称太空垃圾,本文将同时使用这两个称呼.  相似文献   

3.
正随着人类太空探索活动不断增加,轨道碎片呈指数级增长,直接影响人类在外层空间的活动,对航天器发射和应用、空间站在轨运营,以及航天员的生命造成严重威胁,轨道碎片已经成为各国商业和科学以及利益相关者关注的全球性问题。分析轨道碎片的现状及形成原因,以及不同大小碎片对航天任务的影响,梳理国际上为减少并制止轨道碎片增长所采取的重要对策,对未来太空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太空垃圾对运行卫星的威胁越来越令人担忧。为保护卫星不受其危害,航天专家们提出了许多卫星防护措施,这里只简单地作一个介绍。在诸多的卫星防护方案中,有些明显不实际的不多赘述。比如,垃圾回收方案,在目前起码是极不经济的,并且对于非常小的垃圾回收是根本不可能的。为保护卫星不受附近物体的袭击,在其周围设一个禁区的方案也是不现实的,因为太空垃圾只受自然力的控制,靠明令禁止并不能改变其轨道。有些卫星防护措施尚存争议,比如设置处理轨道问题。其做法是把不再使用的卫星  相似文献   

5.
正国际空间碎片研究之父、美国宇航局空间碎片计划首任首席科学家凯斯勒曾于1978年提出"凯斯勒灾难"的概念。他指出,当近地轨道上的卫星碎片等太空垃圾多到一定程度,人造卫星和航天器会时常遭到撞击,由此滚雪球般产生更多碎片,最终将迫使人类不得不放弃继续发射卫星到这一区域。据专家估算,地球周边的太空中直径大于10厘米的碎片已经超过2.3万个。人类已处于"凯斯勒灾难"的边缘,清理太空垃圾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6.
目前,外层空间的轨道碎片呈增长趋势,已经对航天活动构成威胁。自1957年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开始,迄今已经进行了约3400次发射。大量卫星和末级火箭进入了外层空间,由于自然净化等作用,有些末级火箭和卫星已经被清除出空间。通过光学仪器和雷达的跟踪观测得知,在编目的22000个碎块中有15000个已经陨落。留在空间的约7000个物体中,只有大约350个是工作卫星,仅为编目物体总数的5%。近15年来,空间物体以每年150个的数目增长。未来的增长率将如何?是什么影响着空间碎块的增与减?有哪些措施可以控…  相似文献   

7.
航天之窗     
用水银望远镜监测太空垃圾 留在太空轨道上的废弃卫星和运载火箭碎片,构成太空垃圾,与微流星体一样,对正常飞行的航天器造成威胁。美国航天飞机在飞行中就曾几次紧急降低轨道高度,以避让太空垃圾,而被微型太空垃圾击中的次数则更多。为了航天器和载人航天活动的安全,需要对数以千计的太空垃圾进行监测。这不是一件简  相似文献   

8.
航天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全世界发射的卫星数目越来越多,外层空间的垃圾也随之增加,因而空间垃圾的危害日趋明显。太空垃圾危害的主要表现是:在空间与运行的人造卫星发生碰撞,毁坏卫星并威胁航天员的安全;在军事上对世界和平有不利影响;光学污染有碍光学和射电天文学工作等。此外,空间垃圾一旦坠落到地球上,还会造成生命财产的损失,有时还发生放射性污染。太空垃圾与运行的卫星发生碰撞造成的破坏程度取决于两个因素:空间垃圾的质量和速度。一般来说,大于0.01厘米的空间垃圾对卫星的主要影响是使表面凹陷和磨损,大于0.1厘米的空间垃圾会影响卫星结构,  相似文献   

9.
吕哲 《飞碟探索》2002,(3):35-36
20世纪50年代,当人类开始向太空发射各种航天器的时候,几乎所有人都为征服自然而欢呼雀跃,根本就没有人会想到,总有一天,那些完成了历史使命而因为无法回收被废弃在太空中的航天器,会变成致命的太空垃圾,从而给人类自己带来难以想像的麻烦。现在,各种太空垃圾不仅威胁到了在太空飞行的卫星,而且已危及地球上的居民,人类再也不能对这类垃圾熟视无睹了。事实上,在地球的近地轨道上,也分布着一些自然生成的“宇宙碎屑”。它们大多是彗星和流星的残骸或者是宇宙尘埃的聚合物,它们是自然界生成的太空垃圾。而我们所谓的太空垃圾…  相似文献   

10.
太空垃圾已成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欧空局最近公布研究结果称,在距离地面几百千米的太空轨道上,目前有大约7万到12万件尺寸超过1厘米的太空垃圾,它们对在太空中执行使命的卫星和飞船构成了严重的安全隐患。据分析统计,到2003年底,已经被有关方面登记造册的太空垃圾数量就高达1万件,而总数量则在7万到12万件。这些垃圾大小不一,有的只是小的碎片,  相似文献   

11.
废弃的卫星、剥落的隔热瓦、燃料舱的残片……这些空间碎片就像地球上的垃圾一样,已经开始威胁到地面上的安全了。多达9000多块太空垃圾正飘浮在地球轨道上,它们的数量还在不断增加,总质量已超过5500吨。  相似文献   

12.
国际空间活动何以急需新规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国际空间活动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类似于当年人口迅速膨胀但缺少相应法律的美国西部荒野,外层空间(简称为太空)尤其是在地球轨道上各种人造飞行器迅速增长,但缺少相应的规则和协调手段.这将会增加出现意外事件、发生误解的风险,还有可能由此引发地面冲突.  相似文献   

13.
《太空探索》2014,(4):6
<正>欧空局正在其"清洁太空"计划下开展论证称为e.DeOrbit的空间碎片清除任务,目的是要减小航天业对地球和空间环境的影响。人类几十年的航天发射在地球周围留下了一圈太空垃圾。目前地球轨道上可跟踪到的比咖啡杯大的空间物体有超过1.7万件,存在着同工作中的航天器发生灾难性碰撞的危险。即便是1厘米直径的螺母撞击时也会有手榴弹般的威力。控制关键性低地轨道上碎片数量的唯一办法便是将废弃卫星和火箭上面级等大型物体清除掉。e.DeOrbit任务针对的是已很拥挤、高度在800千米~1000千米之间的极轨道。所用航天器重约1600千克,将由欧空局的"维加"火箭发射。  相似文献   

14.
人类自20世纪50年代开展航天活动以来,虽然航天技术取得了惊人的进步,但发射卫星失败的事例仍在频繁出现。故障率最高的就是发射阶段,大多数卫星的失败都是由于运载火箭故障造成的,使许多工作状态完好的卫星报废或被置入了错误的无用轨道,成了太空垃圾,  相似文献   

15.
<正>请看一看下面这张图吧!这是一张通过电脑生成的地球周围太空垃圾图。图中,我们美丽的地球被一层层紧箍咒样的太空垃圾包围着,失去了它往日的风采。多达50万个人造太空垃圾以每秒8.05千米的速度围绕地球运行,它们随时可能撞击飞船,造成船毁人亡,毁坏价值连城的卫星,造成太空垃圾泛滥,更可能威胁到出舱航天员的生命安全。随着太空探索的推进,太空垃圾的数量将逐年递增,  相似文献   

16.
焦勇 《太空探索》1999,(5):31-33
邓小平要求发展急用实用卫星 外层空间是人类的共同财富,是世界各国正在开拓的重要领域。航天技术是推进社会生产力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强大力量。中国发展航天技术,旨在开发太空,造福人民,为人类和平利用外层空间作出应有的贡献。在周恩来、邓小平关于发展我国航天技术的多次指示中,  相似文献   

17.
1957年10月4日苏联发射第一颗卫星以来,已有20多个国家发射了自己制造的卫星。卫星和航天技术,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促进了地球资源开发,同时也导致了太空军事活动和外层空间武器的发展。军用卫星的快速发展,必然带来了空间防御问题。  相似文献   

18.
月亮作为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在茫茫的太空中孤零零地围绕地球旋转,已经经历几千万个世纪了.只是到了公元20世纪中叶,月亮才开始有了许许多多小兄弟,它们就是人类送向太空的人造卫星--人造小月亮.  相似文献   

19.
天基连续毫米波空间碎片探测雷达方案设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1空间碎片的尺寸和分布特性空间碎片是指除正常工作的航天器外所有在轨的人造物体,包括失效载荷、火箭残骸、操作性碎片、由爆炸和碰撞产生的残碎片、固体火箭的燃烧剩余物、核动力卫星泄露的冷却剂以及航天器老化而脱落的表面材料和组件等。据统计,目前已经有约6000t太空垃圾在绕地球飞速运转。目前能够编目跟踪的尺寸在10cm以上的空间碎片约有1.8万个,1~10cm以下的空间碎片据估计有70万个。  相似文献   

20.
月亮作为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在茫茫的太空中孤零零地围绕地球旋转,已经经历几千万个世纪了。只是到了公元20世纪中叶,月亮才开始有了许许多多小兄弟,它们就是人类送向太空的人造卫星——人造小月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