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一、伽里略探测器伽里略探测器于1993年8月28日接近小行星Ide,双方相距2400公里。到9月底,探测器以40bit/s的速率发回18幅Ide图象。初步分析表明,Ide是一颗长32公里、直径28公里的小行星。到1994年春,探测器与Ide将再次相遇。伽里略探测器将于1995年12月7日到达木星轨道。并向木星大气层释放一个小型探测装置。伽里略探测器是1989年10月8日发射的,在1990年飞越金星,1990年和1992年两次飞越地球,借助金星和地球的引力场加速,1991年10月飞越小行星GasP…  相似文献   

2.
正9月21日,由"隼鸟2号"投放的两个"小弟"——两台跳跃式着陆器已成功降落小行星龙宫。为了完成部署,隼鸟2号探测器小心翼翼地将高度降到了55米,完成部署后探测器抬升轨道回到距小行星表面50公里的轨道上。这则消息引起了行业内外的广泛关注。众所周知,太阳系中形态各异的小行星和彗星因为长期漂浮在太空中,不少都保存了亿万年前的原始状态,有助于揭开生命起源、太阳系演化等一系列谜题,因此历来都是各大航天机构争相探测的热门对象。尤  相似文献   

3.
<正>3月25日,NASA官员宣布,该局已选定了其"小行星转向任务"(ARM)的一项方案,将派无人探测器从较大的一颗小行星上提取一块巨砾。按计划,无人探测器将飞往直径几百米的一颗小行星,并从其表面上提取一块直径最大为4米的巨砾。无人探测器随后将把这块巨砾回拖到一条远距离月球逆行轨道。乘有两名航天员的一艘"猎户座"载人飞船随后将会前去探访,从上面采取  相似文献   

4.
<正>5月24日,NASA宣布其"灵神"小行星探测器将改在2022年夏天发射,比原定计划提前约一年。探测器将在2026年飞抵所要探测的"灵神"小行星,比原定计划提早4年,这样可使科学家更早地拿到科学成果,并能把项目总体费用降低约1亿美元。"灵神"星位于火星与木星之间小行星主带靠外的区域,直径超过200千米,主要成分是镍和铁。NASA把"灵神"选定为"发现"  相似文献   

5.
<正>日本计划在2014年底用H-2A火箭发射第2个小行星探测器"隼鸟"2。该探测器重600千克,主推力器为改进型微波放电式氙离子发动机,设计寿命7年,将于2018年6月到达小行星1999 JU3,2019年开始采样,把所携带的撞击装置(又叫太空炮)释放到小行星表面,此时探测器将移到小行星另一侧,避免脆弱的感应器被四处飞溅的残骸或碎片击中。之后,撞击装置将轰炸岩石形成弹坑,隼鸟-2从弹坑搜集小行星内部的岩石,最终在2020年左右将样  相似文献   

6.
悄然兴起的小行星探测热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已逐渐认识到,探测小行星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近些年在全球掀起了小行星探测热潮,尤其是美日竞相发射小行星探测器,并取得了显著成就。与爱神亲密接触的"尼尔"1996年2月17日,美国"德尔它"2号火箭发射了世界首个小行星探测器"尼尔"(又称"近地小行星交会")探测器。它重805千克,由霍普金斯大学应用物理学实验室设计和建造,用于探  相似文献   

7.
<正>2月22日,日本"隼鸟"2探测器在龙宫小行星表面上开展了首次采样行动。"隼鸟"2探测器的采样漏斗与小行星接触之时把一发钽制小型射弹射向龙宫表面,日本希望所轰起的碎石能通过一个管道进入采集室,由返回舱送回地球。采样  相似文献   

8.
迟惑 《太空探索》2021,(1):32-49
深空探索异彩纷呈 2020年度的星际探索活动有不少亮点:欧空局的太阳轨道器发射升空;阿联酋和美国的火星探测器同时抢抓发射窗口,竞相奔向火星;日本的隼鸟二号小行星探测器完成了长达6年的漫长旅途,终于带着"龙宫"小行星的样本回到了地球;美国的奥西里斯-雷克斯探测器虽然遭遇了采样事故,但是毕竟成功抵达了"贝努",而且采集了超...  相似文献   

9.
<正>"黎明"号小行星探测器即将到达谷神星,那里也许有着比地球上还要多的水。2015年3月,美国航宇局的"黎明"号小行星探测器轻轻地滑入了环绕谷神星——太阳系中最大的小行星的轨道。在2011年和2012年,"黎明"花了近14个月研究了谷神星的"小表弟"灶神星。在灶神星上收获了丰硕的成果,天文学家预期在未来数月对谷神星的探测也将成为令人兴奋的新宝藏。此外,"黎明"号抵达谷神星也标志着对矮行星近距离探测的开始:在此之后4  相似文献   

10.
<正>2015年3月6日,美国"黎明"号小行星探测器进入谷神星轨道进行探测。该探测器于2007年9月27日发射升空,2011年7月首先进入了灶神星轨道,对其展开了14个月的探测,采集了关于灶神星的珍贵数据和图像;然后,又飞往谷神星进行探测。之所以探测灶神星和谷神星这2颗人类以前从未尝试接触的著名小行星,因为这2颗小行星不仅是"羊群中的骆驼",在火星和木星间的小行星带中个头名列前茅,还因为它们  相似文献   

11.
<正>据日本火箭学会负责人在西安召开的第14届环太平洋地区国际航天会议上透露,日本将于今年年底发射"隼鸟"2小行星探测器。"隼鸟"2将前往C型小行星1999 JU3,将于2018年到达并采集样本后,2020年返航。"隼鸟"2在设计上与"隼鸟"号类似,与"隼鸟"的不同点在于:天线将从"隼鸟"使用的旧型天线更换成与"黎明"探测器相同的平面天线;携带一种自我构造弹型的冲击装置,在小行星表面进行第一次采样后,释放弹头在  相似文献   

12.
灵神星探测任务 灵神星探测任务是美国宇航局发现级探测任务中的第14项,和露西探测器研究类似的目标——小行星."露西"已经在2021年底发射,奔赴木星轨道的特洛伊小行星带,而"灵神号"将在2022年8月搭乘猎鹰重型运载火箭发射升空,前往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的主小行星带(简称主带),探访和它同名的16号小行星灵神星.  相似文献   

13.
小资料     
苏联将于90年代中期发射1~3艘飞船,专门用于探测小行星,将把探测器降落到小行星上,以便获得有关小行星的组成及其它一些特征资料。  相似文献   

14.
这是人类探索太空史上的首例--美国航空航天局的无人驾驶飞船"尼尔鞋匠"号于北京时间2001年2月13日成功降落在一颗离地球3.16亿千米远的以古希腊爱神"厄洛斯"命名的小行星上,实现了历史上首次探测器与小行星的相会.这次对小行星的探索与考察对于人类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一是可以考察太阳的起源;二是提高人类对小行星撞击地球危险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谢懿 《太空探索》2011,(10):50-53
美国航宇局的黎明小行星探测器在2011年7月抵达了小行星灶神星。关于太阳系行星的形成它会告诉我们些什么呢?黎明小行星探测器是美国航宇局与众不同的一个探测器。它的名字并非源于一系列单词的缩写,而是寄托着科学家对它的希望——找到太阳系形成的关键线索。它会对灶神星进行为期1年的勘测,研究它的构成和结构。"黎明"还会告诉我们太阳系极早期会是什么样子而我们又来自何方。灶神星并不是被无人探测器造访的  相似文献   

16.
日本隼鸟号小行星探测器起死回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羽子 《国际太空》2011,(1):29-31
2003年5月9日,日本隼鸟号(Hayabusa)小行星探测器[原名为缪斯-C(MUSES-C)]由M-5火箭发射升空,目的是探测一颗名为丝川(Itokawa)的小行星(小行星25143),对其进行采样并带回样品。该探测器的设计、研制工作历时7年,在轨完成了地球引力辅助飞行、与小行星丝川交会、在丝川上着陆、进行采样和飞离小行星等飞行任务。2005年9月中旬,隼鸟号探测器到达丝川,对其形状、地形、颜色、组成、密度等进行研究;2005年11月,探测器在丝川上着陆和采样;2010年6月13日探测器返回地球并成功回收。2010年11月16日,日本宣布在隼鸟号的回收舱内发现了1500个物质微粒,这些微粒大部分来自于丝川小行星的岩石。  相似文献   

17.
正美国宇航局将为日本的火星取样任务出资研制一台中子与伽马射线谱仪,助力相关部门确定探测器采样位置。日本的"火星卫星探测任务"(MMX)探测器定于2024年发射,将首次把火卫一样品送回地球。MMX是日本继"隼鸟"和"隼鸟"2小行星取样回送任务后又一项大胆的任务,配备强力推进模块、着陆支腿和样品容器的探测器将首先进入绕火星  相似文献   

18.
美国航空航天局发射的“黎明”号小行星探测器目前正围绕小行星——灶神星的轨道飞行,按计划。“黎明”号在长达8年、近50亿千米的星际探索之旅中,将远赴火星和木星之间的小行星带,探测两颗人类以前从未尝试接触的天体——谷神星和灶神星。这是迄今为止人类最为直观地观测小行星,这个探测器揭示的秘密将有助于科学家回答有关这个天体和太阳系里其他几十万颗小行星的几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9.
飞行途中的探测 在飞往土星的途中,"卡西尼"号探测器也有惊人之举,进行了一系列探测,包括对处于火星和木星间小行星带中的小行星、木星.  相似文献   

20.
正日本是一个对航天探索非常积极的国家,在小行星探测这个问题上,虽然美国人的调门非常高,但实际上远远走在前面的却是日本。早在本世纪初,日本就发射了隼鸟1号小行星探测器,历经千辛万苦,终于从糸川号小行星上带回了珍贵的岩石样本。受到这次成功的鼓舞,日本在2014年前又发射了隼鸟2号小行星探测器。这次的目标不再是糸川,而是龙宫小行星。按计划,它将通过“炮击”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