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北京时间2008年2月8日凌晨3时45分(以下如无特殊说明,时间均为北京时间),美国"亚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搭载7名航天员从肯尼迪航天中心39A发射台发射升空,并于10日凌晨1时25分与国际空间站顺利对接。这是美国航天飞机的第121次航天任务,同时也是2008年的首次飞行,执行STS-122任务的主要目的是将由欧洲建造的"哥伦布"实验舱送到国际空间站上。期间,航天员共完成  相似文献   

2.
由美国、俄罗斯共同领导建设的国际空间站 ,是一个集 16个国家技术、人力、财力和物力为一体的空间研究平台、预计在 2 0 0 5年正式运行。国际空间站存在诸多不可预知的因素 ,如发生意外一切都将无可挽回。美国航空航天局 (NASA)研制的X - 38返航装置 (CRV) ,就是解决在紧急情况下将全体人员安全送达地球的有效方法。有关X - 38返航装置的建设情况 ,受到全世界许多国家 (包括中国在内 )的关注。1 X -3 8———国际空间站的救生艇X - 38返航装置是国际空间站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就像一个小型航天飞机的翻板 ,附着于空间站的外侧…  相似文献   

3.
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研发的"龙"号无人驾驶货运飞船于美国东部时间10月7日20时35分(北京时间8日8时35分)由"猎鹰9"号运载火箭从美国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空军基地发射升空,飞赴国际空间站,首次正式执行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指派的往返于地球与空间站之间的任务。  相似文献   

4.
9月16日,3名宇航员乘坐一艘俄罗斯"联盟TMA-21"型飞船离开国际空间站并安全返回地球。飞船按照预定计划准确降落在哈萨克斯坦境内。此次返回地球的3人包括2名俄罗斯宇航员和1名美国宇航员。另有3名宇航员留在空间站内。俄罗斯在年开启国际空间站建设计划,但是最近俄罗斯的太空项目接连遭遇事故。  相似文献   

5.
《载人航天》2007,(2):64-64
【本刊综合报道】美国东部时间2007年6月8日19时38分(北京时间6月9日7时38分),"亚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载着7名航天员从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升空,飞往国际空间站。这是美国航天飞机第21次飞往国际空间站,也是美国航天  相似文献   

6.
34年前,"阿波罗"17号飞船最后一次在月球表面着陆.而随着"猎户座"载人探测飞船项目竞标的尘埃落定,美国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将承担起研制美国下一代载人飞船的任务,以取代航天飞机向国际空间站输送宇航员,并在2018年载人重返月球.  相似文献   

7.
经过20多年的发展后,国际空间站日本实验舱段"希望"号将在2008年搭乘美国航天飞机发射升空,从而开辟日本载人航天探索的新纪元。日本虽然不像俄罗斯、美同和中国这样拥有完整的载人航天体系,但也在载人航天领域进行着不懈的努力。截至目前,日本共有8人获得了航天员资格。而参与国际空间站项目并研制"希望"号实验舱,标志着日本载人航天技术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相似文献   

8.
国际空间站是一座在建的太空科学城。这个由世界多个国家建造的科学实验的圣地,将迎来经过长期精心准备的欧洲第一个实验舱——哥伦布号。经过多次发射推迟后,美国阿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计划最早在1月底把庞大昂贵的哥伦布号实验舱送到国际空间站。这将是欧洲航天局在2008年新年伊始为国际空间站献上的一份厚礼。  相似文献   

9.
<正>2010年11月2日,国际空间站迎来了载人飞行10周年纪念日。2000年11月2日,俄罗斯"联盟"TM-31飞船与"星辰"号(Zvezda)服务舱对接,第一批长期考察组3名成员——威廉·谢泼德、尤里·吉德津科、谢尔盖·克里卡廖夫进入国际空间站,成为国际空间站上的首批常驻人口,为接下来的长期载人飞行和各类科学实验做准备工作。截至2010年11月2日,国际空间站已经绕地球运行57361周,飞行里程达24.1亿千米,成为迄今持续载人飞行时间最长的航天器。在此期间,共有196人次  相似文献   

10.
地球轨道载人航天器的操作器系统用于支持微重力环境舱外活动运作,对空间站的组建与维护以及空间科学实验具有重要的作用。研究分析美国航天飞机与国际空间站及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上所有的操作器系统,即美国航天飞机遥控操作器系统;国际空间站上的空间站移动服务系统、日本实验舱遥控操作器系统、欧洲自动臂、轨道更换单元搬运装置、以及改进型天箭号吊机;和平号空间站上的天箭号吊机与舱段再对接操作器系统。其中,轨道更换单元搬运装置与天箭号吊机由航天员直接手动操作,而其它操作器系统都是自动运作。每个操作器系统都有确定的应用目的,合理的设计使它们成功地执行各自所赋予的使命。  相似文献   

11.
北京时间10月23日23时38分,美国"发现"号航天飞机搭载7名航天员,从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航天中心39A发射台上发射升空,执行STS-120任务;25日20时40分,与国际空间站顺利对接。在此次为期15天的空间飞行任务中,航天员共完成了4次出舱活动,主要任务是安装"和谐"号节点舱,同时重新安装了空间站上携带有太阳能电池板的P6桁架,完成人员轮换和物资补给。在空间站建设方面,航天员还检查了国际空间站旋转接头的故障,修复了太阳能电池板的意外受损裂缝。11月8日02时01分,"发现"号航天飞机在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航天中心安全着陆。  相似文献   

12.
佳力 《国际航空》2004,(9):57-59
30多年来日本发射了70多颗不同卫星,其数量仅次于美国和俄罗斯;日本自行研制的H系列火箭的主要性能可以同欧美国家的运载火箭媲美;日本参加了国际空间站项目,负责建立空间实验舱;日本于1998年发射了"希望"号火星探测器,虽未获得成功,但显示了深空探测技术的实力。2003年,日本多次航天发射失败,航天业受到重创,迫使日本重新审视航天开发政策,调整航天机构和启动载人航天计划  相似文献   

13.
张峰 《载人航天》2008,(4):62-62
北京时间2008年11月15日8时55分,美国"奋进"号航天飞机搭载7名航天员,从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升空,执行STS-126任务。11月17日6时1分,"奋进"号与国际空间站顺利对接。这是美国航天飞机第124次执行空间飞行任务,  相似文献   

14.
《航空科学技术》2000,(4):40-41
日本科技厅日前向国家宇宙开发事业团提交的报告说,将推迟国际空间站日本实验舱“希望”号的发射日程,以便适应整个国际空间站建设计划的进度。国际空间站是由美国、俄罗斯、加拿大、日本和欧洲航天部门参加进行的一项永久性载人宇宙科学考察设施,具有进行实验、观测、居住、补给和电力供应等功能。各国在其中承担不同组成部分的建造和发射任务。日本承担建造的“希望”号实验舱由加压部、补给部、曝露部和室外机械手等组成。它能够利用宇宙空间的真空和无重力等特殊环境进行高精尖科学技术的实验研究活动,原定 2002年 10月开始分 3次由…  相似文献   

15.
张译 《国际航空》2010,(2):49-50
2011-2015年间,美国需要执行12次往返国际空间站的补给任务。美国航天飞机今年底退役后,NASA是否会以商业运营方式把货物和航天员送往国际空间站7这个问题今年可能会有答案。  相似文献   

16.
为综合解析国际空间站的科研应用活动,从而为我国空间站科研活动规划提供参考,从科研实验项目和科研产出两个维度出发,统计分析了自2000年9月至2018年10月国际空间站科研实验项目的研究领域分布、各国/地区航天机构侧重领域、实验项目规模时序变化情况,并从科研论文、亮点成果、应用效益等方面综合分析科研产出情况。国际空间站科研活动学科领域宽泛,研究规模持续扩大,成果产出亮点纷呈,并在产生重大科学发现、服务国计民生、推进未来探索三方面获得效益。建议未来我国空间站科研活动立足应用效益,遵循科研规律,提高公众参与。  相似文献   

17.
《国际航空》2006,(2):43
美国国会"美中工作小组"主席马克·柯克一月中旬在中国访问期间透露,美国总统布什希望今年与胡锦涛主席会晤时能将航天合作列为议题之一,并已经指派美国驻华大使雷德研究双方在航天科技领域合作的基础,特别探讨美国与中国在太空垃圾和国际空间站两个领域进行合作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8.
3月2日,国际空间站的各合作方确定了新的组装次序,用来安排航天飞机在2010年退役前的16次飞行。俄罗斯的 NEP 能源模块通过航天飞机发射的计划被取消。对此,美国表示将在2008~2015年期间用空间站美国部分的能源补偿因 NEP 被取消给俄罗斯部分带来的能源损失。欧洲的“伽利略”舱段将在航天飞机恢复飞行后的第7  相似文献   

19.
美国东部时间7月17日9点14分,美国“发现”号航天飞机载着6名字航员在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航天中心成功着陆。在本次为期13天的空间飞行任务中,“发现”号试验了航天飞机的安全改进措施,为国际空间站送去了约13吨的设备和补给,以及常驻空间站的第三名字航员,并对空间站  相似文献   

20.
为适应我国载人航天任务的新特点,有效支持空间站量化风险评价工作,调研了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载人登月、国际空间站、航天飞机等载人航天项目的概率风险评价(PRA)工作,对比分析了PRA方法在不同载人航天项目中的应用效果。在此基础上,针对我国空间站工程的特点,初步提出了基于PRA的空间站工程量化风险评价方案与工作思路,对该方法在我国空间站实施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在方法规范、数据收集等方面提出了工作建议,为我国空间站量化风险评估工作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