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1 毫秒
1.
吸热型碳氢燃料的热裂解及混合催化裂解性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波  王彬成  林瑞森 《推进技术》2002,23(6):513-517
为筛选出性能优良的吸热型碳氢燃料催化剂裂解催化剂。分别以USHY,HZSM-5单分子筛和它们的混合分子筛为催化剂,考察了吸热型碳氢燃料的催化裂解性能,并与热裂解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催化裂解可显著降低吸热型碳氢燃料发生裂解反应的温度,提高其吸热能效,几种催化剂中,含25%HZSM-5的混合催化剂上的裂解转化率和低碳烯烃选择性的综合性能最优良。  相似文献   

2.
吸热型碳氢燃料催化裂解热沉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报道了一套高温下测量吸热型碳氢燃料催化裂解热沉的稳态热导型流动热量计,仪器常数标定结果线性关系良好,符合Tian’s方程,可以正常工作;测定了500℃和600℃下吸热型碳氢燃料RL7及NNJ-150在SAPO-34分子筛催化剂上的催化裂解热沉,并与相同条件下热裂解热沉相比较,结果表明,吸热型碳氢燃料在SAPO-34分子筛催化剂上发生催化裂解能够比热裂解获得更高的热沉,燃料吸热工作温度可降低100℃。  相似文献   

3.
吸热型碳氢燃料催化裂解的研究述评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何龙  潘富敏  林瑞森 《推进技术》2001,22(2):97-100
概述了吸热型碳氢燃料裂解催化剂、引发剂、抑制结焦的研究进展,分析了超临界流体对吸热型碳氢燃料催化裂解反应的影响,指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4.
潘富敏  何龙  林瑞森 《推进技术》2001,22(3):241-244
为解决吸热型碳氢燃料裂解结焦的问题,在自制的冲微型反庆色谱系统上以吸热型碳氢燃料NJ150为裂解原料,研究了三苯基膦,亚磷酸三苯酯,二硫化碳、噻吩,乙酸钾五种结焦抑制剂的性能及抑制机理,并在此基础上调配出不同比例的复合剂三苯基膦+二硫化碳,亚磷酸三苯酯+二硫化碳和乙酸钾+二硫化碳。实验结果表明,单剂中二硫化碳的效果优于其他类型,但复合剂更具优势,能将结焦量控制在1%以内。  相似文献   

5.
燃料裂解特性对供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于彬  周伟星  于文力  葛旭梅  于达仁  鲍文 《推进技术》2013,34(12):1702-1707
通过实验研究发现了超临界吸热型碳氢燃料供油系统的压力降型不稳定现象。为了研究稳定机理和超临界吸热型碳氢燃料裂解特性对供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建立了零维平衡流模型,并针对不同裂解特性的燃料进行了对比仿真。研究结果表明,由于裂解反应的发生,超临界碳氢燃料供油系统存在临界区和裂解区两个不稳定区间。基于零维平衡流模型较好地复现不稳定实验现象,不稳定机理得到了详细的解释。密度随温度的变化是系统正反馈的重要环节之一,其剧烈的变化率是导致系统不稳定的主要原因,燃油裂解速率越快,其裂解产物密度相对变化率随温度变化越大,越容易引起供油系统的不稳定。   相似文献   

6.
吸热燃料裂解催化剂CuAPSO-34的合成及性能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Cu离子对硅磷酸铝分子筛SAPO-34进行离子改进,成功合成出CuAPSO-34分子筛。通过XRD,SEM,EDX及NH3-TPD等分析手段对改性分子筛进行结构及酸性的表征和对照分析,表明Cu的掺入较好改变了SAPO-34分子筛的微观结构及表面酸性。通过对吸热燃料模型化合物-正庚烷进行催化裂解的对比试验,获得了转化率和低碳烯烃的收率数据。结果表明CuAPSO-34能明显提高催化活性,大幅降低裂解温度;且在经济裂解温度区间500℃-600℃对低碳烯烃的选择性亦有所提高,因而吸热 燃料能够提供更高的热沉。  相似文献   

7.
碳氢燃料在波纹管内的超临界裂解传热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探究波纹型冷却通道在碳氢燃料发动机再生冷却系统中的适用性,基于一步总包反应机理,建立了同时考虑碳氢燃料流动传热、裂解吸热与固体导热的耦合算法,在此基础上对超临界压力下正癸烷在波纹管内的流动传热和裂解吸热现象展开数值研究。通过与光滑管进行对比,分析了波纹结构对管内热量传递、组分输运和裂解反应吸热的影响,进一步研究了不同壁面热流下的裂解传热特性。研究表明:波纹管可以显著提升燃料的换热能力,平均对流换热系数最高可提升40%;波纹管内的速度波动使流场内温度和组分浓度在径向的分布更加均匀,同时降低了正癸烷的裂解吸热率和平均裂解转化率;壁面热流在0.8MW/m2~1.0MW/m2变化时,正癸烷裂解吸热率和综合换热性能随热流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8.
为阐明超临界条件下吸热型碳氢燃料的热裂解结焦抑制机理,在电加热管实验装置上,获得了沿程油温、壁温以及燃料的组成,分析了结焦抑制添加剂影响碳氢燃料高温裂解和结焦的实验数据。结果表明:结焦抑制添加剂对碳氢燃料的裂解影响小于4%,降低结焦量约30%;添加结焦抑制剂后,结焦速率下降较快,稳定结焦速率降低约2%。采用SEM表征结焦抑制添加剂对结焦形貌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剂同时抑制了表面催化结焦与自由基生长结焦的形成。   相似文献   

9.
龚科瑜  冯宇  吴坤  秦江  周超英 《推进技术》2022,43(6):158-169
为了探究再生冷却过程中,浮升力对竖直圆管内超临界碳氢燃料裂解传热传质特性的影响,基于详细裂解反应动力学模型,建立了同时考虑碳氢燃料流动传热和裂解吸热的耦合算法,在此基础上对竖直管道内,浮升力对超临界RP-3的流动、传热和裂解反应的影响展开了数值研究。计算结果表明:与不考虑浮升力的情况相比,在浮升力影响显著的条件下,浮升力增强了向下流动的碳氢燃料壁面处与中心流区域的传热传质过程,燃料温度和裂解率的径向分布更加均匀,燃料吸热能力增强,换热系数上升,同时可以有效地抑制管道壁面上结焦的生成;而对于向上流动的流体,浮升力不利于壁面处与中心流区域的传热传质,导致冷却通道内碳氢燃料温度和裂解率径向分布的不均匀性增强,燃料吸热能力降低,换热系数下降,同时增加了管道壁面上的结焦量;同时,为了更好地理解浮升力的影响,本文还对不同壁面热流密度下向上和向下冷却通道内超临界碳氢燃料的裂解传热特性进行了分析;判别式Bo*<6.0×10-7不能准确地预测竖直管道内浮升力对超临界碳氢燃料裂解换热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建立了一套脉冲微型反应色谱系统,用以研究吸热型碳氢燃料结焦性能和结焦抑制剂效果。以正庚烷为裂解原料,在所研究的四种结焦抑制剂中,首次发现噻吩效果最好,加入质量分数为1×10  相似文献   

11.
吸热型碳氢燃料的量热研究   总被引:12,自引:7,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不同结构组成的吸热型碳氢燃料在不同工作温度下的热沉进行了测定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研制开发了一种性能较好的NJ-150碳氢燃料,并测定了其有关的理化性质和热沉,实验结果表明NJ-150是一种很有发展前途的吸热型碳氢燃料。  相似文献   

12.
吸热型碳氢燃料基础油的饱和蒸气压测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徐斌  方文军  林瑞森 《推进技术》2001,22(5):432-436
根据拟静态法原理,采用斜式沸点计建立了一套适用于多组分体系饱和蒸气压测定的装置。测定了用于制备吸热型碳氢燃料的一组基础油器在一系列温度下的饱和蒸气压,用Antoine方程关联了饱和蒸气压与温度的关系,同时根据Clausius-Clapeyron方程计算了各基础油品的蒸发焓和蒸发熵。为吸热型碳氢燃料的调配和性能评价提供了基础信息。  相似文献   

13.
论证了吸热型碳氢燃料与高温合金相容性研究过程,设计了燃油与高温合金联合加热装置,测试了非钝化和钝化状态的GH625试件和GH3128试件在壁温为500~850℃时、经过燃油压力为3.5MPa、燃油温度为450~500℃、流速为1~5m/s浸渍后的力学性能和金相组织.试验结果表明:在燃料温度为500℃、试件温度为850℃时,GH3128试件结焦量少于GH625试件,GH3128试件的塑性应力下降40%、GH625试件的塑性应力下降60%.燃油浸渍时高温合金钝化后结焦量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14.
袁在顺 《推进技术》1991,12(1):30-35
本文对烃类燃料的能量特性进行了分析比较.三种烃(CH_4、C_3H_8、RP-1)分别同液态氧组合,其中含氢较高的CH_4具有最高的比冲和较低的燃烧室温度,其燃烧产物中固炭量低于C_3H_8与RP-1.三种烃分别同液态氧组合的比冲均高于O_2/C_2H_5OH与N_2O_4/(CH_3)_2NNH_2.本文还指出了烃同液氧组合比冲随α与p_c变化的关系.最后,对烃类燃料性能改进问题进行了论述.结果表明,将一定量的液氢加入烃中混合燃烧可提高比冲,减少低α条件下燃烧产物中固态炭量.另一方面,通过加液氢还可使燃气发生器工质的R_cT_c值提高.  相似文献   

15.
催化重整条件下碳氢燃料热裂解与换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碳氢燃料在再生冷却通道内的热裂解和催化重整反应过程,考虑燃料在超临界压力下的热物性,建立了超临界压力下的流动、换热和反应模型,开展了流动换热、热裂解和催化重整反应的耦合数值研究。结果表明:计算结果与实验吻合良好,能较为准确地预测壁面和燃油温度、燃料转化率和换热恶化等现象。催化重整反应能显著提高燃料的吸热能力,降低出口温度,同时还能抑制热裂解反应的发生。增大流量会降低燃料在通道内的停留时间,降低燃料的转化率和化学反应吸热量。   相似文献   

16.
大庆RP-3航空煤油热物性分析   总被引:19,自引:31,他引:19       下载免费PDF全文
范学军  俞刚 《推进技术》2006,27(2):187-192
1引言在超燃冲压发动机的实际运行过程中,吸热碳氢燃料通常被当作冷却剂去吸收气动加热和燃烧施于机体的热量,其温度和状态随着飞行马赫数的不同而发生变化。与液态燃料相比,在加热条件下,燃料的热物理特性及其喷注、混合和燃烧等过程有很大的不同,例如,临界点附近燃料的热力学  相似文献   

17.
国产五种不同性质喷气燃料的高空点火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能坤 《推进技术》1987,8(6):44-50,90
在高空模拟实验器上,进行了具有不同性质的几种国产喷气燃料的高空点火性能研究.喷气燃料的试验是在一个航空发动机的预燃室点火器内进行.试验的燃料主要有:大庆油,大港油,南京油,孤岛油(即所谓的大比重油)和一种混合油.试验结果表明,燃油的密度愈低(其粘性也愈低,饱和蒸汽压愈高),其高空点火性能愈好.大比重油的高空点火性能相当不良,但用少量优质大庆油掺混(约百分之十)后可得到显著改善.使用小流量数喷嘴可显著改善大比重油的贫油点火性能,但点火的压力-速度边界和富油点火边界缩小了.试验结果还表明,液雾火花点火的流行的理论模型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8.
为了对不同芳香烃种类及含量在航空发动机上表现开展综合评定,对16种芳香烃的3种配比调和燃料开展发动机排放尾气碳烟浓度实验。根据实测颗粒物排放浓度值,对芳香烃的种类与含量增长对排放的影响进行比较;通过线性拟合计算芳香烃特性与颗粒物PM(particulate matters)排放的相关性;结合燃料的能量密度与排放两大重要因素,给出综合评定排名。分析结果表明:茚与萘系类产生的PM数浓度显著更高,而加氢处理后对排放有明显改善。芳香烃的密度和碳氢比对PM的影响最大,并随着芳烃浓度的增加影响越显著。对异丙苯与苯乙烯在综合评定中被列为最优两种芳烃,对萘系列加氢处理可同时优化比能与排放。该结果为通过控制燃料中芳烃种类来优化燃料提供了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