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反舰导弹武器系统作战效能分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运用美国工业武器系统效能咨询委员会评估武器系统效能的方法,针对反舰导弹武器系统的特点,提出了反舰导弹武器系统作战模型,并介绍了某舰舰导弹的作战效能的数学模型,对某型舰舰导弹武器系统的作战效能进行了分析计算。  相似文献   

2.
根据潜射反舰导弹武器系统作战使用情况,在借鉴WSEIAC系统效能分析方法及有关作战效能指标体系设计方法基础上,结合作战运用效能分析方法和层次分析法,分析了影响作战效能的主要因素,建立了反舰导弹武器系统作战效能的评价指标体系,并详细阐述了评价指标体系的组成要素。  相似文献   

3.
基于实战环境的 反舰导弹武器系统作战效能评估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导弹武器实战化的作战训练使用需求,结合反舰导弹武器系统的技术特性,在传统ADC评估模型基础上,引入实战战场环境影响因子。分析建立了反舰导弹武器系统效能评估指标体系和改进的ADC评估模型,同时针对导弹武器系统能力构成的复杂性,采用层次分析和集对分析法对评价指标进行综合处理。分析表明,改进模型能够有效地反映实战环境条件下反舰导弹武器系统的综合作战效能,可为开展实战化条件下的训练提供更具实际意义的支撑和帮助。  相似文献   

4.
目标机动对反舰导弹捕捉概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机动目标的打击能力是衡量武器系统效能的一项重要指标。文中通过分析导弹捕捉概率的计算模型,研究目标机动对反舰导弹捕捉概率的影响,计算目标航速及航向变化下导弹的捕捉概率值,为全面检验武器系统性能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
通过将层次分析法与灰色系统理论相结合,建立了包含28个指标的潜舰导弹武器系统作战效能灰色层次分析评估模型,并对3种典型潜射反舰导弹武器系统作战效能的优劣进行了比较评估。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单舰各武器系统抗击反舰导弹的变换系数、对空防御综合因子、火力指数、通道因子等分析,建立各种组合抗击反舰导弹解析作战能力指数模型,结合"费效比"比较,得到选优方案;通过用蒙特卡洛法来对某型舰艇抗击两种型号的反舰导弹进行实例计算,得到各种抗击组合方案的作战能力指数和"费效比";经过仔细比较,提出了电子对抗系统、舰空导弹武器系统和近程防御武器系统的抗击组合是最优抗击组合方案的观点.  相似文献   

7.
文章着眼于潜射反舰导弹武器系统组成和作战过程,构建了较为全面的武器系统作战效能评估指标体系,应用群决策方法对层次分析法进行改进,采用Hadamard乘法凸组合对不同专家的判断矩阵进行集结来确定指标权重,克服了传统层次分析法易受个人偏好影响、评价结果不够客观的弊端。同时,针对效能指标的模糊、不确定性,运用灰色系统理论进行定量化处理,实现了定性与定量评估的转换,建立了集中群决策层次分析法和灰色理论两者优点的效能评估方法。实例表明,该方法切实可行,能够提高评估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8.
导弹武器系统科技项目中评估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结合导弹武器系统科技项目中评估的特点,从项目需求、技术水平、进展情况、组织管理、质量保证、预期效益和资源条件7个方面建立了导弹武器系统科技项目中评估指标体系。将该评估指标体系应用于某型反舰导弹武器系统科技项目中评估,计算结果能够较好反映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9.
导弹武器系统ADC效能模型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美国工业界武器效能咨询委员会提出的武器系统效能评估方法为基础,将导弹武器系统分为发射平台、飞航导弹和技术保障设备三个部分,并以对导弹武器系统各部分保持状态良好和发生故障的概率作为能力参数,建立了效能评估模型,并进行了实例计算。  相似文献   

10.
仿真技术是反舰导弹控制系统优化设计及导弹作战效能分析的必要研究手段,该文给出了一种通用的反舰导弹仿真建模方法,利用VC++6.0语言在计算机上实现了某型反舰导弹的全弹道仿真模型,并通过仿真计算结果分析,讨论了有关反舰导弹仿真的验模方法.  相似文献   

11.
涡轮叶片冷却有效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丁阳  常海萍 《航空学报》2013,34(1):46-51
 为了获得内部换热效率和气膜冷却效率对综合冷却效率的影响规律,建立了简化物理模型对涡轮叶片复合冷却有效性进行分析,得到了内部换热效率与气膜冷却效率对综合冷却效率的影响规律:较低热负荷状态下,内部换热效率提高,综合冷却效率随之提高,内部换热效率对综合冷却效率影响大;较高热负荷状态下,气膜冷却效率对综合冷却效率影响增大,内部换热效率的影响减弱;过高的热负荷会出现综合冷却效率随着内部换热效率的增加而下降的情况,导致内部冷却失效。  相似文献   

12.
叶片前缘双出口孔射流冷却效率数值模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叶片前缘双出口孔射流冷却效率.该孔型是一种新概念气膜孔.吹风比变化范围为1.0~3.5,主流通道入口湍流度30%.结果表明,圆柱孔射流冷却效率和实验数据吻合较好,随着吹风比增加,单孔射流冷却效率减小.双出口孔有效地改善了叶片前缘冷却效率.吹风比从1.0增加到2.5时,冷却效率显著增加,吹风比为2.5和3.0时的冷却效率没有显著差别,吹风比为3.5时的冷却效率较低.双出口孔射流冷却效率径向分布比较均匀.   相似文献   

13.
鱼雷作战效能评估方法综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效能是衡量装备的重要指标。阐述了效能相关概念,明确了鱼雷作战效能的定义、量度。对鱼雷作战效能评估方法进行了介绍并梳理分类,将鱼雷作战效能评估方法分为传统评估方法和新兴评估方法,列举了层次分析法、WSEIAC法、灰色关联法、信息熵法、仿真法、试验统计法、神经网络法应用于鱼雷作战效能评估的部分文献,并进行讨论。明确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未来鱼雷作战效能评估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逆压力梯度下几何参数对气膜冷却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放大模型在低速回流式风洞中进行了实验,研究了逆压力梯度下圆柱形孔、扇形孔和双向扩张形孔的气膜冷却效率,分析了孔间距、前倾角和径向角等几何参数对气膜冷却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扇形孔的气膜冷却效率最大,双向扩张形孔次之,圆柱形孔最小.孔间距越小,气膜冷却效率越大,且动量比越小,孔间距的影响越大.前倾角越小,气膜冷却效率越大,动量比越大,前倾角的影响越大.径向角的影响较复杂,小于30°且递增时,气膜冷却效率随动量比的增大而减小;大于30°时,气膜冷却效率随径向角的增大而减小.   相似文献   

15.
具有相反横向射流角的全覆盖气膜孔冷却特性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通过数值计算的方法对全覆盖气膜冷却结构的流场特性、壁面表面传热系数、绝热壁面气膜冷却效率以及考虑固体导热影响下的综合冷却效率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显示:相反横向射流角产生的反肾形涡对使冷气侧向扩散能力更强;虽然表面传热系数升高,但是由于较高的绝热壁面气膜冷却效率降低了传入固体壁面的热量,提升综合冷却效率.吹风比为1.0时,45°相反横向射流角斜孔有最高的综合冷却效率.当吹风比为1.5和2.0时,30°相反横向射流角斜孔有最高综合冷却效率.与相同横向射流角斜孔作对比,15°相反横向射流角斜孔综合冷却效率不及15°相同横向射流角斜孔,45°,60°相反横向射流角斜孔综合冷却效率在不同流向长度上与相同横向射流角斜孔综合冷却效率相差不大,30°相反横向射流角斜孔综合冷却效率高于相同横向射流角斜孔.   相似文献   

16.
SEA与仿真相结合的高超声速巡航飞行器系统效能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SEA方法与工程/交战级攻防对抗仿真相结合的效能评估框架,解决了SEA方法的建模问题。本文应用此框架以高超声速巡航飞行器为例研究了其系统效能,框架中基于测度论提出了效能指标,通过对基于HLA的攻防对抗仿真系统的输出测量,达到评估飞行器系统效能的目标,最后以一个简单的战情为应用对象,使用上述评估框架分析高超声速巡航飞行器的系统效能。  相似文献   

17.
装备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效能模型及其扩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装备效能分析中 ,装备的可靠性 (R)、维修性 (M )及保障性 (S)指标是影响装备效能的重要指标。通过对ADC模型分析的基础上 ,提出了装备的可靠性、维修性及保障性 (RMS)效能的概念 ,并从完成单阶段单任务拓展到多阶段多任务 ,推导出不可修装备RMS效能的综合表达式。从而为完成多阶段多任务的不可修装备的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的效能的定量分析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以作战过程最为复杂的攻击型航空综合体为例,给出了与攻击型航空综合体作战效能分析相关的基本概念,简述了攻击机机群的基本作战过程,对其在完成作战任务的整个战斗机飞行过程中进行战效评估时所涉及到的基本问题-作战“剧本”的描述和所需要建立的数学模型等进行了较详细的介绍,阐述了各数学模型间的关系及各自应具有主要功能,为从系统工程观战来研究对地攻击机的作战效能,建立战效评估的顶层数学模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