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2019年8月,中国宇航学会返回与再入专业委员会将在青岛召开第七届进入、减速、着陆与上升(EDLA)技术的全国学术会议。本次会议将围绕"天地通途自由往返"主题,结合火星、探月、载人航天工程等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工程及航天技术的民用转化研究,开展研讨。现进行会议征文,欢迎广大科技工作者积极投稿,广泛交流该领域内最新技术及科研成果,推动我国未来EDLA技术的持续发展。一、征文主题1. EDLA新技术及发展战略研究:航天器天地往返技术发展战略;航天器可重复使用技术、发展及应用研究;航天器再入/进入、减速与着陆领域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航天器再入进入、减速与着陆技术的展望;地外天体着陆、起飞技术发展  相似文献   

2.
正2017年3月,中国宇航学会返回与再入专业委员会和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航天器进入、减速、着陆与上升(EDLA)专业组经过讨论,初步定于2017年10月在北京召开第五届进入、减速、着陆与上升(EDLA)技术的全国学术会议。征文主题总体技术(航天器进入、减速与着陆技术的发展战略;航天器进入、减速与着陆领域的新理论、新技  相似文献   

3.
正2017年3月,中国宇航学会返回与再入专业委员会和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航天器进入、减速、着陆与上升(EDLA)专业组经过讨论,初步定于2017年10月在北京召开第五届进入、减速、着陆与上升(EDLA)技术的全国学术会议。征文主题  相似文献   

4.
<正>2019年8月,中国宇航学会返回与再入专业委员会将在青岛召开第七届进入、减速、着陆与上升(EDLA)技术的全国学术会议。本次会议将围绕"天地通途,自由往返"主题,结合火星、探月、载人航天工程等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工程及航天技术的民用转化研究,开展研讨。现进行会议征文,欢迎广大科  相似文献   

5.
正一、会议介绍2021年4月,中国宇航学会拟在南京组织召开"2021年中国航天大会"。第九届进入、减速、着陆与上升(EDLA)技术全国学术会议将作为中国航天大会的专业学术论坛,参与其中。会议将围绕"探索浩瀚宇宙、自由空天往返"的主题,结合EDLA技术在载人航天工程、探月工程、火星探测工程、小行星探测工程等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以及在各类无人机、运载器等方面的研究与应用开展研讨。现开展会议征文,欢迎广大科技工作者积极投稿。  相似文献   

6.
<正>2019年8月5日,第七届进入、减速、着陆与上升(EDLA)技术全国学术会议在青岛成功开幕。本届大会由中国宇航学会返回与再入专业委员会主办,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青岛市科学技术局承办,北京航天长征飞行器研究所、青岛市市北区人民政府、青岛海丽雅集团有限公司联合协办。会议共收到论文92篇,来自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  相似文献   

7.
<正>随着航天技术和活动的不断发展,再入、减速与着陆技术的作用也将越来越重要。尤其是近年来,我国深空探测项目正在有计划地开展,相应地,深空探测飞行器再入地球的任务将越来越频繁和迫切,必须研发适合新形势和新技术要求的、先进的再入减速技术。2019年7月4日,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承担的载人航天预先研究项目"可展开气动减速与热防护结构技术",顺利通过结题验收评审。  相似文献   

8.
文章介绍了中国航天器回收着陆技术60年来的发展和取得的成就,包括在中国航天重大科研任务方面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自主掌握了核心技术,构建了完整的技术体系和产品体系。文章还根据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形势对航天器回收着陆技术进行了展望,主要包括高超声速充气式再入减速技术、精确定点回收着陆技术等核心技术的发展,以及构建中国航天器回收着陆技术创新平台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充气式进入减速技术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充气式进入减速系统适用于高超声速下飞行器的进入减速、可折叠展开,集成了气动热防护、气动减速和着陆缓冲等多项功能于一体,将成为航天器进入或再入返回的主要技术途径。文章首先归纳了数十年来充气式进入减速系统发展出的主要构型,简述了其主要性能特点;之后以几个典型项目为例,介绍了国际上充气式进入减速系统的发展情况。文章针对充气式进入减速系统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充气展开柔性结构归纳了多场耦合及气动优化设计、轻质柔性耐高温材料、折叠包装与充气展开等关键技术。最后,对充气式进入减速系统的发展情况进行了小结,提出了应用展望。  相似文献   

10.
在地外星球的现场考察和资源开发任务中,探测器需要经历进入、下降、着陆和上升过程,由此产生的EDLA(Entry,Decent,Landing and Ascent)技术。在航天活动中EDLA过程是环境最恶劣、问题最复杂、时间最紧迫、风险最高的过程,需要给予高度的重视。对于EDLA过程和技术的认识与发展随着实践的深入,需要不断回顾与审视。文章系统地归纳了对于EDLA概念的认识,总结了任务需求和特点,分析了EDLA的过程和技术,并对EDLA技术未来发展的趋势及所面临的挑战进行了展望与分析。  相似文献   

11.
<正>为了推动进入、减速与着陆(EDL)技术的持续发展,促进该专业技术的不断创新,拟定于2015年9月在长沙召开第三届进入、减速与着陆(EDL)技术全国学术会议。本次会议的主题为"走向深远,自由返回",将以载人航天、火星探测、月球探测和小行星探测为重点,广泛交流该领域内最新的技术及科研成果,推动我国未来载人航天技术和深空探测技术的持续发展。欢迎广大科研人员、专家学者撰写论文,积极参加此次学术交流活动。  相似文献   

12.
<正>为了推动进入、减速与着陆(EDL)技术的持续发展,促进该专业技术的不断创新,拟定于2015年9月在长沙召开第三届进入、减速与着陆(EDL)技术全国学术会议。本次会议的主题为"走向深远,自由返回",将以载人航天、火星探测、  相似文献   

13.
《航天返回与遥感》2014,(4):F0002-F0002
各有关单位、专家: 2014年1月,中国宇航学会返回与再入专业委员会和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返回与回收专业组经过讨论,兹定于2014年11月19日至22日在南京召幵第二届进入、减速与着陆(EDL)技术全国学术会议。本次会议的主题为"走向深空、探索宇宙",将以月球探测和火星探测为重点,广泛交流该领域内最新的技术及科研成果,推动我国未来深空探测技术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知识资料窗     
知识资料窗航天器进入技术使航天器按预定要求进入行星大气层并在行星表面软着陆的技术。按航天器所要到达的目标星,分别有金星进入、火星进入和地球进入等,地球进入又称再入。有人把在月球上或其他无大气行星上的着陆技术也归入进入技术。进入技术是综合性技术,包括离...  相似文献   

15.
正2017年10月12日-13日,第五届进入、减速、着陆与上升(EDLA)技术全国学术会议,在北京隆重召开。本届大会由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承办,北京航天长征飞行器研究所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联合协办。大会共收到论文68篇,来自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载人航天总体部、北京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部、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超高速所、山东航天电子技术研究所、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24家单位近百名嘉宾出  相似文献   

16.
《航天器工程》2015,(3):147-148
<正>一、主题范围本次会议的主题是"服务于‘一带一路'战略的航天器体系发展技术"。征文范围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1."一带一路"战略对航天器体系建设的机遇与挑战;2.我国天基基础设施建设与论证;3."天地一体化"航天器体系建设;4.新型航天器系统概念研究与论证;5.我国在轨航天器体系综合运用;6.航天器总体设计技术;  相似文献   

17.
文章讨论了非常规再入/进入问题。相对于航天器完成着陆回收或弹道导弹攻击等既定功能的情况,非常规再入/进入特指结束工作后的各级助推器或运载器残骸、失效卫星或其它在轨运行人造飞行物坠落等非功能性的再入/进入。当再入/进入稠密大气环境时,对非常规再入/进入问题的分析涉及飞行动力学和气动力、气动热的综合应用;考虑到这些非常规再入/进入飞行体的复杂外形一般不是设计用于在大气中飞行的,故当其以极高速度穿越大气层时,对其损毁及飞行情况的研究将带来技术分析上的复杂性。文章针对非常规再入/进入问题,给出了一种弹道—气动力—气动热综合计算分析的技术途径,并用算例说明了方法的有效性。最后,提出了解决该类问题的思路和方向。  相似文献   

18.
贾贺  荣伟 《航天器工程》2013,22(4):109-115
对欧洲航天局(ESA)火星探测的ExoMars 2016计划进行了概述,着重分析了进入、减速、着陆验证任务的关键环节,详细分析了进入、减速、着陆验证的任务组成、任务目标、任务规划以及相关关键技术等。结合我国火星探测目前的技术状态,需要针对进入、减速、着陆各关键技术进行合理的规划,并适时开展相关的试验验证。首先完成整个火星探测进入、减速、着陆平台的验证与研制,再进一步开展深入的火星探测科学任务研究。文章所述内容和分析可为我国下一步开展火星等深空探测任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文章主要对航天器再入与着陆落伞系统作了综述,并介绍了各种航天器回收降落伞系统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国外新一代载人飞船减速着陆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航天器工程》2017,(1):100-109
新一代的载人飞船向着多功能化、多任务目标适应性的方向发展,可重复使用性和精确着陆的要求逐步提高。文章介绍了美国多用途乘员飞行器(MPCV)、乘员航天运输-100飞船(CST-100)、龙(Dragon)飞船,以及俄罗斯新型载人航天运输系统(PPTS)等典型的新一代载人飞船的减速着陆技术;主要研究了降落伞系统、减速着陆工作程序及着陆缓冲系统;分析了在气动减速和着陆缓冲方面采用的群伞技术、着陆缓冲技术、精确着陆控制技术;提出我国在新一代载人飞船研制时应大力开展群伞系统、大载重着陆缓冲系统的研制,并进行减速与着陆缓冲系统地面试验和空投试验技术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