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6 毫秒
1.
<正>1月3日,透过嫦娥四号探测器相机的镜头,人们第一次近距离看到了月球背部的模样。当天10时26分,中国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着陆在月球背面,并通过"鹊桥"中继星,传回了世界上第一张近距离拍摄的月背影像图。"嫦娥四号"着陆的全过程牵动人心。上午9时许,"嫦娥四号"从月球正面上空出发,一路掠过"阿波罗""勘  相似文献   

2.
<正>"嫦娥四号"是不是"嫦娥三号"的备份或者复制品?不少"航天迷"朋友们心中存有这个疑问。备份的确是"嫦娥四号"原本的使命,但在"三姐"圆满完成任务后,"四妹"被赋予了新的担当——实现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勘察。可以说,这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首飞,也随之带来了一系列的新问题、新挑战。为此,研究院科研人员精心设计与研制,使"嫦娥四号""脱胎换骨",成为与"三姐"不同的全新的航天器。备份变  相似文献   

3.
正5月21日凌晨,中国成功发射了嫦娥四号月球探测器的中继卫星"鹊桥"。随后,中继星"鹊桥"飞行到月球背面上空的地月引力平衡点L2点,并在那里稳定运行,为下半年发射并在月球背面着陆的嫦娥四号探测器提供通畅的地月中继通信支持。那么,为什么发射嫦娥四号之前要先架设"鹊桥"?对于月球背面探测这一世界难题,中国给出了怎样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4.
正引子中国计划于2020年左右发射嫦娥四号探测器,该探测器将登陆月球的背面。一旦任务成功,嫦娥四号将成为人类第一个在月球背面登陆的探测器。消息传出,引起太空探索爱好者的极大关注。为什么嫦娥四号会选择去月球背面着陆,关于月球背面一些流传已久的预言是否属实?月球背面还隐藏着哪些未解之谜呢?我们今天就来一次大  相似文献   

5.
正2020年1月3日是嫦娥四号探测器月背软着陆一周年纪念日。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着陆在月球背面的预选地区,并通过鹊桥中继星传回世界第一张近距离拍摄的月背影像图,揭开了古老月背的神秘面纱。嫦娥四号任务实现了人类探测器首次月背软着陆、首次月背与地球的中继通信,中国与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开展了具有重大意义的国际合作,开启了人类月球探测新篇章。2019年,"嫦娥四号"捷报频传,收获众多举世瞩目的科技成果,成为国际航天界的明星。  相似文献   

6.
<正>2018年12月8日凌晨,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探测之旅,在素有"月亮城"美誉的四川西昌开启征程。2时23分,中国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成功将嫦娥四号探测器送上太空。火箭升空19分钟后,器箭成功分离,"嫦娥四号"成功进入近地点约200公里、远地点约42万公里的地月  相似文献   

7.
嫦娥四号任务科学目标和有效载荷配置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嫦娥四号探测器由中继星、着陆器和巡视器组成.其科学目标为:月基低频射电天文观测研究,月球背面巡视区浅层结构探测研究以及月球背面巡视区形貌与矿物组分探测研究.共配置6台有效载荷设备,其中3台载荷设备配置在着陆器上,分别为降落相机、地形地貌相机和低频射电谱仪,其余3台配置在巡视器上,分别为全景相机、测月雷达和红外成像光谱仪.本文主要论述了嫦娥四号任务的科学目标、着陆区概况、有效载荷配置及系统设计、各有效载荷任务和主要技术指标等.   相似文献   

8.
正嫦娥四号实现了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选择既满足工程约束又具有较高科学价值的着陆区,是着陆任务设计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之一。嫦娥四号着陆区选择在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South Pole-Aitken,SPA)盆地内,同嫦娥三号平坦的虹湾着陆区相比,月球背面地貌以高地为主,遍布撞击坑,地形较为崎岖,存在无大面积平坦区域和地形可能对着陆区内探测器造成光照、测控遮挡等难题。本文对嫦娥四号着陆区选择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归纳出科学和工程共计10个影响因素,提出了基于实现性、可达性、安全性的着陆区多层次优选方法。  相似文献   

9.
中国探月工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嫦娥4号"于2019年1月3日成功实现人类航天器首次在月球背面软着陆,"玉兔2号"月球车率先在月背刻上了中国足迹。至今,国际月球探测活动共实施126次,期间出现两个探月高潮。20世纪50—70年代,美苏两个航天大国之间的竞争引起第一轮探月高潮。20世纪末至今,各航天国家意识到月球探测的战略意义,纷纷提出月球探测计划并积极实施,月球成为各国争先探测的热点,掀起第二轮探月热潮。中国自2004年首次绕月探测工程立项实施以来,共开展了"嫦娥1号""嫦娥2号""嫦娥3号""嫦娥4号"及再入返回飞行试验共5次月球探测任务,实现"五战五捷",在空间技术、空间科学与应用、国际合作等方面取得了非凡成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后续将继续开展以无人月球科研站为主的月球探测活动。  相似文献   

10.
<正>1月3日,我国嫦娥四号月球探测器实现了人类探测器首次在月球背面软着陆。此后,其中的玉兔二号月球车先后与着陆器分离,与鹊桥中继星成功建立独立数传链路,完成了环境感知、路径规划,并按计划在月面行走到达A点,开展科学探测,成为世界第一辆在月球背面运行的月球车人类对月球探测的科学内涵正在不断扩展,它包括月球的科学、月球上的科学和来自月球的科学三个方面。根  相似文献   

11.
<正>人类探月几十载,月球背面却一直是块"未开垦的处女地",始终保持着神秘。而随着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软着陆在月球背面的南极-艾特肯盆地,人类首次"月背之旅"终于在2019年1月3日10时26分成功"打卡"。嫦娥四号探测器2018年12月8日乘坐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从我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出发,经过了地月转移、中途修正、近月制动、环月飞行,并从15公里高的动力下降初始点开始,一点点  相似文献   

12.
<正>新闻:1月14日下午,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国家航天局放出多个重磅消息:"嫦娥五号"月面采样返回今年年底前后实施,规划论证"嫦娥六号"月球南极采样返回,以及"嫦娥七号"月球南极综合探测,"嫦娥八号"可能验证月面3D打印房子等关键技术……解读:中国政府自启动探月工程以来,按照"绕、落、回"三步走实施,简称为三期。最后的"回",是以今年年底前后,"嫦娥五号"到月球正面取样返回作为标准。后续基本明确还有三次任务,分别为"嫦娥六号""嫦娥七号""嫦娥八号"任务。  相似文献   

13.
嫦娥四号着陆于月球背面南极 艾特肯盆地内,着陆区周围复杂地形导致测控和通信遮挡风险。针对这一问题,开展了着陆区的测控、光照遮挡分析,提出利用轨道控制策略的精细化设计来提高着陆点精度、优化月面工作程序和增加自主控制功能的设计方法,全方面降低嫦娥四号着陆器在月球背面着陆区的生存风险。该方法已通过嫦娥四号着陆器在轨验证,可以为其他深空探测任务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4.
<正>随"嫦娥四号"登月,一幅幅珍贵的图片被传送回地球,这是4台神秘的小相机在大展身手,它们来自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五院508所。这4台相机都是CMOS相机,包括3台监视相机和1台降落相机,它们如同一个媒体团,在"嫦娥四号"到达月面之前,便做好了全方位的分工和准备,拍的拍,摄的摄,录的录,传的传,随时待命为全球开启一场"月背"探索现场的视觉盛宴。牢记使命:"小相机"发挥大功能降落相机——"直播"降落全程。嫦娥四号着陆器降落在月球背面的艾特肯盆地(简称SPA盆地)。SPA盆地是月球上规模最大、最古老的撞击盆地,对它的研究有可能揭露下月壳甚至  相似文献   

15.
“嫦娥3号”月球软着陆工程中的关键技术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13年12月14日,"嫦娥3号"月球探测器成功降落在月球北纬44.12°、西经19.51°的虹湾着陆区,巡视器与着陆器成功分离、转移并完成互拍,首次实现了中国航天器在地外天体软着陆与巡视勘察,使中国成为继美国和前苏联之后第三个成功实现月球软着陆的国家。在简述"嫦娥3号"月球软着陆工程研制历程的基础上,分析总结了工程研制中突破的主要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6.
月球背面地形对软着陆探测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相对于月球正面大面积平坦的月海区域,月球背面地形整体崎岖复杂,因此地形地貌的变化会对探测器的软着陆探测产生一定的影响。从任务设计、着陆器设计和月面工作程序3个方面分析了"嫦娥4号"着陆区南极–艾特肯盆地(South-Pole Aitken Basin,SPA),及其相对于"嫦娥3号"着陆区的变化,主要结论包括:1)着陆区范围缩小,由"嫦娥3号"着陆区经度范围16.4°和纬度范围3°,减小到经度范围约4°和纬度范围约2°;2)动力下降策略更改,动力下降过程主减速段结束后,着陆器由斜向前运动轨迹改为接近垂直向下运动轨迹,同时更改测距敏感器的引入时机;3)提高微波测距测速敏感器信号发射功率和信噪比;4)着陆后需要预测着陆器的光照和测控被地形遮挡的情况,然后制定如休眠或月食模式等相应策略等。通过以上优化设计,"嫦娥4号"任务可适应月球背面地形地貌的变化,有效降低着陆过程和月面工作的风险。  相似文献   

17.
<正>2013年12月2日1时30分,怀抱"玉兔"月球车的嫦娥三号探测器由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升空。嫦娥三号是中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中的关键一步,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12月14日21时11分,嫦娥三号在月球虹湾地区实现软着陆,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独立自主实施月球软着陆的国家。随后,"玉兔"月球车从着陆器上"走"出来,和着陆器一动一静开展科学探测任务。嫦娥三号探测器共搭载8台尖端科学载荷,用以完成月表形貌与地质构造调查、月表物质成分和可利用资源调  相似文献   

18.
<正>2010年10月1日18时59分57秒,"长征三号丙"火箭在我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把"嫦娥二号"卫星成功送入太空。这标志着探月工程二期任务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嫦娥二号"卫星是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二颗月球探测卫星,是探月工程二期的技术先导星。与"嫦娥一号"卫星相比,"嫦娥二号"卫星进行了多项技术改进,将验证直接地月转移发射、近月100km制动、环月轨道机动与定轨、X频段测控、高精度对月成像等多项关键技术,为实现成功落月积累经验。  相似文献   

19.
<正>"嫦娥四号"踏上奔月之旅,将降落在月球背面,为人类解开一些关于月球的古老谜团。那么,月球上究竟还有多少个谜,等待人类去破解?月亮上是不是住了神仙?为什么月球始终只有一面朝向地球?月亮上有没有外星人基地?月亮的背面是什么?月亮的阴晴圆缺是怎么回事?月食是什么情况?……千百年来,居住在地球上的人们,可能在每个"举头望明月"的夜晚,都会有类似的疑惑。开心的是,以上这些问题已经全  相似文献   

20.
地月L2点周期轨道的月球背面覆盖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地月L2点附近轨道具备独特的动力学和运动学特性,是月球背面探测任务的中继卫星首选布设位置。面向未来月球背面探测任务的中继通信需求,分析并研究了地月L2点周期轨道(halo轨道)对月球背面的覆盖。在圆型限制性三体问题模型下,研究并给出了halo轨道族延拓计算方法,基于延拓法设计了地月系大范围南北halo轨道族;给出了中继卫星的月球背面覆盖计算模型,定义了相应的时间覆盖因子;数值仿真了地月系南北halo轨道族的月球背面覆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地月L2点周期轨道幅值和类型决定其对月面的覆盖性,幅值较小的轨道的月面整体覆盖性较好,幅值较大的轨道对月球南北极覆盖较好,南北族轨道分别有利于月球南北半球的覆盖。文章研究可为我国"嫦娥4号"月球背面探测任务的中继星轨道设计提供有益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