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9月6日,伴随着晋西北山区中传出的阵阵吼声,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历时5年为我国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工作量身打造的两颗卫星顺利升空。这两颗卫星将和后续发射的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卫星共同组建功能强大的星座,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灾害监测预报提供天基系统的保障。  相似文献   

2.
吴琳  荆鹰 《太空探索》2013,(1):8-11
2012年11月19日6点53分,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将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C星送入预定轨道。同时,还成功搭载发射了一颗新技术验证卫星和蜂鸟试验载荷。这次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2+1"方案的正式建成。  相似文献   

3.
正1前言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规划由4颗光学卫星和4颗合成孔径雷达卫星组成,具有大范围、全天候、全天时、动态的灾害监测能力,是我国继"气象"、"海洋"和"资源"之后的第四大民用卫星系列。2008年9月6日,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A、B(简称环境减灾一号A、B,HJ-1A/B)2颗光学小卫星通过"一箭双星"方式成功发射,迈  相似文献   

4.
正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A、B卫星(简称HJ-1A/B)于2008年9月成功发射。卫星在轨运行10年,为我国生态环境遥感监测提供了重要数据支撑,有力支撑了国家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工作。1环境减灾卫星运行情况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包括2颗光学卫星环境减灾一号A、B(HJ-1A/B)卫星和1颗雷达卫星环境减灾一号C(HJ-1C)卫星,可以实现对生态环境与灾害的大范围、全天候、全天时的动  相似文献   

5.
紫晓 《太空探索》2005,(7):10-11
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简称环境一号星座)是中国首个以灾害和环境监测为主要用途的卫星监测体系。该项目已被纳入中国“十五”期间的民用航天发展规划,是发展气象、资源、海洋与灾害、科学技术实验与技术试验五大卫星系列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正式启动,标志着我国民用航天特别是对地观测卫星开创了一个崭新的领域。  相似文献   

6.
3月30日,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举行了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A、B星在轨交付仪式。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和中国卫星发射测控系统部将卫星交付给民政部和环境保护部使用。  相似文献   

7.
文青 《国际太空》2005,(1):31-31
未来6年内,我国将研制新一代对地观测卫星,逐步完善气象、资源和海洋三大卫星系列,并发射11颗小卫星,建立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对重大自然灾害和环境变化实施预警和监测。这是国家航天局官员在2004年11月16日召开的国际卫星对地观测委员会第18届全会上透露的。  相似文献   

8.
2009年3月30日,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举行“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中的环境-1A、1B(HJ-1A、1B)卫星在轨交付仪式,将这2颗卫星正式交付给民政部和环境保护部使用。  相似文献   

9.
9月6日上午12点16分,当长二丙SMA火箭上面级最终完成B星释放动作后,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星座总工程师郭宝柱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指挥大厅连声叫好,这位60多岁的专家此时高兴得像个孩子。  相似文献   

10.
经过2天的在轨运行测试,“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A、B卫星有效载荷状态良好,9月8日17时,两颗卫星的CCD相机已经成功传回首幅遥感图像,处理后遥感图像清晰,随后开展的A、B星首次环境应用实验也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11.
正1概述2008年9月6日,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A、B(简称环境减灾一号A、B,HJ-1A/B)卫星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二号丙火箭发射升空,至2018年9月6日,已整整运行10年。在民政部卫星减灾应用中心的精心运营管理下,目前双星仍在按业务需求开展遥感任务,成为我国寿命最长的遥感卫星。  相似文献   

12.
2008年9月6日11时25分,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的A、B星(“环境一号”A、B星)送入太空,约51min后,卫星准确进入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担任此次发射的“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是该系列火箭的第31次发射,也是长征系列  相似文献   

13.
2008年9月,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A、B(简称环境减灾一号A、B)卫星成功发射,迄今为止,2颗卫星已运行10周年,超期运行7年。10年来,环境减灾卫星地面数据处理与分发系统运行稳定,处理完成2颗卫星下传的所有遥感数据;完成向全国各行业用户的分发,促进了卫星数据在多个行业的业务应用,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4.
熊延龄 《国际太空》1990,(11):20-23
1.目的该计划是通过绕地球运行的地球观测卫星及配置在静止轨道上的数据中继卫星,对全球进行观测,以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这一重大课题将延续到下个世纪。在对引起灾害的异常自然现象进行监视、预报及预测的同时,将进一步监视、把握全球范围内的灾害状况,其目的是把二次灾害的发生控制在最低限度。也就是说,利用人造卫星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环境监测、灾害监测,以便保护地球,使人类安居乐业、繁荣昌盛。  相似文献   

15.
遥感卫星传感器的重复观测能力是体现卫星系统动态监测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通过分析卫星星下点成像和侧视成像时的重访条件, 给出了卫星可能实现重访的轨道计算方法, 同时以HJ-1A/1B卫星(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的光学星)为例, 给出了特定地区可以实现重访的优选轨道, 并讨论了由两颗卫星组成的卫星星座对重访的影响, 以及纬度对重访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遥感卫星已广泛应用于灾害监测预报、早期预警、实时评估和恢复重建等灾害紧急响应与应急救助工作。在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中外多颗遥感卫星在抗震救灾中发挥了显著作用,大大加强了灾情监测与评估,为科学家研判汶川大地震灾情提供了支撑,并不断把分析报告和建议报给国务院和抗震救灾指挥部。  相似文献   

17.
在小卫星研制方面久负盛名的英国萨里卫星技术有限公司(SSTL)正在策划一个全球性的小卫星灾害监测网,该公司旨在与十几个国家合作,发展小卫星,然后将这些卫星组网,联合进行环境和灾害监测。此举将会进一步促进小卫星的发展,并使其朝着价廉物美和高分辨率方向发展。 要实现连续地灾害预报和监测靠单颗卫星是不行的,必须依靠几颗甚至十几颗来组网,才能保证连续和快速反应能力。这种系统由大卫星来实现非常昂贵,需要几十亿美元,风险太大。而如果用500~1000千克的小卫星来组网,不但卫星便宜,发射维护费也会大大降低,如果把这些费用和风险摊到十几个国家,实现的机率更大,系统的效益也会更高。  相似文献   

18.
短消息     
正中法海洋卫星正式在轨交付近日,中法两国合作研制的首颗卫星——中法海洋卫星正式在轨交付自然资源部投入业务应用。该卫星是我国海洋卫星系列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经地面应用系统输出的全球海面风场、海浪谱产品已经在台风、飓风灾害监测、南北极海冰监测、海洋数值预报、短期海洋预报中得到应用验证,效果良好。中国科学家首次揭晓月球背面地下浅层结构近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科研团队利  相似文献   

19.
遥感卫星篇     
正1概述50年来,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简称研究院)通过技术创新,在遥感卫星领域,形成了返回式遥感卫星、"资源"、"海洋"、"高分"等卫星系列,建成了"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2发展历程返回式遥感卫星1975年11月,研究院研制的返回式遥感卫星成功发射并回收,使中国成为继美国、苏联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返回式卫星技术的国家,是中国航天技术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的显著标志之一。研究院先后研制并成功发射了返回式卫星0号、  相似文献   

20.
海洋卫星是海洋环境与灾害监测数据的重要获取手段,在海洋防灾减灾和科学研究中发挥着巨大作用.分析了海洋环境观测要素和海洋卫星在海洋环境与灾害监测中的应用状况;结合国外海洋卫星发展趋势和中国实际发展需求,提出了构建中国海洋卫星体系的发展建议,为提升海洋环境与灾害监测能力,推动中国海洋事业发展,促进国民经济和海防安全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