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本文阐述了CAD技术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特征造型技术产生的原因及发展情,介绍了STEP标准及与特征造型技术的关系,并预测了特征造型技术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根据飞行动态信号处理技术的发展现状,结合PXI总线技术的特点,探讨了新一代动态信号处理前端技术及应用设计,同时研制开发了VSAS(即振动信号分析软件),并对软件的技术性能、基本功能及数据流程做了说明。  相似文献   

3.
金刚石烧结工具晶须及纤维增强技术通过鉴定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刚石烧结工具晶须及纤维增强技术"课题,日前通过由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组织的技术鉴定。课题组紧密结合我国金刚石工具制造业的发展需要,自行研制开发了应用于金刚石烧结工具制造的晶须及纤维增强技术,在...  相似文献   

4.
动态与信息     
第七届全国激光检测与应用技术交流会在屯溪召开中国光学学会和中国航空学会于1994年8月16日至20日在安徽省屯溪市召开了第七届全国激光检测与应用技术交流会。来自12个省市自治区的64位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共收到征文67篇,其中54篇论文(摘要)收入本届会议论文集。30位代表在大会上宣讲了35篇论文,分别涉及激光全息无损检测及干涉计量,激光散斑无损检测及干涉计量,激光光纤检测技术及应用,激光尺寸、形状、位置测量技术,激光多普勒测量技术,激光参数测量技术,激光在线检测技术,激光显示技术,激光超声检测新技术,激光光谱等方…  相似文献   

5.
以近年来传感器技术的重大突破及成果为基础,总结了传感器技术高精度、微型化、微功耗及无源化、智能化、高可靠性的发展方向。指出了国内传感器技术的主要差距,提出了我国传感器技术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航空发动机燃油控制装置是航空发动机的核心控制单元,长期服役在高温、高压、强振的恶劣环境,在航空发动机外场使用中故障率占比高,产品的寿命及可靠性是当前制约我国装备能力提升的短板。本文总结了当前燃油控制装置的典型故障类型,对比分析了国内外在燃油控制装置可靠性设计与分析技术、可靠性优化技术、寿命试验技术及可靠性评估技术方面的研究进展;剖析了我国燃油控制装置可靠性技术研究及应用方面的不足及原因,同时结合航空发动机正向研发体系建设需要,指出了航空发动机自主创新设计中燃油控制装置性能及可靠性一体化设计所面临的技术难点和挑战,并立足于现有国内设计水平及工业基础,给出了夯实我国航空燃油控制装置设计能力需开展的基础性研究建议。  相似文献   

7.
高性能飞行器大气数据传感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气数据是飞行器导航和控制的重要参数,大气数据传感技术是实现飞行器飞行安全及性能发挥的重要保障。针对高性能飞行器对大气数据传感技术的发展需求进行分析,重点介绍了传统大气数据传感技术、嵌入式大气数据传感技术、光学大气数据传感技术及虚拟大气数据传感技术的发展和特点,并对推动嵌入式大气数据传感技术发展的相关技术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总结,最后对大气数据传感技术的发展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8.
C919飞机全机静力试验技术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郑建军  唐吉运  王彬文 《航空学报》2019,40(1):522364-522364
介绍了C919大型客机全机静力试验的目的及任务需求,分析了试验特点和难点。从试验飞机支持、试验加载及控制、试验测量及监控、损伤检测及状态监测等方面制定了总体技术实现方案,验证结果表明试验系统可靠,技术实现方案满足任务要求。试验中采用了多项创新技术:试验综合加载平台设计技术优化了多系统集成,加快了试验准备速度,降低了试验准备风险;约束点误差转移控制技术将约束部位误差转移至非重点考核部位,提高了关键考核区域试验精度;机身双层地板双向加载技术优化了机身加载及扣重设计,改善了局部载荷的加载精度。技术成果为后续型号试验提供了较高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文章主要研究如何综合利用流媒体技术,Web技术,多媒体数据采集、压缩、转换技术及数据库技术等等多种技术构架一个Intranet流媒体应用系统。  相似文献   

10.
光传飞行控制系统余度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简要介绍光传飞行控制系统及其余度技术的基础上,针对光传飞控系统的特点,从余度系统的结构,余度系统的可靠性,余度数目及余度系统的监控技术等方面提出了光传飞控系统的余度设计原则,并给出了光传飞控系统余度技术的软硬件总体结构。初步研究表明,光传飞行控制系统具有普通电传飞控系统无可比拟的优点,本文所提出的技术方案是进一步研究光传飞行控制系统余度技术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针对大规模数值计算规模化管理的难题,采用网格计算技术将网络环境下分散的计算资源组建了CFD网格计算环境.采用主动接入方式,以中心服务器为核心的网格计算管理和服务模式,构建CFD网格计算环境,实现了CFD计算在网格环境内的自动化计算管理,提高了计算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了设计人员的劳动强度.  相似文献   

12.
真空羽流场的DSMC并行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DSMC方法进行小喷管真空羽流数值模拟的计算软件进行了并行化改造。计算表明在多处理器(节点)上实现并行计算能够大幅度地提高运算速度,缩短运行时间,增加计算规模,计算结果与串行计算一致。并对目前串行计算不能完成的真空羽流计算的算例成功地进行了DSMC并行计算,计算结果与理论分析一致。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计算建立形式计算的模型,在形式计算模型下研究信息量与形式计算输入/输出信息熵[1]的关系.并利用计算量与信息熵的关联结论,优化在JPG编码算法[3]中的核心算法DCT.  相似文献   

14.
考虑轮胎变形的系留计算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海波  戴元伦  王云 《航空学报》2008,29(4):948-953
 对传统舰载机的系留计算模型进行了改进:在系留计算模型中不仅考虑系留索的弹性变形,还考虑舰载机轮胎的压缩变形;把系留计算的位移状态由平面的3个自由度增加到空间6个自由度;利用船纵横摇和升沉加速度的周期、峰值等参数形成的余弦曲线作为各船运动参数的输入形式。通过二维模型分析和实际模型计算表明,上述模型的改进在结果上增加了系留索的计算载荷,提高了系留计算的准确度,这对提高舰载机的机体强度,减轻舰载机的结构重量和改进系留设备的受力情况提供了更可靠的计算依据。  相似文献   

15.
弹道并行计算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鲜勇 《飞行力学》2003,21(1):59-61,65
多条弹道并行计算是目前作战仿真,多目标探测等领域所急需解决的问题,利用面向对象的软件设计方法,将弹道计算过程抽象化为多个对象,分别对各种对象进行封装,有效地解决了并行弹道计算中内存混乱,可靠性差等问题,实现了多条弹道并行计算。  相似文献   

16.
轮盘径向破裂转速计算方法分析及修正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冯引利  何云  陈伟  刘红彬 《航空动力学报》2014,29(11):2729-2734
分析了轮盘径向破裂转速理论计算方法及常用平均径向应力计算方法的含义及其特点.且依据理论计算方法的含义,提出了基于有限元计算结果的轮盘径向破裂转速计算修正方法.通过实例应用,证明了相对于理论方法计算结果,修正方法较常用平均径向应力方法计算精度更高,其计算精度由6.6%提高到0.5%以内,且修正方法较理论方法使用更方便、工程适用性更强.   相似文献   

17.
以生产准备中磨叶片工具的计算为例,使用三维CAD系统的自由曲面建模技术,精确计算出叶片工具设计中所需叶片通道数据。通过与传统计算方法的对比,可以看出:在工艺准备中使用三维CAD技术,不但能准确快速的解决生产准备过程中的复杂计算,而且能有效减少设计的错误,缩短工艺准备周期。  相似文献   

18.
母弹飞行稳定性及尾部流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得到航弹母弹飞行稳定性及尾部流场特性,通过模拟试验和数值计算进行了研究.试验和模拟结果均表明该母弹飞行稳定,且两结果吻合较好.另外,采用数值计算对尾部流场进行了分析,得到了尾部压力分布特性,表明弹尾部存在涡流区,该区范围和流速随弹飞行速度的增加而增大.   相似文献   

19.
提出了一种飞机起飞着陆性能智能计算思路。详细分析了影响飞机高原起飞着陆性能的主要因素,提出了高原起飞着陆性能智能计算的一般模型,然后采用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SVM)对某型飞机高原起飞滑跑距离实测数据进行了建模和验算,同时为说明支持向量机模型适合工程使用、精度高、推广性高的优点,还与贝叶斯正则化BP神经网络(BRBP)、RBF神经网络(RBF)、自适应神经模糊推理系统(ANFIS)做了比较。计算结果表明,支持向量机具有很好的推广性能,得到的结果优于BRBP,RBF和ANFIS等智能计算方法,推广误差能够满足工程的实际需要。该模型对于发展和丰富飞行器起飞着陆性能计算理论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为了配合即将使用的微波着陆系统 MLS,飞行管理计算机必须扩增其区域导航 RNAV 的功能。本文采用平面汇交法和角锥汇交法及其组合,针对方位台,仰角台、测距台非共点发射的一般情况,编制了适应多种情况的MLS RNAV 通用软件,并进行了试算。为今后编制飞机上使用的实时运行软件做好准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