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论空间交会中的径向连续推力机动与N次推力机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文章从相对运动和绝对运动两方面分析径向小推力连续机动在空间交会V-bar接近中的运动规律,对冲量型、连续型和N次推力三类径向推力策略的性能进行比较。径向小推力连续机动的相对运动轨迹呈“旋轮线”型式。N次机动策略变轨速度总和与冲量型转移及连续推力机动所需的变轨速度相等,轨道控制能力提高,视界角比冲量型转移的视界角小,转移时间比连续型推力所需时间减少,且能适应范围更广的推力阶。N次推力机动策略综合性能优良。  相似文献   

2.
航天器交会中的Lambert问题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应用Lagrange转移时间方程研究空间交会中的Lambert问题,包括经典Lambert问题(飞行弧段不足一圈的椭圆型轨道转移)与多圈Lambert问题(飞行圈数超过一圈的轨道转移),阐述转移轨道的几何特性与转移轨道类型,分析转移时间与转移轨道参数及变轨速度增量之间的关系。对航天器交会中常用的圆轨道之间的双冲量转移,给定转移角与转移时间,阐述最小变轨速度增量所对应的转移圈数与轨道参数的求解方法,提出满足最小变轨速度增量要求的轨道转移的图解法。对给定的初始分离角与交会时间,按最小变轨速度增量要求,确定航天器交会的初始漂移时间、双冲量轨道转移时间与终端停泊时间。  相似文献   

3.
空间交会V—bar接近冲量机动运动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从相对运动与绝对运动两方面全面阐述空间交会V—bar接近冲量机动变轨的运动规律。交会接近段的起点与终点为绝对运动转移轨道通径的两个端点,转移轨道半长轴略大于机动变轨前的轨道半径,转移轨道偏心率以及追踪星对目标星缩减的地心角取决于径向速度增量,并给出视界角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4.
连续常值推力机动分析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连续常值推力机动是空间飞行常用的轨道机动方式。其中,小推力适合于地球轨道航天器交会机动,而切向或周向推力以及较大的正径向推力可用于脱离地球引力场的逃逸飞行,执行星际交会使命。应用常推力作用下的质心运动方程,对机动推力的量值没有限制;在航天器交会应用中,对相对距离也无要求。这种方法可直接获得向径、轨道速度等参数随时间或极角(绕地心的转动角)的变化,便于分析轨道转移与逃逸运动,有助于飞行使命与运动轨迹的设计。特别是,若机动转移的初轨为圆轨道,在推力较小、飞行时间不长的情况下,应用量纲1形式的运动方程,可获得具有工程应用价值的近似解。  相似文献   

5.
主要研究了时间最优多脉冲交会问题中最优交会时间和最优脉冲数随各因素的变化规律.建立了考虑路径约束的数学模型,并利用遗传算法对问题进行了求解.在此基础上通过大量的数值计算研究了共面圆轨道间交会问题中各因素(包括轨道半径比、初始相位差、燃料以及路径约束)对最优交会时间和最优脉冲次数的影响,并总结出了最优交会时间和最优脉冲数随各因素的变化规律.根据最优交会时间随各因素变化的曲线较为"平缓"(均为单调或只有一个极值)的事实,指出可以利用较少的特征点通过插值的方法来快速求解最优交会策略.结论对于空间营救和在轨规避等实际任务的轨道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通过分析采用多圈飞行Lambert解的双脉冲交会的特征速度与转移轨道半长轴的关系,指出其最优解实际上是2N+1条满足时间约束的转移轨道中燃料较省的,而非最省燃料轨道.提出将双脉冲交会的首次脉冲矢量分解成方向相同的两次脉冲,使得追踪器在特定的滑行轨道飞行N圈以消耗多余的转移时间,利用剩余的转移时间沿最省燃料轨道与目标交会.几何上证明了这种交会的特征速度与最省燃料转移相同,并且给出了解的存在性条件.通过仿真验证了这种交会比采用多圈飞行Lambert解的双脉冲交会更省燃料,解的存在性对转移时间的长度要求更低.  相似文献   

7.
航天器交会飞行设计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针对半自主飞行追踪星,阐述航天器交会总体设计方法。根据对接点的地理位置范围、共面轨道倾角以及目标星轨道周期与追踪星入轨点地理位置,确定交会飞行时间和两星初始相位差范围。考虑最小轨道机动动力要求与飞行轨迹安全性等因素,并兼顾地面测控条件,设计追踪星远程导引段与相对导航段的轨道机动与飞行轨迹,特别是选择与比较不同的初始轨道、调相轨道与漂移轨道以及保持点停泊时间与最终逼近段飞行时间等交会飞行要素,调整飞行时间、相位差与对接点位置,确定最佳交会飞行方案,完成空间交会任务。  相似文献   

8.
空间交会近程导引段控制方法与控制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空间交会近程导引段控制方法与控制算法。停泊点转移控制采用终端控制法,以终点标称状态为控制目标;停泊点位置保持应用轨迹控制法原理。对转移控制,冲量制导的控制目标是终端位置,连续常推力制导的控制目标是终端位置和速度,可应用不同控制方式,对转移时间有不同影响。模拟计算结果表明,提出的控制方法及其算法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9.
对航天器交会接近段V-bar上保持点间的转移,单向(轨道径向或周向)推力机动的最短转移时间为半个轨道周期(对应双径向推力冲量)。若要求转移时间小于半个轨道周期,须采用双向(径向与周向联合)推力。为此,提出5种机动方案:1)起点双向冲量与终点双向冲量机动;2)途中双向连续推力机动;3)起点双向冲量与途中双向连续推力机动;4)途中双向连续推力与终点双向冲量机动;5)起点切向冲量与途中径向连续推力及终点切向冲量机动(即直线路径转移)。其中,方案1)(冲量机动)的速度增量最小,但轨迹视界角最大;方案5)(直线路径)的视界角最小(近似为零),但当转移时间T>0.292P(P为轨道周期)时,所需的速度增量较大。机动方案的选择应全面考虑转移轨迹安全性、速度增量需求、转移轨迹视界角,以及机动复杂程度等多方面因素。若视界角可满足总体设计要求,宜选择方案1);当T<0.292P时,也可考虑方案5)。  相似文献   

10.
从理论上分析了共面近地圆轨道上的航天器的远程双主动交会的问题.根据轨道动力学基本原理,导出各种情况下特征速度的解析解,为航天器变轨时的燃料消耗分析提供了依据.进一步探讨了航天器轨道转移过程中的时间策略,以保证在不同轨道上运行的航天器在同一时刻、同一空间位置交会.上述理论分析的仿真计算结果表明,双主动交会总特征速度和过程耗时都低于主被动交会情形,单星的燃料消耗大大降低,对大范围快速变轨,优势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1.
摘要: 以C W方程为基础针对圆轨道近距离双脉冲绕飞问题,研究基于长方体禁飞区的安全绕飞轨迹设计方法.针对双脉冲绕飞动力学模型中的变量进行代数变换,在此基础上对变量间的关系进行推导,证明部分变量在特定区间范围内具有单调性的定理;给出保证绕飞轨迹安全的约束条件,进而结合推导出的定理和安全约束条件得到轨道面内全方位安全绕飞轨迹的一般性设计方法.通过针对以目标器正后方为绕飞起点的两种典型绕飞以及到任意方位的绕飞进行仿真,验证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接缝的传荷性能需定期检测以指导机场刚性道面的维护和使用,针对现有检测方法(如落锤式弯沉仪)难以进行偏远山区和交通运输困难地区的机场测试问题,提出了普通加载车辆跳车试验法,探究传力杆自身参数和道面结构参数对传荷性能和道面振动特性(基频、幅值、相位差)的影响规律,找出主要影响因素为传力杆弹性模量和土基模量;建立多因素下传荷性能和道面振动特性的定量关系,并通过室外试验验证该公式的准确性和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在交会对接的自动寻的阶段, Hill制导的精度受多种误差因素的影响。介绍这些误差因素,并着重研究了导航误差和控制误差与瞄准点误差之间的关系,给出了基本分析公式。根据误差公式, 研究了如何通过设计交会轨迹来减小这两项误差对终端精度的影响。结合一种典型的 V bar 接近轨迹, 给出了仿真结果; 结果同样适用于 R bar 接近。  相似文献   

14.
In designing innovative space plant growth facilities (SPGF) for long duration space flight, various limitations must be addressed including onboard resources: volume, energy consumption, heat transfer and crew labor expenditure. The required accuracy in evaluating on board resources by using the equivalent mass methodology and applying it to the design of such facilities is not precise. This is due to the uncertainty of the structure and not completely understanding the properties of all associated hardware, including the technology in these systems. We present a simple criteria of optimization for horticultural regimes in SPGF: Qmax = max [M x (EBI)2/(V x E x T], where M is the crop harvest in terms of total dry biomass in the plant growth system; EBI is the edible biomass index (harvest index), V is volume occupied by the crop; E is the crop light energy supply during growth; T is the crop growth duration. The criterion reflects directly on the consumption of onboard resources for crop production.  相似文献   

15.
利用实验的方法,对静止状态下"V"型沟槽表面通道在不同雷诺数下的流动与换热特性进行了比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相比平板通道流动,宽与深均为0.5 mm(h=s=0.5 mm)的沟槽表面在实验范围内(10 000相似文献   

16.
针对智能环境中活动模式的学习和挖掘花销大、难以实际操作等问题,提出了能够有效地将已有活动模式迁移到新环境的整体框架。迁移学习框架将活动模式的迁移过程分解为轨迹的迁移和触发持续时间的迁移,首先对已有活动模式中的活动轨迹以及触发持续时间模糊化;然后采用备选轨迹生成(ATSG)算法在新环境中生成备选轨迹集;最后采用相似度计算(SC)算法进行活动模式中的轨迹与备选轨迹间的匹配,利用活动轨迹映射(TM)算法和触发持续时间迁移(TDT)算法对活动信息进行迁移,从而在新环境中得到活动模式。理论分析和实验结果表明,相比于基于频繁模式挖掘得到活动模式的方法,本文方法大幅度地降低了得到活动模式所需的时间开销,同时,利用本文方法获取的活动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活动识别效果。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基于精密单点定位原理的GPS载波相位时间传递方法的数学模型和数据处理方法,设计了相应的程序流程,并基于Visual C++和Fortran混合编程的方式编写了相应的计算程序GPSCPTT V1.0。采用实际观测数据进行实验验证,结果表明,软件可以实现高精度的时间传递。  相似文献   

18.
从同轴度棒材料、试验载荷、校准方法、装配方式、加荷速率、机械偏心距等几个方面,对影响同轴度测量结果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同轴度的三种测量方法中,应变片法优于引伸计法优于几何法;各影响因素按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机械偏心距、装配方式、同轴度棒材料、校准方法、加荷速率;同轴度随着机械偏心距的增加逐渐增大,随着试验载荷的增加逐渐减小,随着同轴度棒材料弹性模量的增加逐渐增大,随着加载荷速率的增加逐渐增大;装配方式对同轴度的影响按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螺纹夹具、圆棒夹具、带万向结构的夹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