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晓雨 《中国航天》2006,(1):19-22,25
由于航天飞机存在安全性差和成本太高等缺点,美国正在发展新一代的飞船式载人航天器“机组探测飞行器”(CEV)。与此同时,俄罗斯也在发展自己新的载人航天运输工具,准备用于取代已服役多年的联盟号系列飞船。这种新型飞船称为“快船”,将成为世界上第一种可重复使用的飞船,  相似文献   

2.
《中国航天》2003,(3):31-33
从1961年初人类首次乘载人航天器进入太空,载人航天已有40多年的历史。在此期间,人类已发射了3种载人航天器,即载人飞船、空间站和航天飞机。  相似文献   

3.
载人飞船是一种能保障少量航天员在太空轨道上生活和工作、且能使航天员座舱以弹道式或弹道-升力式再入路径安全返回地面的航天器。它在太空轨道上独立飞行的时间不长(一般几天到十几天),内部容积较小(几立方米),乘员不多(一般1~3名),只能一次性使用(可重复使用的载人飞船尚处于概念研究阶段)。按运动范围,载人飞船分为卫星式载人飞船和登月飞船,今后还可能出现登火星的载人飞船。在迄今已出现过的载人飞船中,除一种型号曾用于载人登月外,其它型号的飞船都是往返地球表面和近地轨道的卫星式载人飞船。载人飞船是出现最早…  相似文献   

4.
一、前言 自1961年前苏联成功地发射了世界上第一艘载人飞船以来,迄今已经30多年了。在这短短的时间里,载人航天技术出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前苏联先后研制成功了东方号、上升号、联盟号等系列载人飞船和礼炮号、和平号系列空间站,近来又在努力试验航天飞机。美国先后研制成功了水星号、双子星座号、阿波罗号载人飞船、空间实验室、试验性空间站和可以多次重复使用的航天飞机。他们实现了载人航天、太空行走、月球探险和365天22小时39分钟长期太空生活的梦想。  相似文献   

5.
《航天器工程》2016,(2):106-112
载人航天未来的发展面临着能力和效益的挑战,发展可重复使用载人飞船技术是降低载人航天任务成本的重要手段之一。文章对可重复使用载人飞船概念进行了探讨,给出了系统级可重复使用和部件级可重复使用载人飞船的含义。研究了全生命任务周期中载人飞船成本与可重复使用次数的关系,结果表明:可重复使用载人飞船在经济性上较一次性使用载人飞船有明显优势,且可重复使用次数达到10次以上时,能够使成本趋近于最低。对国外可重复使用载人飞船发展现状和主要技术指标进行了分析,并对发展可重复使用载人飞船所须攻关的关键技术进行了梳理。以上研究内容可为我国发展可重复使用载人飞船技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李时来 《航天员》2011,(5):63-65
空间站,是人类在太空搭建的一个暂住堡垒。航天员们乘坐载人飞船或航天飞机飞赴空间站,其间,他们会根据需要携带各种工具、用品或生物——包括空间站本身的补给、实验用品和生活用品等到空间站,  相似文献   

7.
一、应急救生的重要性 自1961年前苏联成功地发射了世界上第一艘载人飞船以来,载人航天技术有了很大发展。前苏联先后成功地研制和发射了东方号、上升号、联盟号等系列载人飞船以及礼炮号和和平号空间站。在此期间,美国先后研制成功了水星号、双子星座、阿波罗号等载人飞船以及天空实验室和航天飞机。随着载人航天活动的发展,太空飞行的安全和救生问题也就显得愈加重要。 为了保障宇航员的生命安全,国外在载人航天器的设计中均采取了一系列提高可靠性和确保飞行安全的措施,但还是难免  相似文献   

8.
庞士元 《航天员》2009,(6):32-36
“阿瑞斯1-X”的发射开启了美国后航天飞机的序幕,未来美国的载人航天时代也许将会由“阿瑞斯”火箭和它的伴侣“猎户座”飞船来共同演绎。作为美国后航天飞机时代的主要载人飞行器,“猎户座”又有哪些与众不同之处呢?  相似文献   

9.
左永亮 《航天员》2012,(1):19-21
2011年7月,美国将其依赖了30年之久的航天飞机送进了博物馆。在今后数年内,美国将只能租用俄罗斯的“联盟”飞船将航天员送往国际空间站。对于NASA来说,摆脱这种境地的一天已经变得可以预见,因为航天飞机的接任者——“猎户座”多用途载人飞船已经在“破茧”当中。  相似文献   

10.
载人小行星着陆探测模式设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航天器工程》2016,(3):109-114
基于目前小行星探测技术特点,综述了当前国内外空间活动中两种典型探测模式,针对未来载人小行星着陆探测需求,提出了爬行式和基于小型机动操作载人飞船的两种探测模式,并对两种模式进行评价比较,基于小型机动操作载人飞船的探测模式具有机动性强、探测范围广、安全性高及对航天员操作能力要求低等特点,可为我国未来载人深空探测任务中微重力环境下星体表面作业方案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文中主要概述了美国载人飞船回收技术的发展,介绍了保证载人飞船安全返回着陆的方法,采用的回收控制技术,地面再入返回段的测控支持,载人飞船的回收作业,载人飞船的应急返回和回收救援等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12.
小义 《中国航天》2012,(6):18-19
曾为美国航天飞机建造固体火箭助推器的阿联特技术系统公司(ATK)5月9日宣布要研制自己的私营运载系统,用于低地轨道往返载人运输。该系统包括火箭和飞船,可在大约3年内进行首次载人飞行。该公司是在洛杉矶首届航天器技术展览会上宣布该项目的。  相似文献   

13.
《中国航天》2009,(1):46-46
NASA一份内部报告草案称,该局可在不对2020年前重返月球计划造成很大影响的情况下让航天飞机加飞3次,将其服役时间延至2012年.但需要大约50亿美元的费用。而如让航天飞机飞到2015年,即替换型号投入使用之时,则所需费用将超过110亿美元,且会对月球探测系统研制造成严重影响。NASA局长格里芬是在人们越来越担心2010年航天飞机退役和2015年新一代“奥利安”载人飞船及“战神”1载人火箭投入使用之间会出现5年空白时段的情况下,于去年8月下令开展这项研究的。  相似文献   

14.
《中国航天》2011,(6):47-47
俄罗斯联盟TMA20载人飞船5月24日载着俄、美和欧洲各一名宇航员安全返回地面。飞船是在有美国航天飞机对接在国际空间站上的情况下离开空间站的.而这种情况还是第一次。鉴于美航天飞机即将退役.为留下纪念.离站宇航员趁此机会专门对空间站和对接在站上的奋进号航天飞机进行了拍照。  相似文献   

15.
智浩 《航天》2011,(4):44-47
与苏联走的航天道路不同,从1972年起,美国开始全力研制航天飞机这一可部分重复使用的新型载人航天器,认为它能取代一次性使用的运载火箭和宇宙飞船。 2011年4月12日,不仅是世界第1艘载人飞船上天50周年纪念日,也是世界第1架航天飞机上天30周年纪念日。1981年4月12日世界第1架航天飞机——哥伦比亚号成功地进行了处女航行,从而宣告这种运载能力巨大、乘坐舒适的新型天地往返运输器正式投入使用。  相似文献   

16.
前哨 《航天》2009,(6):40-42
乘“太空出租飞船”到太空旅游 什么是“太空出租飞船”?载人航天发展至今还从来没有听说过有“太空出租飞船”。这是什么时候发明的?是哪一国发明的?为什么要发展“太空出租飞船”?当一听到“太空出租飞船”这个名词时大家可能会有这样的想法和问题。其实所谓“太空出租飞船”是一种形象的比喻,主要是用来说明未来的载人飞船不是由国家或政府出资建造的,而是由民营企业或公司建造的。当有人因公或因私要到太空去,即可租用这种飞船。  相似文献   

17.
阳光 《航天》2011,(10):12-12
欧空局局长多尔丹在莫斯科航展上说,该局和俄罗斯联邦航天局将联合开展首次载人火星探测。但他没有给出时间表,也未说明将使用哪方的飞船。双方联合开展的“火星”500载人火星飞行模拟项目已持续了442天,封闭在隔离设施内的志愿者还要在其中停留78天。俄欧的联合载人火星探测将面临美国的竞争。航天飞机计划结束后,NASA预计将会继续建造能用于深空探测的新一代载人飞船,而低地轨道人员运输工作将外包给私营企业。  相似文献   

18.
2004年,美俄相继公布其研制新型载人航天器的计划,这引起了世界航天界的广泛关注。一方面,美国航天飞机的安全性仍然令人置疑,2010年即将面临全部退役;另一方面,俄罗斯“联盟”飞船虽然技术成熟、可靠性高,但却只能一次性使用。美国、俄罗斯这两个世界航天大国在面临载人航天发展的十字路口时,  相似文献   

19.
1986年1月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遇难以后,西欧一些国家为了解决空间微重力实验的燃眉之急,增加欧洲空间站的应急救生能力以及发展西欧独立的载人航天,开始着手研制弹道式航天器——返回式卫星和载人飞船。文章简要介绍了西欧目前正在进行中的几项弹道式航天器研制计划及其进展情况。  相似文献   

20.
子力 《中国航天》1999,(12):24-25
图1 欧洲前些年曾提出过用阿里安5发射的使神号航天飞机方案。美国的机组/货物转运飞行器有可能采用这种用一次性运载火箭发射的有翼航天器方案美可能发展新型载人航天器子 力  美国的4架航天飞机按每架可重复使用100次来计算,还可飞行很长一段时间,但终将被更为先进的载人航天器所取代。为了确定航天飞机的“接班人”,美国航宇局正在组织有关公司开展一项称为“航天运输结构”的研究计划,对各式各样的接班方案进行论证。正是在这项研究计划的实施过程中,美国航宇局产生了研制一种新式CCTV载人航天器的想法。这种航天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