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9 毫秒
1.
<正>日前,记者从中国气象局获悉,我国计划未来10年发射14颗气象卫星,风云系列气象卫星迎来快速发展时代。风云三号B星年底前发射,风云三号02批研制启动,风云四号进入初样研制阶段。我国此前发射的风云三号A星取得良好的应用效果,多个重要国家寻求卫星  相似文献   

2.
《航天器工程》2010,(6):55-55
2010年11月5日,第二颗风云三号气象卫星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4C运载火箭发射升空。这颗气象卫星将与2008年5月27日成功发射的第一颗风云三号气象卫星组网运行,以进一步提高中国气象观测能力和中期天气预报能力。  相似文献   

3.
《航天器工程》2009,(4):12-12
2009年5月15日,中国新一代极轨气象卫星风云三号数据存档与服务系统正式对外提供服务。用户和社会公众可以通过数据分发系统或登陆共享服务网站、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下载风云三号气象卫星以及其他各类气象卫星的数据和产品,公众还可以通过网站定制需要的云图短信。  相似文献   

4.
《中国航天》2010,(12):17-17
北京时间11月5日2时37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地将我国第二颗风云三号气象卫星送入太空。风云三号卫星是我国新一代极轨气象卫星,  相似文献   

5.
2009年1月12日,风云三号A星正式交付给中国气象局投入使用。风云三号卫星是我国实现全球、全天候、三维、定量、多光谱遥感的第二代极轨气象卫星,将替代风云一号卫星在轨服务。投入业务运行后,风云三号A星将与在轨运行的气象卫星共同构建安全可靠的业务卫星系统,实现全球、全天候遥感气象监测,使我国气象卫星服务能力实现新的跨越。  相似文献   

6.
2008年,天链一号,风云三号,中星九号,环境一号A、B,遥感四号、五号卫星和风云二号06星相继发射成功;地面应用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神舟七号载人飞行获得成功;各类应用卫星在奥运会、重大自然灾害抢险救灾以及国家重大建设工程中发挥了显著作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提出了全面构建航天工业新体系、建设国际一流大型航天企业的目标。通过总结经验、教训,专家建言加强国家空间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动卫星应用产业化发展。  相似文献   

7.
简讯     
简讯亚太二号残骸不构成长期危害我国于今年1月26日发射的亚大二号卫星升空50秒发生爆炸后,星箭残骸落在发射场以东山区。有关部门经8个多月的监测分析,并经专家评审委员会评审,认为星箭残骸和推进剂对落区环境不构成长期危害和影响。由国防科工委、国家环保局、...  相似文献   

8.
为实现“皮星一号A”卫星无干涉分离,达到分离初始姿态要求,对皮卫星星箭分离机构运动系统进行了分析设计。首先,根据皮卫星与凸轮限位机构间的受力情况和能量守恒定理确定了凸轮轮廓尺寸和分离弹簧结构参数,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星箭分离过程动力学模型,通过对动力学模型的数值计算确定满足无干涉分离条件的舱门扭簧弹性系数。星箭分离过程的仿真计算和试验校验了“皮星一号A”星箭分离机构可实现无干涉分离,皮卫星初始速度、角速率均满足所提出的各项初始分离姿态要求。  相似文献   

9.
正2018年6月5日21时07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发射"风云"二号H卫星。"风云"二号H卫星和"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分别由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抓总研制。"风云"二号H卫星运行于高度约36000km的地球同步轨道,主要载荷为扫描辐射计和空间环境监测器,可为用户提供实时可见光、红外和水汽云图,空间天气和卫星  相似文献   

10.
发射短讯     
《航天器工程》2010,(5):137-138
我国发射鑫诺六号通信广播卫星 据新华社2010年9月5日报道,9月5日0时14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3B运载火箭,将鑫诺六号通信广播卫星送入太空。火箭飞行约26min后,星箭分离,  相似文献   

11.
资源一号/长征四号星箭耦合分析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阐述资源一号/长征四号乙星箭耦合分析的目的和三种卫星与火箭的组合分析模型,介绍星箭耦合分析的技术途径和计算结果。最后,对星箭耦合分析工作解决的主要问题、存在问题和改进措施进行总结和讨论。  相似文献   

12.
正2021年6月3日0时17分,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长征"三号B运载火箭将"风云"四号B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取得圆满成功。"风云"四号B星由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抓总研制,主要用于天气分析和预报、短临气象灾害预警、短期气候预测、生态环境和空间环境监测等领域。"风云"四号B星搭载了快速成像仪等载荷配置,可大幅提高我国对台风、沙尘暴等一些尺度较小、持续时间较短的天气现象的观测能力。"风云"四号B星是"风云"四号系列第二颗卫星,也是该系列的首颗业务卫星,该星发射后将与目前在轨的"风云"四号A星共同实现双星组网业务运行。  相似文献   

13.
星箭力学环境分析与试验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20  
半个世纪以来,宇航科技工作者对卫星发射力学环境的认识逐步深入,从而带动了相关基础理论、预示方法、分析工具、试验技术和试验设备的不断发展。随着航天技术发展步伐的加快,对航天器设计的要求越来越高,星箭力学环境分析与试验技术研究的迫切性日益凸出。本文重点针对星箭力学环境分析与试验技术所涉及的航天器力学环境预示、航天器力学环境试验和星箭力学环境匹配优化等三方面技术的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了综合分析评述;指出了三者之间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内在联系:预示分析决定着试验的方法和条件,力学试验又反过来验证预示分析的准确性,力学环境预示分析和试验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为星箭力学环境匹配优化的顺利开展提供重要保障。最后,根据航天工程的需要,提出了今后在星箭力学环境分析与试验技术研究领域的主要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4.
北京时间2010年11月5日2时37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中国第二颗“风云三号”气象卫星送人太空。火箭飞行19min后,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传回的数据表明,卫星已成功进入太阳同步轨道。经在轨测试合格后,这颗“风云三号”卫星将交付中国气象局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使用  相似文献   

15.
到今年5月1013,1999年发射的、设计寿命为两年的风云1号C星已正常运行5周年。近13,记者采访了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八院风云1号气象卫星副总指挥高火山。  相似文献   

16.
太空新航线     
《航天》2009,(8):10-15
首颗风云三号气象卫星完成730余次全球观测 据报道,记者从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获悉,以该所为主研制的我国新一代极轨气象卫星“风云三号”首发星,一年来在轨稳定运行,对地观测5100多圈,完成了730多次全球观测,获得了大量数据,并已投入业务运行。  相似文献   

17.
正2018年6月5日21时07分,我国"风云"二号H(FY-2H)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将与在轨的"风云"二号系列E、F、G卫星开展组网观测。"风云"二号03批卫星与02批卫星形成了"多星在轨、统筹运行、互为备份、适时加密"的业务格局,保证了组网观测业务的连  相似文献   

18.
滕来  金仲和 《宇航学报》2016,37(10):1200-1206
为实现“浙大皮星二号”卫星无干涉分离,达到分离初始姿态要求,对皮卫星分离机构进行了设计、理论分析及优化。通过对分离系统动力学特性分析,得出了影响该分离系统的关键因素,同时对星箭分离机构运动系统进行了优化,并进行了试验验证。仿真分析及试验结果表明:该设计能够完全满足分离机构分离速度和角速度要求,星箭分离过程的仿真分析和试验校验了“浙大皮星二号”星箭分离机构可实现无干涉分离,皮卫星初始速度、角速度均满足所提出的各项初始分离姿态要求。  相似文献   

19.
北京时间2008年5月27日11时许,由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研制的中国首颗新一代极轨气象卫星风云三号卫星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发射升空。29日11时58分,风云三号卫星地面应用系统成功获取风云三号A星第一轨可见光图像。风云三号卫星是我国新一代极轨气象卫星,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为主研制。卫星质量2 295 kg,安装了可见光红外扫描辐射仪、红外分光计、微波温度计和微波成像仪等10余种有效载荷,可在全球范围内实施三维、全天候、多光谱、定量探测,获取地表、海洋及空间环境等参数,实现中期数值预报。风云三号卫星的遥感能力实现了从单一遥感成像到地球环境综合探测、从光学遥感到微波遥感、从公里级分辨率到百米级分辨率、从国内接收到极地接收等四大突破,与第一代风云一号系列极轨气象卫星相比,其探测能力、手段等有质的跨越和提高。风云三号卫星的研制技术难度大,其探测能力和性能指标均已达到了当今国际先进水平,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世界气象组织已将其纳入新一代世界极轨气象卫星网。该星将在监测大范围自然灾害和生态环境,研究全球环境变化、气候变化规律和减灾防灾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同时也可为航空、航海等部门提供全...  相似文献   

20.
今年5月27日成功发射的风云三号A星.经过300多名科技人员5个月的在轨测试.目前已具备了业务试运行的基本条件.11月18日.中国气象局举行了风云三号A星及地面应用系统投入业务试运行启动仪式。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副局长宇如聪,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总经理马兴瑞、副总经理袁家军和国防科技工业局相关部门领导出席了仪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