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正>2019年1月3日10时26分,"嫦娥四号"探测器自主着陆在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冯·卡门撞击坑内,实现了人类探测器首次在月背软着陆和月球背面成像。"嫦娥四号"探测器上搭载了由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研制的5台载荷,5台载荷均工作正常并圆满完成任务。  相似文献   

2.
正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研制的"嫦娥"四号月球探测器将于2018年12月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它将首次实现人类探测器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勘察。2018年8月15日,中国探月工程"嫦娥"四号任务月球车全球征名活动启动仪式在京举行,活动首次公布了"嫦娥"四号着陆器和月球车外观设计构型。截至目前,我国探月工程已完成"嫦娥"一号、"嫦娥"二号、"嫦娥"三号和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试验任务。自2013年12月15日顺利驶抵月球表面,到2016年  相似文献   

3.
正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抓总研制的"嫦娥"四号探测器在第12届珠海航展上首次对外公开展出。"嫦娥"四号是探月工程计划中"嫦娥"系列的第4颗绕月探测卫星,主要任务是继续更深层次、更加全面地科学探测月球地质、资源等方面的信息,完善月球的档案资料。"嫦娥"四号由着陆器和巡视器(又称月球车)两部分组成,计划于2018年12月在西昌卫星发射中  相似文献   

4.
<正>"嫦娥"四号任务概述"嫦娥"四号任务是人类首个在月球背面进行的着陆和巡视探测任务。2016年1月14日,"嫦娥"四号任务通过探月工程重大专项领导小组审议,正式开始实施。工程任务中的运载火箭系统、"嫦娥"探测器系统及"鹊桥"中继卫星均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抓总研制。通过实施"嫦娥"四号任务,我国将实现两个"第一次":第一次实现人类探测器月球背面软着陆;第  相似文献   

5.
<正>备份是"嫦娥"四号原本的使命,奔向月球背面则是它新的担当。此刻,风尘仆仆奔向月球的"嫦娥"四号绝不是"嫦娥"三号的复制品,它所承担的任务,也肯定不是重复它的前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首飞"。为了成功实现人类前往月球背面首航的科学和工程目标,来自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的研制人员根据任务的需要,对"嫦娥"四号重新进行"梳妆打扮",可以说,"嫦娥"四号的"五脏六腑"都已"脱胎换骨",是一个全新的航天器。归纳起来,"嫦娥"四号与"嫦娥"三号相比主要有5个不同。  相似文献   

6.
<正>一前言在人类60年的月球探测历程中,完成了对月球的遥感、着陆、巡视、取样返回等多种形式的探测,获得了大量对月球的科学认识。但在"嫦娥"四号之前,还没有人类的航天器踏上月球背面荒芜的土地进行科学探测。"嫦娥"四号任务是我国探月工程又一里程碑式的任务。该探测器在2019年1月3日上午,实现了人类的航天器首次软着陆月球背  相似文献   

7.
<正>2018年12月8日,"长征"三号B运载火箭成功将"嫦娥"四号探测器送入地月转移轨道,踏上了人类首次月球背面着陆探测的旅程。"嫦娥"四号探测器包括两器一星,即月球软着陆探测器(着陆器)、月面巡视探测器(巡视器)、"鹊桥"中继卫星。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承担了"嫦娥"四号着陆器、巡视器5个半分系统的研制任务,包括巡视器移动分系统、结构与机构分系统、测控数传分系统、电源分系统、综合电子分系统移动/机构控制与驱动组件、着陆器一次电源分系统。  相似文献   

8.
贺电     
<正>探月工程"嫦娥"四号任务指挥部并参加探月工程"嫦娥"四号任务的全体同志:在探月工程"嫦娥"四号任务取得圆满成功之际,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向参加这次任务的全体科技工作者、干部职工、解放军指战员,表示热烈祝贺和亲切慰问!"嫦娥"四号任务是我国探月工程四期的首次任务,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实现了航天器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勘察,首次实现了月球背面同地球的中继通信,并与多个国家和国际  相似文献   

9.
<正>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成功踏足寄托了中华民族多少情思的月球,实现了在月球背面的软着陆,这是中国航天创造的又一个人类第一次,任务的成功在为航天强国建设踏出重要一步的同时,也再次把我国航天器制导、导航与控制(GNC)技术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谈及落月过程,"嫦娥"四号着陆器GNC系统主任设计师程铭说:"虽然攻关的过程艰苦卓绝,但看着美妙的落月过程,我们很自豪!"  相似文献   

10.
正2020年11月24日04时30分,"长征"五号遥五火箭托举着"嫦娥"五号探测器发射升空。12月1日23时11分,"嫦娥"五号着陆器和上升器组合体降落月面;在此后的48h内,通过钻具钻取和机械臂表取两种方式,共采集了1731g的月球样品。12月17日01时59分,"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月球样品在内蒙古四子王旗着陆。这是人类时隔44年后再次从月球取回月壤和岩石样品。  相似文献   

11.
基于降落图像匹配的嫦娥三号着陆点位置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出了一种应用着陆器降落相机序列图像和嫦娥二号数字正射影像(DOM)的嫦娥三号着陆点位置评估方法。以高分辨率降落图像上的着陆器位置为基础,通过降落序列图像间的尺度不变特征转换(SIFT)匹配,计算序列图像间的几何转换参数,完成着陆器在低分辨率降落图像上的定位。并通过提取降落图像与嫦娥二号DOM影像上的撞击坑,实现图像间的匹配与几何转换参数的计算,最终得到着陆器在嫦娥二号DOM影像上的位置。通过对比美国"月球勘测轨道器"(LRO)拍摄到的着陆器真实位置,验证了定位方法的有效性,其定位精度在DOM影像1个像素以内。  相似文献   

12.
<正>2018年12月8日,由航天推进技术研究院研制提供全部动力的"长征"三号B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开启中国航天器的第五次奔月之旅。这一次,"嫦娥"四号探测器代表全人类,首次登陆探访月球背面。作为中国航天液体动力国家队,航天推进技术研究院为"长征"三号B运载火箭提供了全部动力系统,一级使用8台推力为75t的常规发动机,其中芯级4台、助推4台;二级采用1  相似文献   

13.
正一月球探索现状1中国月球探测进展2004年,中国正式开展月球探测工程,并命名为"嫦娥工程"。截止2018年底,先后发射了"嫦娥"一号、"嫦娥"二号、"嫦娥"三号、"嫦娥"五号试验器、"嫦娥"四号5个探测器(不含"鹊桥"中继星),顺利完成了无人探月三步走的"绕月"和"落月"任务。  相似文献   

14.
<正>我国的探月工程自2004年实施以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现在又有了新的更宏伟的目标,那就是考察从未有探测器涉足的月球背面。由着陆器、巡视器和中继星构成的"嫦娥"四号任务经过近两年的论证,于2016年1月获得了国家批准,开始了工程研制工作。由于在月球背面探测器无法与地面站直接进行通信,中继通信成为"嫦娥"四号任务首先要解决的关键问题。经过两年多的艰辛研  相似文献   

15.
正2018年12月8日凌晨,人类航天器首次月球背面"登陆"之旅开启。2时23分,中国"长征"三号B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成功将"嫦娥"四号探测器送上太空。随后,器箭成功分离,"嫦娥"四号成功进入近地点约200km、远地点约4.2×105km的地月转移轨道。  相似文献   

16.
"嫦娥二号"卫星上装载了1台降落相机和3台监视相机,相机采用CMOS成像技术,突破了轻小型低功耗高度集成化相机设计技术、自动曝光技术、高速彩色图像静态压缩技术以及开窗和亚采样技术,对月面、卫星太阳翼展开、490N发动机工作以及定向天线展开等卫星关键动作进行了成功拍摄,是中国CMOS成像技术在深空探测领域的首次成功应用,...  相似文献   

17.
嫦娥四号登月探测器成功着陆于冯·卡门撞击坑内,实现了人类历史上首次月背软着陆。嫦娥四号登月探测器着陆区的高分辨率数字高程模型(DEM)对后续任务顺利开展至关重要,着陆点区域的三维地形可为月球探测提供关键空间信息支撑,但在嫦娥四号着陆点区域,月球轨道激光高度计生成的DEM/LOLA DEM分辨率仅有30 m,未见公布高分辨率DEM。基于高分辨率的月球勘测轨道飞行器窄角相机(LROC NAC)影像,利用摄影测量法和阴影恢复形状方法(SFS)针对嫦娥四号着陆点区域,生成了着陆点区域的高分辨率DEM。结果表明,SFS法生成的DEM分辨率更高,重建的地形更加精细。  相似文献   

18.
<正>类别:属于月球探测卫星。用途:作为我国探月工程二期的技术先导星,其主要任务是为"嫦娥三号"卫星实现月面软着陆开展部分关键技术试验,并继续进行月球科学的探测和研究。  相似文献   

19.
<正>NASA的月球勘探轨道器传回"嫦娥四号"图像据[网易新闻]报道,2019年1月初,国家航天局的"嫦娥四号"成功软着陆月球背面,国际间空间组织开展了紧密的合作,进行后续的科学探测任务。NASA的月球勘测轨道器(LRO)近日传回了1月30日拍摄的正处于月球背面的中国"嫦娥四号"月球着陆器的图像,在Von Kármán环形山附近。  相似文献   

20.
“嫦娥一号”卫星观测近月太阳风离子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嫦娥一号"卫星的太阳风离子探测器(SWIDs)的科学目标是研究太阳风与月球的相互作用以及相应的近月空间等离子体环境。文章利用"嫦娥一号"卫星SWIDs探测器在2007年12月30日的观测数据对近月太阳风等离子体环境,包括向阳侧太阳风离子、"拾起"离子以及在月球尾迹边界处的太阳风离子的特征进行分析,得到以下主要观测结果:1)在慢速太阳风中观测到双峰结构,分别为太阳风中的氢离子和二价氦离子;2)在行星际磁场具有明显昏向(+By)分量期间,在月球向阳侧持续观测到有月表散射或反射后被拾起的太阳风离子;3)与入射的太阳风离子不同,这些拾起的太阳风离子具有明显的角度分布特征;4)在行星际磁场昏向(晨向)期间,太阳风中的氢离子在月球尾迹北半球的边界处呈现减速(加速)特征并进入尾迹;而并未发现氦离子进入尾迹的特征。"嫦娥一号"卫星的这些观测数据对于认识近月空间等离子体环境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