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杭添仁 《航天员》2014,(6):40-43
2014年10月24日,我国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飞行试验器——“嫦娥”5号试验器成功发射升空,大家都亲切叫它“小飞”。其主要目的是突破和掌握探月航天器再入返回的关键技术,为嫦娥五号月球采样返回任务提供技术支持。11月1日,“小飞”的返回器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顺利着陆,标志着我国探月工程三期首次再人返回飞行试验任务实现了“准时发射、精确入轨,可靠飞行、精准回收”的目标。  相似文献   

2.
正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研制的"嫦娥"四号月球探测器将于2018年12月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它将首次实现人类探测器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勘察。2018年8月15日,中国探月工程"嫦娥"四号任务月球车全球征名活动启动仪式在京举行,活动首次公布了"嫦娥"四号着陆器和月球车外观设计构型。截至目前,我国探月工程已完成"嫦娥"一号、"嫦娥"二号、"嫦娥"三号和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试验任务。自2013年12月15日顺利驶抵月球表面,到2016年  相似文献   

3.
热烈庆祝“嫦娥五号”飞行试验器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4年11月1日6点42分,“嫦娥五号”再入返回飞行试验器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顺利着陆,我国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飞行试验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相似文献   

4.
蔡金曼 《航天》2014,(12):6-7
北京时间11月1日6时42分,绰号“小飞”的嫦娥五号T1再入返回飞行试验返回器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顺利着陆,我国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飞行试验获得圆满成功。 凌晨5时许,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通过地面测控站向再入返回飞行试验器注入导航参数。5时53分,再入返回飞行试验器服务舱与返回器在距地面高约5000千米处正常分离。  相似文献   

5.
<正>2018年12月18日,由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抓总研制的"长征"三号B运载火箭将"嫦娥"四号探测器送入预定轨道。此次发射是"长征"三号A系列火箭的第95次发射,2018年的第13次发射,也是其第5次执行探月工程发射任务。此前,"长征"三号A系列运载火箭已成功将"嫦娥"一号、"嫦娥"二号、"嫦娥"三号、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飞行试验器送入预定轨道,可以称得上是嫦娥奔月的"专属列车"。  相似文献   

6.
<正>2019年1月3日10时26分,"嫦娥四号"探测器自主着陆在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冯·卡门撞击坑内,实现了人类探测器首次在月背软着陆和月球背面成像。"嫦娥四号"探测器上搭载了由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研制的5台载荷,5台载荷均工作正常并圆满完成任务。  相似文献   

7.
<正>日前,探月工程副总指挥、国防科工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主任刘继忠表示,当前探月工程三期嫦娥五号任务正处于初样研制关键阶段,今年将完成嫦娥五号、长征五号的海南合练工作,并预计于2017年前后完成研制、择机发射。目前,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飞行试验器的服务舱正继续为嫦娥五号任务开展在轨验证,3月7日刚刚完成第三阶段拓展试验,为后续嫦娥五号任务顺利实施提供参考。"工程全线正全力以赴,为  相似文献   

8.
<正>随着航天技术和活动的不断发展,再入、减速与着陆技术的作用也将越来越重要。尤其是近年来,我国深空探测项目正在有计划地开展,相应地,深空探测飞行器再入地球的任务将越来越频繁和迫切,必须研发适合新形势和新技术要求的、先进的再入减速技术。2019年7月4日,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承担的载人航天预先研究项目"可展开气动减速与热防护结构技术",顺利通过结题验收评审。  相似文献   

9.
结合国外探月返回再入飞行的工程实践情况,对国外载人航天器月地返回再入几何约束、再入走廊约束、航天员过载限制约束,以及再入轨道、再入航程、再入方式和气动外形的选择策略进行了研究和分析。文章的研究结果可为我国载人探月及载人深空探测航天器返回再入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航天返回与遥感》2010,(4):F0002-F0002
<正>7月14日至18日,中国宇航学会返回与再入专业委员会暨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科技委返回与回收专业组2010年学术交流会在成都成功召开。本次会议由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承办,来自全国科研院所、高校等15家单位的60多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中国工程院戚发轫院士、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科技委返回与回收专业组顾问唐伯昶总师、专业组组  相似文献   

11.
《宇航学报》2007,28(1):F0002-F0002
一、概况返回与再入专业委员会成立于1986年目前己走过19年的发展历程,这里聚集了国内空间返回与再入领域的著名专家、学科带头人和技术骨干,涵盖了航天、航空、兵工、电子、机械、船舶、中科院、军方等领域,以及国内多家大专院校。随着近几年航天事业的蒸蒸日上,学会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尤其是载人航天“神舟六号”的成功发射和返回,更是将我国的航天返回事业推向了更高峰。专业委员会以促进国内外航天返回与再入技术学术交流为宗旨,以推动返回与再入技术在我国国防领域的应用为目标。每两年我们都定期召开全国返回与再入技术学术交…  相似文献   

12.
《运载火箭与返回技术》2007,28(3):F0002-F0002
《航天返回与遥感》是由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五研究院第508研究所(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学术性刊物。主要报导中国航天返回领域和空间遥感技术领域的有关航天返回与再入技术、降落伞技术、航天新材料新工艺、空间遥感等技术及其应用的新进展和新成果,文章形式主要为科技论文和综述性文章。它是目前我国唯一报导航天器返回技术的科技期刊。目前,许多大专院校和航空、航天、军队研究单位都在订阅本刊,其中,国家图书馆、北大学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等大型权威图书馆均有收藏。  相似文献   

13.
<正>2019年8月5日,第七届进入、减速、着陆与上升(EDLA)技术全国学术会议在青岛成功开幕。本届大会由中国宇航学会返回与再入专业委员会主办,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青岛市科学技术局承办,北京航天长征飞行器研究所、青岛市市北区人民政府、青岛海丽雅集团有限公司联合协办。会议共收到论文92篇,来自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  相似文献   

14.
《航天器工程》2015,(5):38-43
针对我国探月工程再入返回段分离前的精度要求,在无法实现对再入返回器的三向测量情况下,提出多站接力跟踪的测量策略,以解决测定轨精度不高的问题。结合再入返回分离前的测控弧段,制定两站及三站接力跟踪的策略。利用ESA"桑巴"(SAMBA)卫星进行多站接力跟踪试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三站接力跟踪策略的定轨预报精度优于两站接力跟踪策略,能够实现返回器安全可靠地再入返回,可为再入返回任务分离前跟踪策略的制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月球返回再入着陆场不仅影响月-地返回转移和返回再入飞行,同时也影响整个月球飞行任务的规划和设计.文章首先分析了航天器与地-月间的相对位置关系;结合月-地返回转移及返回再入轨道特性,理清了月球、地球着陆场和航天器三者在惯性空间内相对位置的内在约束关系;最后分析并通过仿真研究,明确了制约航天器返回再入着陆场位置选择的限定因...  相似文献   

16.
<正>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介绍说,"嫦娥二号"任务对探月工程将起到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对整个工程乃至航天事业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与"嫦娥一号"任务相比,"嫦娥二号"任务技术更新、难度更大、系统更  相似文献   

17.
正我国古代,月球又被称为太阴、玄兔、婵娟、玉盘,美丽的名字寄托着人们对月球的无限向往。从古至今,九天揽月一直是中华民族的美好梦想。探月工程三期嫦娥五号任务是探月工程重大科技专项"绕、落、回"三步走战略的最后一步,是我国复杂程度最高、技术跨度最大的航天系统工程。返回器于2020年12月17日携带月球样品在内蒙古四子王旗地区安全着陆,首次实现了我国地外天体采样返回,标志着中国航天向前迈出的一大步。  相似文献   

18.
《航天器工程》2016,(1):52-59
建立了充气式再入返回航天器的展开模型,用工程算法对整个再入过程的外热流和温度进行了估算。根据再入过程的外热流和温度条件,参考"充气再入飞行器试验"(Inflatable Reentry Vehicle Experiment,IRVE)典型热防护材料和结构设计,建立了柔性热防护系统结构模型及传热模型,通过ANSYS有限元方法计算出柔性热防护系统各功能层再入过程中的温度响应。文章从功能层材料、功能层铺层顺序和复合功能层三方面,初步分析比较了各种方案的充气式再入柔性热防护系统的防热效果,可为充气式再入返回柔性热防护系统的设计分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10月24日2点00分,我国自行研制的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飞行试验器,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发射升空,准确进入近地点高度为209公里、远地点高度41.3万公里的地月转移轨道.我国探月工程首次实施的再入返回飞行试验首战告捷.  相似文献   

20.
充气式再入减速器研究最新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随着载人航天事业和行星探索任务的不断发展,再入返回运载工具受到运载火箭整流罩的大小限制越来越明显。针对降低返回系统重量以增加有效载荷的日益需求,一种新型充气式再入减速器成为国际上研究的热点。它具有易折叠包装、重量轻、展开阻力面积大,再入时弹道系数低和产生的气动热量小等明显优点,为航天员应急返回、深空探测以及有效载荷的回收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术途径。重点对堆叠圆环型、单充气环薄膜型和双层锥形充气囊型等三种充气式再入减速器在结构设计、飞行测试、材料防热研究、气动特性仿真分析等方面的最近研究进展进行总述,并对充气式再入减速器的关键科学问题进行简要总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