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9月6日上午11点25分,长征二号丙SMA火箭从太原卫星发射中心起飞,以一箭双星方式将我国“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A、B星顺利送入太空,这标志着我国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星座正式开始组建,对我国增强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能力,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2009年3月30日,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举行“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中的环境-1A、1B(HJ-1A、1B)卫星在轨交付仪式,将这2颗卫星正式交付给民政部和环境保护部使用。  相似文献   

3.
经过2天的在轨运行测试,“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A、B卫星有效载荷状态良好,9月8日17时,两颗卫星的CCD相机已经成功传回首幅遥感图像,处理后遥感图像清晰,随后开展的A、B星首次环境应用实验也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4.
吴琳  荆鹰 《太空探索》2013,(1):8-11
2012年11月19日6点53分,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将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C星送入预定轨道。同时,还成功搭载发射了一颗新技术验证卫星和蜂鸟试验载荷。这次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2+1"方案的正式建成。  相似文献   

5.
2008年9月,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A、B(简称环境减灾一号A、B)卫星成功发射,迄今为止,2颗卫星已运行10周年,超期运行7年。10年来,环境减灾卫星地面数据处理与分发系统运行稳定,处理完成2颗卫星下传的所有遥感数据;完成向全国各行业用户的分发,促进了卫星数据在多个行业的业务应用,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6.
遥感卫星传感器的重复观测能力是体现卫星系统动态监测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通过分析卫星星下点成像和侧视成像时的重访条件, 给出了卫星可能实现重访的轨道计算方法, 同时以HJ-1A/1B卫星(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的光学星)为例, 给出了特定地区可以实现重访的优选轨道, 并讨论了由两颗卫星组成的卫星星座对重访的影响, 以及纬度对重访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紫晓 《太空探索》2005,(7):10-11
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简称环境一号星座)是中国首个以灾害和环境监测为主要用途的卫星监测体系。该项目已被纳入中国“十五”期间的民用航天发展规划,是发展气象、资源、海洋与灾害、科学技术实验与技术试验五大卫星系列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正式启动,标志着我国民用航天特别是对地观测卫星开创了一个崭新的领域。  相似文献   

8.
正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A、B卫星(简称HJ-1A/B)于2008年9月成功发射。卫星在轨运行10年,为我国生态环境遥感监测提供了重要数据支撑,有力支撑了国家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工作。1环境减灾卫星运行情况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包括2颗光学卫星环境减灾一号A、B(HJ-1A/B)卫星和1颗雷达卫星环境减灾一号C(HJ-1C)卫星,可以实现对生态环境与灾害的大范围、全天候、全天时的动  相似文献   

9.
正1前言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规划由4颗光学卫星和4颗合成孔径雷达卫星组成,具有大范围、全天候、全天时、动态的灾害监测能力,是我国继"气象"、"海洋"和"资源"之后的第四大民用卫星系列。2008年9月6日,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A、B(简称环境减灾一号A、B,HJ-1A/B)2颗光学小卫星通过"一箭双星"方式成功发射,迈  相似文献   

10.
短消息     
正中法海洋卫星正式在轨交付近日,中法两国合作研制的首颗卫星——中法海洋卫星正式在轨交付自然资源部投入业务应用。该卫星是我国海洋卫星系列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经地面应用系统输出的全球海面风场、海浪谱产品已经在台风、飓风灾害监测、南北极海冰监测、海洋数值预报、短期海洋预报中得到应用验证,效果良好。中国科学家首次揭晓月球背面地下浅层结构近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科研团队利  相似文献   

11.
3月30日,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举行了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A、B星在轨交付仪式。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和中国卫星发射测控系统部将卫星交付给民政部和环境保护部使用。  相似文献   

12.
文青 《国际太空》2005,(1):31-31
未来6年内,我国将研制新一代对地观测卫星,逐步完善气象、资源和海洋三大卫星系列,并发射11颗小卫星,建立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对重大自然灾害和环境变化实施预警和监测。这是国家航天局官员在2004年11月16日召开的国际卫星对地观测委员会第18届全会上透露的。  相似文献   

13.
在小卫星研制方面久负盛名的英国萨里卫星技术有限公司(SSTL)正在策划一个全球性的小卫星灾害监测网,该公司旨在与十几个国家合作,发展小卫星,然后将这些卫星组网,联合进行环境和灾害监测。此举将会进一步促进小卫星的发展,并使其朝着价廉物美和高分辨率方向发展。 要实现连续地灾害预报和监测靠单颗卫星是不行的,必须依靠几颗甚至十几颗来组网,才能保证连续和快速反应能力。这种系统由大卫星来实现非常昂贵,需要几十亿美元,风险太大。而如果用500~1000千克的小卫星来组网,不但卫星便宜,发射维护费也会大大降低,如果把这些费用和风险摊到十几个国家,实现的机率更大,系统的效益也会更高。  相似文献   

14.
9月6日上午12点16分,当长二丙SMA火箭上面级最终完成B星释放动作后,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星座总工程师郭宝柱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指挥大厅连声叫好,这位60多岁的专家此时高兴得像个孩子。  相似文献   

15.
2008年9月6日11时25分,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的A、B星(“环境一号”A、B星)送入太空,约51min后,卫星准确进入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担任此次发射的“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是该系列火箭的第31次发射,也是长征系列  相似文献   

16.
正1概述2008年9月6日,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A、B(简称环境减灾一号A、B,HJ-1A/B)卫星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二号丙火箭发射升空,至2018年9月6日,已整整运行10年。在民政部卫星减灾应用中心的精心运营管理下,目前双星仍在按业务需求开展遥感任务,成为我国寿命最长的遥感卫星。  相似文献   

17.
美航宇局在1978年10月24日发射了“雨云”系列(共七颗)的最后一颗卫星——“雨云-7”,任务是监测人为的和自然的地球大气污染。这颗卫星又是能提供连续环境数据的第一颗卫星。  相似文献   

18.
正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作为全球领先的小卫星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连续成功发射了60余颗卫星,累计在轨超过200星年。先后开发验证了CAST968、CAST2000、CAST100、CAST3000和皮纳等高性能卫星平台,卫星产品覆盖对地遥感、海洋观测、环境与灾害监测、立体测绘和技术试验等多个领域,可为全球用户提供卫星在轨交付、技术和工程培训、项目咨询等多类服务。  相似文献   

19.
2008年9月6日11:25,我国环境-1A、1B卫星由长征-2C火箭从太原发射中心同时发射.约 51min 后,两颗卫星与火箭相继分离,进入预定的太阳同步轨道.9月8日,星上CCD相机传回了首幅遥感图像,随后开展的首次环境应用实验也获得了成功.  相似文献   

20.
星间链路天线的相对姿态模拟为星间链路的测试验证提供近真实的动态姿态环境,是星间链路系统地面测试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多个坐标系统将两颗卫星天线的位置和姿态联系起来,利用卫星星历将天线的相对姿态表示为一颗卫星天线在另一颗卫星天线坐标系中的方向向量,利用两个二轴转台实现此方向向量,最终通过控制转台的转角模拟卫星天线的相对姿态变化。同时计算天线波束的方向,分析了两颗卫星的可见性。天线相对姿态的模拟为星间链路的建立和保持提供动态测试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