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太阳能卫星     
雷雯 《国际太空》1995,(9):10-11
将宇宙空间中的太阳辐射能量收集起来,再将其转换成可以供地球上人类使用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这是人类多年来的夙愿,太阳能卫星将实现人类的这一梦想。1 卫星的设计太阳能卫星的基本设计方案是将卫星组件从地球上送入空间,在空间组装成特大型卫星系统,然后再将该系统部署到地球同步轨道上。利用光电能转换技术将微波辐射能或激光辐射能转换成电能,然后将电能发送到地面,由地面天线接收。一颗太阳能卫星可以向地面接收站提供5~10吉瓦的电力,要求发电机的表面积达到100km2左右,重量达到10万吨左右。大约需要部…  相似文献   

2.
刘杰 《国际太空》1994,(4):23-23
美空军航天司令部在高1万英尺(约3048米)的夏威夷火山上设立的毛伊(Maui)航天监测站,使用光学、光电和红外探测器识别空间人造物体,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光学望远镜能分辨出运行在约37800千米地球同步轨道上的小至8厘米的人造物体。试验表明,光学探测器是分辨地球同步轨道上人造物体的主要手段。由于离地球甚远,红外成像技术难以实现,而雷达探测器由于功率损失太大以及地球同步轨道物体与地面相对运动太小也十分困难。美航天司令部航天监测中心采用光学探测器对空跟踪,迄今已发现运行在地球轨道上的人造物体大约有7…  相似文献   

3.
废弃的卫星、剥落的隔热瓦、燃料舱的残片……这些空间碎片就像地球上的垃圾一样,已经开始威胁到地面上的安全了。多达9000多块太空垃圾正飘浮在地球轨道上,它们的数量还在不断增加,总质量已超过5500吨。  相似文献   

4.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搭乘航天飞机或者太空飞船到太空去度假、旅游和观光,已不再是遥远的梦想。不过,有谁可曾想过,如果有一天你真的成了到太空去旅游的观光客,能像在地球上一样,在外层空间用眼睛观察世界吗?我们说在一定的条件下行,在一定条件下又不行。为什么呢?因为在地球表面,只有约四分之三的光直接来自太阳,其余部分被大气所扩散并投射到阴影区,那些太阳无法直接照射到的物体可以看见。而在外层空间,由于没有像保护层一样的大气扩散阳光,那儿的阳光要比地球上强得多。天空不是蔚蓝色的,而是漆黑的。强烈的阳光…  相似文献   

5.
在飞行器发射升空之前,需对空间蓄电池进行一系列的测试。而地球上的环境和在太空中的环境存在很大的不同,尤其是太空的失重环境,在地球上很难长时间的模拟,以达到测试的目的。这样在地面上的测试数据可能与实际工作所得有所偏差。针对这种情况,文章提出了一种校准空间蓄电池在不同加速状态下电特性的装置。  相似文献   

6.
人类对地球上的生命进行了长期而广泛深入的研究,目前人类已经走出地球。人类的信息已经跨越太阳系进入宇宙深处,而外星生物或者其信息进入地球的可能性也正在被人类关注和解读。有关的研究被不同学者命名为外星生物学、空间生物学、太空生物学、天体生物学、宇宙生物学、外星胚种学等等,这表明传统意义上的生物学研究范围确实有必要重新界定。但上述生物学新学科的命名,笔者认为都不够准确。有鉴于此,笔者建议生物学的总称采用宇宙时空生物学,其主要分支学科包括地球生物学、地外生物学、生命起源与分布学和生命星际迁徙学。  相似文献   

7.
易白 《太空探索》2011,(9):40-41
充分利用太阳能是新能源领域最热门的话题,对太阳能的利用设想甚至从地球开始延伸至浩淼的太空。在日本因地震引发的核泄漏危机后,用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取代核电的呼声日渐高涨。最近,日本一家公司公布了一项在月球上  相似文献   

8.
<正>自从首颗人造地球卫星于1957年成功发射以来,人类就在不断扩展空间探索和空间应用的范围。目前航天器已经被广泛的应用于通信、遥感、导航和科学探测,作为主要的信息获取和信息传递的手段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宇宙也是一个资源丰富的地方,能量资源和物质资源远远超过地球,空间资源利用成为人类开发利用太空的梦想,也是人类长期追求的目标。太阳能是地球空间最为丰富的资源,如果能够进行大规模开发  相似文献   

9.
微波电离型原子氧源的降能和中性化系统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在把微波电子回旋共振技术应用到离子源中,获得了10^15个原子/(cm^3.s)束流的基础上,采用了结构新的降能和中性化系统,把高能氧离子转变为低能氧原子;成功地研制出了一种新颖的原子氧环境效应地面模拟试验装置。由该装置获得的粒子在能量和类型方面均与低地球轨道环境相一致,从而实现了对低地球轨道环境的真实模拟。  相似文献   

10.
本文研究了卫星摄影系统象移补偿速高比计算。从飞机上拍摄地面景物时,象移补偿速高此中的速度为地面相对飞机的速度,通常称为地速。但是,从卫星上拍摄地面照片时,如果把速高比中的速度取为地面相对于卫星的速度,则会导出谬误。为此,作者对速高比的定义进行了推广,对于这种拓广的速高比定义,也能适用于从飞机上拍摄地面景物的速高比计算。本文在推导公式过程中,把地球视为旋转椭球体,卫星轨道为椭圆轨道,导出了计算星下点速度和速高比的公式。最后与把地球视为正球体,忽略轨道偏心率的计算结果相比较,速高比的相对误差不超过0.5%。  相似文献   

11.
人类自从进入空间时代以来,天文学家就梦想把望远镜送到太空中去观察宇宙,因为浓密的大气层是天文学家观测研究宇宙天体的一大障碍。有一位科学家描绘得很形象,他说:“在地面上观测恒星是很费劲的,就像从湖底去看飞鸟一样困难。”地球大气对天文观测的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大气对光有衍射效应,一个点光源经过大气以后会变成一个衍射斑,比如用地面望远镜不可能把一对近距双星分辨清楚,这就是大气衍射效应造成的,这大大降低了地面望远镜的  相似文献   

12.
到2001年3月4日,资源一号卫星已经正式交付使用一年了,一年来,资源一号卫星日夜不停地运行在太空轨道上,卫星上的遥感器不停地丈量地球,服务人类,立下了卓著的功勋。 也许不少读者会问,我们看到的卫星中都足两个翅膀(太阳能帆板),为什么资源一号卫星只有一个  相似文献   

13.
国际空间活动何以急需新规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国际空间活动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类似于当年人口迅速膨胀但缺少相应法律的美国西部荒野,外层空间(简称为太空)尤其是在地球轨道上各种人造飞行器迅速增长,但缺少相应的规则和协调手段.这将会增加出现意外事件、发生误解的风险,还有可能由此引发地面冲突.  相似文献   

14.
<正> 一、前言地观察卫星不仅使人类的观察点从地面或飞机高度移到了空间高度,而且可以在地球同步轨道上相对静止地观察地球某特定地区,或在近地轨道上以每天环绕地球十数圈的运行速度,对地进行观察。因此,十数年来对地观察卫星已经广泛地应用于气象观察、资源勘查、以及军事侦察等方面。由于今后对地观察的需要和它的巨大应用潜力以及观察仪器及信息储存和传输能力的不断改进,对地观察卫星将有更大的发展。本文拟说明,在对地观察中,由于观察目的的不同,在一些技术上的考虑也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15.
太阳对地球气候和空间天气影响十分巨大,太阳耀斑爆发时可将宇宙粒子喷射抵达地球而中断卫星通信,甚至导致地面供电中断.最新的研究也表明,地球气候为宇宙星体相互作用所致,而太阳对其影响首当其冲,所以监控和研究太阳的活动性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6.
高温熔盐相变蓄热系统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空间站吸热器高温熔盐相变蓄热地面模拟系统进行了数值分析,得到了太阳模拟器功率、循环工质气体出口温度、相变材料容器壁温等参数的瞬态变化曲线,计算结果表明单元换热管的蓄/放热性能达到了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7.
熊延龄 《国际太空》1989,(12):22-23
30多年的空间飞行活动,往外层空间注入了数千个人造物体,使地球周围的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空间飞行活动给外层空间环境带来许多不利影响,除了污染之外,最突出的是空间垃圾问题。空间垃圾给运行的卫星带来危险,其碎片落到地球上危害着公共安全,已经构成潜在的严重威胁。据1988年6月30日美国“航宇局卫星形势报告”的资料提供,当时跟踪的在轨空间物体共7184个(见表1),其中至少95%是无用的空间垃圾——不再工作的有效载荷、用过的火箭级、脱落的螺帽和螺栓,以及爆炸碎片。另一份有关空间轨道垃圾的报告也指  相似文献   

18.
自印度1979年6月由苏联发射的第一颗实验性地球观测卫星“巴斯卡拉-1”进入太阳同步轨道以后,尽管星上两台电视摄象机初期有些故障,也能勉强对地面拍照,但经地面指令在1980年2月后又恢复正常,到1980年8月星上观测仪器仍在正常工作。约一个月时间,卫星就向地面发送了整个印度的地面资源照片,尤其是图象质量已达到了迄今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气象卫星所拍的照片水平。对森业、云量、积雪提供了有用的资料。星上另一台微波辐射计一直工作  相似文献   

19.
<正>下一代火星车"好奇"号是火星遥控设备史上的最新成员。与它的前辈"勇气"号和"机遇"号相比,"好奇"号具有极大优势:更大的体积可以使它从障碍物上越过去,而"勇气"号和"机遇"号只能从障碍物一边绕过去;"好奇"号由钚供能,这意味着它不用担心阳光的角度,或者太阳能电池板上是否落满了灰尘;此外,"好奇"号的下降路径更加精确,它将借助"天空起重机"降落到火星表面。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研究生赖  相似文献   

20.
金兑 《太空探索》2003,(10):4-7
1957年10月4日,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斯普特尼克1号”从拜科努尔 航天中心发射升空。这颗卫星重83.6千克,向地面发回“噼噼啪啪”的无线电发报声,叩开了进入太空的大门。从此人类活动进入宇宙空间,开创了人类航天的新纪元。F1961年4月12日,世界上第一个航天员尤里·加加林乘坐东方1号宇宙飞船进入太空,在太空停留108分钟,环绕地球飞行一圈后返回地面,人类进入载人航天的新阶段。1963年6月6日,苏联东方6号飞船把世界第一个女航天员瓦莲金娜·捷列什科娃载上太空轨道,绕地球飞行48圈,3天后安全返回地面。迄今已有40名女航天员进入太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