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研究新的高临界温度的超导性物质,是解决能源和信息问题的一个重要课题.目前人们正在重新研究低温超导技术.着重介绍超导氧化物陶瓷的特性、发展,及其在宇航工业中应用的前景.陶瓷超导体的应用取决于它的超导电性和完全抗磁性.  相似文献   

2.
利用第一性原理方法,论文系统的研究了双能隙超导体β-Bi2 Pd 的电子态、声子态密度、电声耦合及超导性质并且从电声耦合角度证明其双能隙的特性;同时我们发现增大压力可以有效增强电声相互作用并提高超导转变温度。  相似文献   

3.
利用我国返回式卫星进行超导材料的空间加工实验,自1987年我们首次在世界上完成到现在已进行了五次,先后进行了 YBCO;BPSCCO;YICO Ag_2O;YBCO 薄膜等材料的空间热处理实验和重熔再结晶实验。文章总结报道了前四次搭载实验情况,(’93年搭载实验因卫星故障未能完成回收)。YBCO 和 BPSCCO 超导材料在空间微重力条件下加工试验表明:空间处理样品在超导电性上变化不大,零电阻温度和超导起始转变温度基本相同;但空间处理条件对样品的微观形貌,晶体内部结构,组份和相结构有较大影响,具体说空间微重力条件下处理的超导材料样品组份较地面样品分布均匀;晶粒生长较大且呈有序性;XRD 谱图分析表明空间样品具有较纯的超导相;空间真空环境对超导材料加工处理的主要影响表现为 YBCO 材料的失氧效应,所有这些特点对研究超导形成的机制和改善超导材料的地面处理工艺具有很大意义。  相似文献   

4.
《航天器工程》2012,21(3):100-100
据俄科技网站3月16日消息,由俄微电子纳米技术所、全俄电缆工业科研设计技术所、莫斯科航空研究所三家单位科研人员合作,开发并成功试验了据称是世界第一的混合动力电缆。在此种电缆里,能量同时以两种方式传输:一种是液态氢流,另一种是超导电缆里的电流。采用这种结合了超导体和冷媒(液态氢)的电缆线,不仅能维持电缆的超导状态,而且本身是能量载体。混合动力电缆用作电力输送时,  相似文献   

5.
日本秩父水泥水公司新近研制成一种能正确测量液氮液面的超导体液面计,并已商品化。在此以前,由于液氮处于-190℃超低温,要正确测量贮槽内液氮的贮存量,十分困难。但秩父公司研制成功一种钇、钯和铜氧化物组成的高温氧化物超导体,用这种超导体可制作上述液面计。当该超导体放在液氮中时,它就处于超导状态,电阻值变为0,从而,能正确的测出液面。  相似文献   

6.
科技成果     
《航天器工程》2014,(4):140-141
<正>剑桥大学研制出新型超导体据凤凰科技讯2014年6月30日报道,英国剑桥大学研究学者在高温钇钡铜氧化物(GdBCO)超导体里成功地"围困"了一个强度相当于17.6特斯拉的磁场——这比典型的冰箱磁铁产生的磁场要强100倍,比之前的记录高出了0.4特斯拉。这项研究结果发表在《超导体科学与技术》期刊上,它展示了高温超导体应用于一系列领域的潜在性,包括能  相似文献   

7.
孙梦婕  张潜 《航天员》2011,(2):71-74
"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人类不可能永远被束缚在摇篮里"——康斯坦丁·齐奥尔科夫斯基1903年,苏联的一位科学家发表了世界上第一部喷气运动理论著作《利用喷气工具研究宇宙空间》,提出了液体推进剂火箭的构思和原理图,并推导出了在不考虑空气动力和地球引力的情况下,计算火箭在发动机工作期间获得速度增量的公式;十月革命后,他又在喷气飞行原理方面提出了燃气涡轮发动机方案,解决了航天器在行星表面着陆的理论问题,研究大气层对火箭飞行的影响,首次探讨了从火箭到人造地球卫星的观点。他就是举世闻名的科学家、科幻作家、现代航天学和火箭理论的奠基人——康斯坦丁·爱德华多维奇·齐奥尔科夫斯基(Kostantin E.Tsiolkovsky)。  相似文献   

8.
正林金:研究员,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中国航天工程咨询中心首席科学家,第七、八、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1958年苏联国立乌拉尔大学物理数学系毕业,回国后分配至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12所工作,并直至2016年2月因病去世。曾建立"外干扰完全补偿理论",成功应用于我国第一代运载火箭制导系统设计,获"第一次全国科学大会奖"。1980年至1983年,在美国休斯敦大学物理系进行时间和空间理论的研究,回国后继续研究如何将相对论应用于航天事业。撰写论文多篇,申请美国发明专利1项。本文介绍的"林金试验"为其重要成果之一。  相似文献   

9.
本文是评论MX导弹喷管先进材料的三篇文章中的第二篇。第一篇文章于1977年4月在SAMPE季刊中发表(译文见“固体火箭技术”1978年第二期第99—105页),综述了MX导弹喷管对材料的要求,叙述了石墨材料的结构、性质和性能之间的关系。本文继续对MX的第一级和第二级发动机喷管所用先进材料进一步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0.
前 言近二十年来,约瑟夫逊效应无论在理论与实践上都得到很大发展,形成了一门崭新的科学──超导电子学,随着工艺水平的提高和改进,特别是平面工艺和微细加工工艺应用于约瑟夫逊器件的制作,使约瑟夫逊器件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应用也日趋广泛,不少国家都投入相当人力物力从事这项工作。目前,我们仅仅研制了弱连接超导休中的一种,即铅薄膜隧道结,又称约瑟夫逊结,应用该结在微波照射下的交流约瑟夫逊效应建立直流电压标准,以监视电池电动势,当然此结也可用于物理研究等方面,本文主要总结我们研究新器件的主要工艺及其实验结果。一、约瑟夭逊效应…  相似文献   

11.
超导研究是当前科学技术中的一项重大课题。目前,超导材料已广泛用于能源、交通、空间技术等领域。 近几年来,超导材料的温度已从液氦温度区提高到了液氢温度区。据目前的报道,由铊组成的超导材料在125K时就失去了对电流的阻力,这一特性几乎可立即应用于通信卫星。  相似文献   

12.
科技成果     
《航天器工程》2018,(2):138-139
正韩国重离子加速器前端超导加速试验取得成功据科技部网站2018年3月20日报道,韩国科学技术信息通信部发布消息称,韩国正在建设的重离子加速器(ROAN)取得突破性进展,其进行的重力束超导加速试验取得成功。超导加速试验是在组成加速装置前端部分的ECR离电子回旋共鸣、  相似文献   

13.
玻璃钢-聚氨酯泡沫夹层板弯曲失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真空灌注方法研制了玻璃纤维-聚氨酯泡沫夹层板,通过理论推导、数值仿真及试验验证对该夹层板的弯曲失效特性进行了研究,得到了实际失效载荷以及两种失效模式。研究表明,玻璃纤维-聚氨酯泡沫夹层板的载荷变形曲线中会出现2处拐点:第一拐点对应第一失效模式,其表征为表层玻璃纤维被拉伸断裂;第二拐点对应第二失效模式,其表征为芯体泡沫被剪切开裂。  相似文献   

14.
天浪 《航天员》2011,(1):64-67
1926年3月26日,一位科学家在自己的农场成功发射自制的火箭,这也是全球第一枚液体火箭,它的研制发射成功,打开了液体火箭技术的大门,开辟了人类航天史的新纪元。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它与1903年莱特兄弟第一次飞机试飞具有同样的重要意义。但不同的是,这位科学家当时非但没有声誉鹊起,相反却受着世人嘲讽,并被贬称为"火箭人"、"月球上的人"。这位科学家就是罗伯特·戈达德。  相似文献   

15.
石永康  杨乐平  朱彦伟  褚福东 《宇航学报》2018,39(10):1089-1096
针对消除空间旋转目标姿态旋转的问题,本文将第二代高温超导技术与涡流制动技术相结合,提出超导式涡流消旋的概念。然后,对涡流消旋的技术可行性进行了定性分析,通过对多种消旋技术手段的权衡比较归纳出涡流消旋的优势。接着,采用电磁张量理论,建立了电磁-涡流作用机理的精确磁场和涡流力矩模型;最后,考虑实际消旋的任务需求,对典型的高速旋转目标、低速旋转目标、以及复合旋转目标的消旋进行了动力学仿真研究。仿真结果表明,涡流消旋具有足够强大的制动能力,能有效消除目标的高速旋转或复合旋转运动。  相似文献   

16.
2月20日,日本用M3S—2火箭发射了一颗先进的X射线观测卫星,星上装载了美国科学家的重要仪器,对解开大爆炸(Big Bang)理论、黑暗物体和恒星形成等宇宙之谜的研究有用。 这颗名为Asuka的卫星价值8500万美元,原代号为Astro—D,预计使用寿命为5年,是航空宇宙科学研究所(ISAS)自1979年以来研制的第4颗X射线卫  相似文献   

17.
郑力铭  孙冰 《宇航学报》2006,27(5):860-864
为解决大型液体火箭发动机现有循环系统性能和技术难度及成本之间的矛盾,本研究基于低温推进剂液体火箭发动机工作环境特点,并结合磁流体发电机和直流超导电机的原理和工作特性,提出了一种不同于涡轮泵循环的超导电磁泵压循环系统。文中阐述了系统中超导电磁泵和磁流体发电装置的基本结构与工作原理,分析了系统的优缺点,并对超导电磁泵压循环系统进行了初步的可行性论证,最后对超导电磁泵压循环系统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分析和论述。结论认为.作为一种全新的火箭发动机循环系统,超导电磁泵压循环系统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Wang  HY Lanc  MJ 《空载雷达》2001,(2):78-82
应用谐振腔模型的理论和全波电磁模拟器研究了一种新型的超导薄膜曲径天线。这种曲径天线的尺寸比常规小天线(如H型贴片天线)的尺寸小得多,对回波损耗、天线辐射图和辐射效率的模拟结果与网络分析仪测量得到的结果非常一致。  相似文献   

19.
正伟大号召自力更生1957年10月4日,苏联成功发射了世界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人造地球卫星" 1,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0月13日,中国科学院(以下简称"中科院")组织召开了"关于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座谈会"。钱学森、赵九章等科学家在会上对这颗卫星进行了高度评价,与会专家就发  相似文献   

20.
费雅佳 《中国航天》2000,(11):23-25
三、从三代替代火箭到阿里安1火箭 1959年3月,美国航宇局提出愿为其它国家的科学家发射用于进行空间研究的科学仪器和设备。英国与美国合作研制的羚羊(ARIEL)1卫星1962年4月26日由美国的雷神-德尔它火箭发射,成为美国为其它国家发射的第一颗卫星。1964年12月15日,意大利用侦察兵火箭(SCOUT,全称为固体控制轨道应用试验)发射了第一颗完全由欧洲制造的卫星圣马可(SAN MARCO)1。 辛康系列卫星证明了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的实用价值。1965年,美国将晨鸟通信卫星送入了地球静止轨道。该卫星拥有240条话路,在太平洋上空提供服务。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