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航天器工程》2012,21(2):127-127
据中国航天网站2012年3月6日消息,我国风云四号气象卫星初样研制工作取得重大突破,现已完成了初样电性星的研制,通过了卫星总体初样设计评审,初样鉴定星研制于近期全面启动。风云四号卫星是我国第一颗静止轨道三轴稳定对地遥感卫星,是目前我国对地观测卫星的集大成者。  相似文献   

2.
孙青 《中国航天》2005,(8):9-9,12
7月14日,我国第一颗业务型静止气象卫星风云2号C在北京正式在轨交付。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作为研制单位,将该卫星交付给应用单位——中国气象局。国防科工委主任张云川出席交付仪式,总装备部副部长张建启、国防科工委副主任兼国家航天局局长孙来燕、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总经理张庆伟、中国气象局局长秦大河出席交付仪式并讲话。  相似文献   

3.
正2021年6月3日0时17分,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长征"三号B运载火箭将"风云"四号B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取得圆满成功。"风云"四号B星由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抓总研制,主要用于天气分析和预报、短临气象灾害预警、短期气候预测、生态环境和空间环境监测等领域。"风云"四号B星搭载了快速成像仪等载荷配置,可大幅提高我国对台风、沙尘暴等一些尺度较小、持续时间较短的天气现象的观测能力。"风云"四号B星是"风云"四号系列第二颗卫星,也是该系列的首颗业务卫星,该星发射后将与目前在轨的"风云"四号A星共同实现双星组网业务运行。  相似文献   

4.
10月19日,我国成功发射了风云2号C气象卫星。这次用于发射卫星的远地点发动机,是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航天动力技术研究院(四院)经过10多年艰辛攻关研制成功的。东方红2号通信卫星的远地点发动机曾荣获国家金质奖,在我国的航天发射中屡建奇功。风云2号卫星的远地点发动机就是在该发动机研制成功的基础上研制的,1997年用于风云2号卫星的第一次发射,2000年6月参与风云2号B星的发射,为风云气象卫星的成功发射做出了贡献。至今该发动机已10次用于各类卫星发射及其它飞行试验,成功率达100%。为确保这次交付产品的可靠性和安全性,近两年来,四院在…  相似文献   

5.
<正>日前,记者从中国气象局获悉,我国计划未来10年发射14颗气象卫星,风云系列气象卫星迎来快速发展时代。风云三号B星年底前发射,风云三号02批研制启动,风云四号进入初样研制阶段。我国此前发射的风云三号A星取得良好的应用效果,多个重要国家寻求卫星  相似文献   

6.
中国于1970年4月发射了本国的第一颗人造卫星。截止1997年6月,中国共发射了49颗本国的卫星,成功率80%。在中国的卫星中,中国空间技术研究负责研制的有;东方红系列卫星,实践系列卫星,风云1号和风云2号气象卫星,返回式遥感系列卫星。  相似文献   

7.
尹林发 《中国航天》2012,(11):18-18
日前,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八院研制的风云三号01批卫星工程星箭项目,顺利通过国家国防科工局现场验收。这标志着风云三号星箭项目进入了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阶段。  相似文献   

8.
杨珺 《中国航天》2004,(11):6-6
10月19日.我国成功发射了风云2号C气象卫星。这次用于发射卫星的远地点发动机.是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航天动力技术研究院(四院)经过10多年艰辛攻关研制成功的。东方红2号通信卫星的远地点发动机曾荣获国家金质奖.在我国的航天发射中屡建奇功。风云2号卫星的远地点发动机就是在该发动机研制成功的基础上研制的.1997年用于风云2号卫星的第一次发射.2000年6月参与风云2号B星的发射.为风云气象卫星的成功发  相似文献   

9.
我国新型极轨气象卫星风云3号将于2006年开始执行其“气象使命”,第一颗卫星计划由长征4号B运载火箭发射升空。据悉,风云3号气象卫星的研制工作目前进展顺利。该卫星在装配上采用了最新技术。它的使用将实现我国在地面监测、气象数据预报、环球大气探测等领域的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中国于1970年4月发射了本国的第一颗人造卫星。截止1997年6月,中国共发射了49颗本国的卫星,成功率80%。在中国的卫星中,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负责研制的有:东方红系列卫星、实践系列卫星、风云1号和风云2号(后者于1995年转交上海航天局)气象卫星、返回式遥感系列卫星。  相似文献   

11.
北京时间2008年5月27日11时许,由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研制的中国首颗新一代极轨气象卫星风云三号卫星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发射升空。29日11时58分,风云三号卫星地面应用系统成功获取风云三号A星第一轨可见光图像。风云三号卫星是我国新一代极轨气象卫星,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为主研制。卫星质量2 295 kg,安装了可见光红外扫描辐射仪、红外分光计、微波温度计和微波成像仪等10余种有效载荷,可在全球范围内实施三维、全天候、多光谱、定量探测,获取地表、海洋及空间环境等参数,实现中期数值预报。风云三号卫星的遥感能力实现了从单一遥感成像到地球环境综合探测、从光学遥感到微波遥感、从公里级分辨率到百米级分辨率、从国内接收到极地接收等四大突破,与第一代风云一号系列极轨气象卫星相比,其探测能力、手段等有质的跨越和提高。风云三号卫星的研制技术难度大,其探测能力和性能指标均已达到了当今国际先进水平,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世界气象组织已将其纳入新一代世界极轨气象卫星网。该星将在监测大范围自然灾害和生态环境,研究全球环境变化、气候变化规律和减灾防灾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同时也可为航空、航海等部门提供全...  相似文献   

12.
一、风云气象卫星地面应用系统 气象卫星工程由五大系统组成,分别是卫星、运载火箭、发射场、测控和地面应用系统. 风云系列气象了卫星及其长征运载火箭由我国自主研制.  相似文献   

13.
正2018年6月5日21时07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发射"风云"二号H卫星。"风云"二号H卫星和"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分别由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抓总研制。"风云"二号H卫星运行于高度约36000km的地球同步轨道,主要载荷为扫描辐射计和空间环境监测器,可为用户提供实时可见光、红外和水汽云图,空间天气和卫星  相似文献   

14.
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卫星研制综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嫦娥一号卫星是我国第一个月球探测卫星,将实现对月球的环绕探测。嫦娥一号卫星的研制和发射是我国深空探测活动的开端,在我国航天史上将成为继人造卫星和载人航天后的第三个里程碑。与近地卫星相比,嫦娥一号卫星面临更复杂的控制过程和环境,因此,嫦娥一号卫星必须突破一系列的关键技术,实现既定的任务目标。文章介绍了嫦娥一号卫星的任务目标、主要技术方案和研制过程;概要性地说明了嫦娥一号卫星的研制过程。  相似文献   

15.
2008年,天链一号,风云三号,中星九号,环境一号A、B,遥感四号、五号卫星和风云二号06星相继发射成功;地面应用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神舟七号载人飞行获得成功;各类应用卫星在奥运会、重大自然灾害抢险救灾以及国家重大建设工程中发挥了显著作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提出了全面构建航天工业新体系、建设国际一流大型航天企业的目标。通过总结经验、教训,专家建言加强国家空间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动卫星应用产业化发展。  相似文献   

16.
《航天器工程》2017,(5):109-112
皮纳二号卫星是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研制的试验验证卫星,目的是对微纳型卫星平台和载荷的技术及产品进行在轨验证,同时对低成本卫星研制流程优化工作进行探索。通过研究和借鉴其它卫星型号的做法和经验,在皮纳二号卫星研制过程中对技术流程、产品投产、试验验证、元器件选用、软件管理、发射场工作等各方面均开展了流程优化的尝试工作,节省了一定的人员和设备资源占用,缩短了研制周期,为低成本卫星研制流程优化积累了经验,可作为其它有类似需求的卫星型号的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国内外航天型号研制项目成本估算的研究现状,分析了航天型号研制项目成本估算的作用与特点。研究了参数成本估算法、工程成本估算法、类比成本估算法、外推成本估算法、仿真模型法和综合成本估算法等方法。给出了用综合成本估算法估算的风云四号气象卫星研制成本算例。  相似文献   

18.
宗河 《中国航天》2006,(10):7-11,13
中国于1970年4月24日成功地研制并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独立自主研制和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迄今,中国共研制并发射了70余颗不同类型的人造地球卫星,飞行成功率达90%以上。目前,中国已发展形成了六个卫星系列:返回式遥感卫星系列、东方红通信广播卫星系列、风云气象卫星系列、实践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系列、资源地球资源卫星系列和北斗导航定位卫星系列,海洋卫星系列也即将形成。  相似文献   

19.
《航天返回与遥感》2012,33(1):F0002-F0002
2012年1月9日11时17分,“资源三号”卫星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升空。该卫星是我国第一颗自主研制的民用光学传输型立体测绘卫星,其核心有效载荷为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研制的三线阵相机和多光谱相机。1月11日10时30分,卫星进行了相机成像测试并成功下传了首批影像数据。  相似文献   

20.
以实践五号为代表的小卫星,其研制计划流程有所创新,卫星研制分为方案设计、正检星研制和正样星研制三个阶段。在充分借鉴实践五号卫星研制计划流程模式的基础上,结合灾害与环境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有效载荷的不同组成特点,并对时间和经费投入进行综合分析,提出了以“并行”代替“串行”研制方式的比较合理的研制计划流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