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大迎角风洞试验技术是先进高机动飞行器研制必需的关键技术。气动中心发展的高速风洞超大迎角试验技术 ,包括大迎角机构、模型、天平等。 1 .2m风洞超大迎角试验结果与 2 .4m量级的大风洞试验数据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试验精度基本达到了××标准对小迎角试验精度的要求 ,表明 1 .2m风洞超大迎角试验技术研究获得了成功。  相似文献   

2.
在2.4m跨声速风洞开展连续变迎角试验技术研究中,遇到了3个难题:跨声速流场被持续扰动,快速精确补偿困难;试验有用信号频率与干扰信号频率产生重叠,降噪处理困难;信号间不同步对试验数据的影响增大,信号精确同步困难。采用总静压滤波优化和PID(Proportional Integral Differential)调节优化等方法提高流场快速跟随性,硬件+软件+小波等复合滤波方式进行降噪处理,并利用互相关函数实现各信号的精确同步,建立了2.4m跨声速风洞连续变迎角试验技术。使用J7等标模对该项技术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上述问题均得到有效解决,连续变迎角试验流场犕犪数稳定在±0.002范围内,数据的精准度达到阶梯测力试验水平。  相似文献   

3.
为推进前体非对称涡流动控制方法在飞行器大迎角飞行控制方面的应用,提出并发展了一种基于双合成射流的前体非对称涡控制技术。研发了一套机载型双合成射流控制装置及模型自由飞验证机,通过风洞半自由飞及模型自由飞实验,验证了利用前体非对称涡控制技术实现尾旋改出和大迎角姿态控制的可行性;同时,依靠飞行测控系统和机载压力测量系统,实现飞行器姿态及前体表面压力的同步测量,可对前体非对称涡控制效能进行有效评估。风洞半自由飞实验结果表明:在60°迎角下,双合成射流可有效控制前体非对称涡相对位置,产生偏航力矩,实现大迎角航向操纵。在模型自由飞实验中,该技术可在常规方向舵失效的迎角下实现尾旋改出,可控尾旋角速度达到173 (°)/s;依靠该技术,验证机可在大迎角飞行时进行快速偏航操控,由控制输入到偏航角速度改变的时滞小于0.5 s。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低速所Φ3.2m风洞战斗机大迎角试验技术,包括振动条件下倾角传感器迎角测量修正技术、大迎角振动抑制技术、实时速压测量技术等.某飞机模型大迎角连续扫描测力试验结果表明,Φ3.2m风洞战斗机大迎角试验技术能够满足先进战斗机大迎角气动特性风洞试验需求.  相似文献   

5.
用PC- 586 微机取代PDP系列机实现NEFF720 模拟和数字量数据采集及处理系统、风洞控制系统、PSI780B 电子扫描测压系统的全部功能。自行开发了32 位代码软件,使用标准WINDOWS风格的人机交互界面,中文显示,操作简便。引入虚拟仪器概念,适时图形显示实验进程及实验数据,可扩展成多媒体的风洞实验数据采集、马赫数控制、迎角控制、数据处理及风洞管理、培训一体化系统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2.4m跨声速风洞的大迎角试验机构、试验技术,以及大迎角标模(CT-1)和某四代机等两个模型的调试试验情况。试验结果与国内、外其他风洞的试验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试验精度相当。标志着2.4m跨声速风洞的大迎角试验机构和试验技术研究取得了初步成功。  相似文献   

7.
本文介绍了以单板机为核心的自适应控制系统,在飞行体大迎角非对称载荷主动抑制的风洞实验研究中的应用。给出了风洞实验研究结果及系统原理图等。  相似文献   

8.
基于CARDC 8m×6m风洞特大迎角机构,通过对速压、测控、实时迎角测量、试验流程等各系统的改进,开展了连续扫描试验技术的研究工作,实现了某型战斗机和运输机的连续扫描测力试验,试验精准度达到了常规步进试验方式的同等水平,而获取的试验信息量及试验效率大幅提升.  相似文献   

9.
8m×6m风洞特大迎角机构由7只伺服油缸驱动实现模型迎角和测滑角运动控制,要求控制系统对姿态角运动变化速度、到位精度进行控制.被控对象是一个典型多自由度协调联动控制系统.对采用PLC常规I/O模块,而未使用任何数控系统,实现多轴联动控制的硬件和软件进行了介绍.给出了控制效果,说明了控制系统的设计是成功的.  相似文献   

10.
笔者将AGARD-AR-304不确定度评估方法推广到大迎角领域,给出计算低速风洞大(小)迎角实验不确定度的工程方法.相应的计算软件已成功地用于国内主力低速风洞实验的不确定度评估,完成了5座风洞8个模型大迎角实验的不确定度评估,给出了我国主力低速风洞大(小)迎角实验的不确定度水平.  相似文献   

11.
总压作为连续式风洞控制系统关键指标之一,其控制精度及快速性对提高风洞试验效率、降低能耗具有重要意义。0.6m风洞为国内首座具备负压试验能力的连续式跨声速风洞,其试验工况多,压力范围广,针对该风洞压力特性,设计了总压控制策略,根据不同的压力工况确定不同的阀门组合控制方式;同时针对模糊PID对连续式跨声速风洞宽压力范围、多调节工况下压力控制适应性较差的问题,提出分段变参数加模糊PID相结合的控制算法,即先根据目标总压确定不同分段区间下基本合理的基准P、I参数,再结合模糊控制算法对基准参数进行修正。风洞调试结果表明,总压控制精度优于0.1%,控制策略能够有效满足不同工况的控制要求。  相似文献   

12.
NF-6风洞是一座增压、连续、高速回流式风洞,对各子系统的控制性能都有较高的要求。针对NF-6风洞对模型姿态系统控制性能提出的高要求,提出了一种BP网络自整定PID控制策略,并结合现有的改进型PID控制思想对其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与改进。仿真结果及初步应用表明:该算法在算法收敛性、实时性及控制精度上较传统PID算法及BP网络算法都有较大程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13.
一种连续式跨声速风洞总压控制方法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压是连续式跨声速风洞关键流场参数,高总压控制精度能提高试验数据的准确性,加快调节速度对缩短马赫数极曲线时间具有重要意义。针对连续式跨声速风洞试验工况多、调节手段多等特点,对连续式跨声速风洞压力调节系统及多种流场调节手段下的压力耦合特性进行分析研究,建立了连续式跨声速风洞总压控制精度和调节阀特性的对应关系,并以此设计出不同工况的阀门组合控制策略,采用分段变参数加模糊PID控制算法实现总压的闭环控制。风洞试验结果表明:在保证每条马赫数极曲线时间的同时,总压控制精度达到0.1%,控制方法能够有效满足连续式跨声速风洞总压控制要求。  相似文献   

14.
风速控制是风洞的核心控制部分,风速控制系统的优劣直接影响风洞性能指标,为了完成 FDxx 风洞的风速控制系统,设计了一种基于自适应在线遗传算法的 PID 参数整定方法,在风洞气源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快速建立流场,确保流场稳定时间。首先对控制参数进行联合编码,在种群个体进化前期采用锦标赛精英保留策略,后期采用基于轮盘赌非线性选择方法,加快算法收敛速度,同时避免了算法过早陷入局部最优,交叉选用单点交叉,变异采用均匀取反法,动态调整过程为了减小甚至避免超调,采用误差绝对值及误差和误差变化率加权方式设计目标函数,并采取了惩罚措施,即一旦产生超调,将超调量作为最优指标的一项,现场测试验证了算法的可靠性及实用性。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研制加工大爆距数控系统,提高工加工精度;讨论了系统总体设计方法,并对传动系统进行理论分析和计算;得出了影响控制精度的主要因素及解决方法。最后详细讨论了数字控制系统数学模型的建立及增量式PID算法的软化。  相似文献   

16.
风洞试验时,由于气流的影响,测试用悬臂式尾支杆容易产生大幅度低频振动,这会严重影响测试精度,甚至损坏自身结构。为了有效抑制尾支杆的振动,本文设计了基于压电组件的主动减振系统,并将人工神经网络应用于PID控制,提出了神经网络PID智能控制算法。对尾支杆进行有限元分析,获取其模态参数。然后设计试验测试减振系统的性能,将神经网络PID与经典PID的控制效果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在连续载荷的作用下,采用经典PID控制算法与神经网络PID均可达到有效控制(减振幅度70%以上),且神经网络PID在保证减振效果的情况下实现控制参数自整定,具有良好的鲁棒性。  相似文献   

17.
一维信号的快速内插在语音处理、数字波束形成、雷达实时仿真等方面有重要应用。图象处理中则常需对二维信号进行内插。文中首先提出了一种利用FFT的一维信号内插的子序列算法。去除了Adams算法的额外补偿项er(m)与其他冗余运算,所需实乘数只有Adams算法的20%左右,实加数约为Adams算法的30%。然后本文又提出了一种基于子序列FFT的二维信号快速内插算法。该算法不仅解决了Sathyanaraya  相似文献   

18.
利用模糊自适应PID控制器对直流调速系统进行控制,设计了三个自适应模糊控制器分别实时调整PID参数。结合MATLAB中的Fuzzy toolbox和SIMULINK,实现了该模糊自适应PID控制器的计算机仿真。结果表明,该控制器提高了系统的稳态和动态性能。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介绍了高超声速风洞引射器阀门系统采用计算机控制的设计思想和原理框图。在软件和硬件设计过程中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成功地在风洞中实现了微机实时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