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科技智能材料结构重点实验室”是部级重点实验室 ,“智能材料与结构”是我校“2 1 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之一。“航空科技智能材料结构重点实验室”前身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智能材料结构研究所。该所成立于 1 991年 ,是我国最早成立的专门从事智能材料结构研究的机构之一。自成立以来 ,研究所已获得多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智能材料结构方面的研究成果 ,共获国家发明三等奖一项 ,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三项、三等奖两项。至今研究所为国家培养了 30余名博士及博士后 ,近 2 0名硕士。鉴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智能材料结构…  相似文献   

2.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智能材料与结构航空科技重点实验室是目前国内唯一专门从事智能材料与结构研究的部级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院士、智能材料与结构专家陶宝祺教授为现任重点实验室主任。1 997年 ,原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正式批准了重点实验室的建设项目报告 ,正式立项 ,重点实验室进入了边建设边运行阶段。重点实验室具有鲜明的航空航天特色 ,研究方向是智能材料与结构系统的综合性能和材料 -元件的制备与集成技术。实验室的 6个研究单元有 :智能旋翼、自适应机翼、结构的健康监测、结构的减振降噪、材料制备与元件集成和性能测试。主要设备…  相似文献   

3.
书讯     
最近,我校智能材料与结构航空科技重点实验室的陶宝祺教授等撰写的<智能材料结构>一书荣获第二届"中国人民解放军图书奖"提名奖.  相似文献   

4.
9月 5日上午 ,国防科工委科技与质量司有关领导一行 3人来我校视察 ,重点了解我校重点实验室建设情况。在科学馆举行的欢迎仪式上 ,伍贻兆副校长代表校领导对国防科工委3位领导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用一天的时间 ,国防科工委科技与质量司的领导在实验设备处的刘凤英副处长的陪同下 ,视察了我校直升机旋翼动力学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气动研究所、无人机研究所、振动研究所、武器装备先进制造工艺重点实验室、航空电源航空科技重点实验室、智能材料与结构航空科技重点实验室等 ,高正、明晓、张曾、朱荻、严仰光教授、吕庆风总师、袁慎芳副教…  相似文献   

5.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电源航空科技重点实验室是我国目前唯一从事航空电源研究与发展的部级重点实验室。 1 998年原航空工业总公司批准航空电源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建议书 ,1 999年批准建设可行性报告 ,目前已进入边建设边运行阶段。该重点实验室是从事航空电源应用基础研究、预先研究和新型航空电源产品开发的基地 ,主要研究方向是 :(1 )新型航空电源和起动发电技术 ;(2 )现代飞机配电技术 ;(3)电力电子变换器技术 ;(4)飞机供电系统综合设计和全电与多电飞机技术。实验室正在建设的试验单元有 :(1 )航空电源物理试验单元 ;(2 )飞机自动配电…  相似文献   

6.
航空电源实验室是在 1 998年立项建设的航空科技重点实验室。该实验室于 2 0 0 1年 6月 1 8日与南航“2 1 1”工程同时通过国家验收。实验室共建有 5个试验单元 ,即航空电源系统试验单元 ,飞机现代配电试验单元 ,电力电子与运动控制试验单元 ,计算机数字仿真试验单元和电源结构与工艺研究试验单元。实验室现阶段的研究方向有 :新型航空电源和起动发电技术 ,现代飞机配电技术 ,电力电子与运动控制技术和飞机供电系统的综合设计与全电多电飞机技术。在“九五”计划期间 ,实验室重点从事大容量飞机变速恒频电源关键技术研究、先进飞机模块化二…  相似文献   

7.
为验证所提出的智能材料结构在柔性变后缘机翼气动特性研究中应用的可行性,在跨声速风洞中运用模型变形视频测量技术测量了机翼后缘的偏转变形量,并记录了偏转变形的动态过程。同时测量了上翼面的压力分布。实验马赫数0.4~0.8,模型迎角0°~6°。分析了来流条件对结构变形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跨声速条件下,智能材料结构在气动载荷作用下能够驱动机翼后缘偏转变形。驱动力一定时,变形能力受到马赫数和迎角等因素影响。马赫数增加会减弱智能材料结构的变形能力,导致变形速度减小,后缘偏转角降低。迎角的影响较为复杂,且与马赫数的影响相互耦合,马赫数越高迎角的影响越强。最后,通过对后缘压力分布形态的分析得出,变形后后缘是否发生流动分离是影响智能材料结构变形能力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8.
正中国宇航学会结构强度与环境工程专业委员会、中国航天结构强度与环境工程专业信息网(航天八网)、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科技委强度环境与可靠性技术专业组、可靠性与环境工程技术重点实验室2021年度学术交流会,拟定于2021年10月在山东省烟台市召开,会议由北京强度环境研究所、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科技委强度环境与可靠性技术专业组、可靠性与环境工程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主办,天津航天瑞莱科技有限公司协办。  相似文献   

9.
变体飞行器在航空、航天和兵器等领域具有极为重要的应用前景。智能变形与飞行控制技术是包含众多学科和应用的综合性技术。首先归纳了变体飞行器的具体分类及特性,分析了变体飞行器的变形结构和智能材料发展状况,研究了变体飞行器的动力学建模与飞行控制技术,总结了变形技术在微小型飞行器、无人机、高超声速飞行器以及导弹等领域的应用现状,最后展望了全局高度仿生化和高速跨域化、结构与控制耦合影响机制、智能材料和变体结构驱动一体化等亟待突破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0.
<正>中国宇航学会结构强度与环境工程专业委员会、中国航天结构强度与环境工程专业信息网(航天八网)、可靠性与环境工程技术重点实验室2019年度学术交流会,拟定于2019年10月23-25日在天津市召开,会议由北京强度环境研究所、可靠性与环境工程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主办,机械结构强度与振动国家重点实验室,特种环境复合材料行为国家级重点实验室,超高温结构复合材料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翼型叶栅空气动力学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天津市非线性动力学与控制重点实验室,海军航空大学,陆军工程大学石家庄校区,天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西安交通大学航天航空学院,西北工业大学航空学院,  相似文献   

11.
正中国力学大会-2017暨庆祝中国力学学会成立60周年大会将于2017年8月13~16日在北京举行。本次会议由中国力学学会、北京理工大学联合主办与承办。中国力学大会是我国力学界每两年一次的综合性学术盛会,是广大力学科技工作者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大会批准由北京强度环境研究所可靠性与环境工程技术重点实验室组织"航天飞行器结构强度与动力学环境研究"专题研讨会(编号:MS032),本专题讨论交流航天飞行器强度、动力学环境在理论方法、数值计算、试验技术以及工程应用等方面的最新进展。一、专题研讨会会议主题:1.高温环境下结构动力学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2.
根据所观察到的一些损伤形式,对智能结构的损伤和失效问题进行了初步研讨。中给出了失效的定义和一些可能的损伤形式,并指出智能材料结构的损伤和失效研究重点应放在对其功能失效的研究上。用有限元法初步分析了压电驱动器部分脱粘对结构静变形控制的影响。数值结果表明,压电驱动器部分脱粘会减弱其驱动效率,从而影响对结构静变形控制的能力和精度。  相似文献   

13.
1985年,我院科技成果累累,获得各种奖励的共有50多项,它们是: 获国家科委颁发的国家发明奖(三等奖)1项,国家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与其他单位合作完成);获航空工业部和水电部部级科技进步奖13项,其中一等奖1  相似文献   

14.
智能材料结构在民用上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主要介绍智能材料结构在民用中的最新研究进展及其在民用方面的一些实际应用。首先介绍光纤传感器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接着叙述建筑及桥梁结构的主动控制及采用信息调整公路实现远地监测的智能民用结构。智能材料结构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这一新技术在民用上的应用研究也正在不断深入,相信不久的将来,这一技术会在越来越多的实际民用场合发挥优势。  相似文献   

15.
中国力学大会——2013,将于2013年8月19~21日在西安举行。本次会议由中国力学学会、西安交通大学联合主办与承办。中国力学大会是我国力学界每两年一次的综合性学术盛会,是广大力学科技工作者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大会批准由北京强度环境研究所可靠性与环境工程技术重点实验室组织"航天飞行器结构强度与动力学环境研究"专题研讨会(编号:MS15),本专题讨论交流航天飞行器强度、动力学环境在理论方法、数值计算、试验技术以及工程应用等方面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16.
国防科工委和航空航天部“七五”重点科研课题交互式曲面造型系统BSURF-GI,于1990年12月14日在南京通过部级鉴定。该系统是由南京航空学院周儒荣教授主持研制的。鉴定委员会由航空航天部科技委、科技研究院、303所、625所、606所、5703厂、172厂、410厂、550厂以及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清华大学等十二个单位的专家教授组成。鉴  相似文献   

17.
<正>中国力学大会-2019将于2019年8月25~28日在杭州举行。本次会议由中国力学学会、浙江大学联合主办与承办。中国力学大会是我国力学界每两年一次的综合性学术盛会,是广大力学科技工作者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大会批准由北京强度环境研究所可靠性与环境工程技术重点实验室组织"航天飞行器结构强度与动力学环境研究"专题研讨会(编号:MS022),本专题讨论交流航天飞行器强度、动力学环境在理论方法、数值计算、试验技术以及工程应用等方面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18.
主、被动振动控制一体化理论及技术(Ⅰ)--导论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本文是系列讲座的第一篇。针对工程中复杂结构的振动控制问题,本文以一个典型的航天结构为例,对振动控制一体化理论和技术的基本概念进行了介绍,以解决振动控制技术在复杂结构中实现的问题。对各种振动控制策略、控制材料和器件进行了讨论和比较,并对振动控制一体化策略实现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包括控制律中的鲁棒控制,作动器和传感器的优化配置问题,智能材料在振动控制中的应用,特别强调了杂交阻尼在结构减振中的重要作用。探讨了控制机理、优化设计以及智能结构的发展和研究目标,指出振动控制的研究必须与具体工程问题结合,强调试验的重要性,建议建立合作研究的标准化验证模型,促进振动控制一体化理论和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具有减振降噪功能的压电智能结构是智能材料与结构的一个重要分支。在航空航天领域存在一些典型结构,如飞机机舱、空间站、卫星太阳能帆板和通讯天线以及直升机旋翼等,其振动与辐射噪声造成很多不利影响。为了研究这些结构的振动与噪声控制方法,制作了几个实验模型如大型薄壁复合材料圆桶、柔性梁、钢架及旋翼系统模型,通过压电传感器、驱动器布置数量和位置的优化,采用不同的控制算法,在基于个人计算机的测控平台上进行了振动控制实验,取得了明显的减振降噪效果。  相似文献   

20.
智能材料结构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智能材料结构是当前国内外研究的热门课题,进展很快。它的兴起将冲击材料研究部门,并引起了结构设计部门的变革。本文主要介绍埋入传感元件、驱动元件并采用人工神经网络、图形特征识别及新型声发射系统的三种强度自诊断智能结构,埋入形状记忆合金丝的大面积强度自适应结构,以及预报材料疲劳寿命、减振降噪、无舵面机翼和光电红外隐身等智能结构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