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北京时间2008年2月8日凌晨3时45分(以下如无特殊说明,时间均为北京时间),美国"亚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搭载7名航天员从肯尼迪航天中心39A发射台发射升空,并于10日凌晨1时25分与国际空间站顺利对接。这是美国航天飞机的第121次航天任务,同时也是2008年的首次飞行,执行STS-122任务的主要目的是将由欧洲建造的"哥伦布"实验舱送到国际空间站上。期间,航天员共完成  相似文献   

2.
经过20多年的发展后,国际空间站日本实验舱段"希望"号将在2008年搭乘美国航天飞机发射升空,从而开辟日本载人航天探索的新纪元。日本虽然不像俄罗斯、美同和中国这样拥有完整的载人航天体系,但也在载人航天领域进行着不懈的努力。截至目前,日本共有8人获得了航天员资格。而参与国际空间站项目并研制"希望"号实验舱,标志着日本载人航天技术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相似文献   

3.
《航空科学技术》2000,(4):40-41
日本科技厅日前向国家宇宙开发事业团提交的报告说,将推迟国际空间站日本实验舱“希望”号的发射日程,以便适应整个国际空间站建设计划的进度。国际空间站是由美国、俄罗斯、加拿大、日本和欧洲航天部门参加进行的一项永久性载人宇宙科学考察设施,具有进行实验、观测、居住、补给和电力供应等功能。各国在其中承担不同组成部分的建造和发射任务。日本承担建造的“希望”号实验舱由加压部、补给部、曝露部和室外机械手等组成。它能够利用宇宙空间的真空和无重力等特殊环境进行高精尖科学技术的实验研究活动,原定 2002年 10月开始分 3次由…  相似文献   

4.
《飞行器测控学报》2006,25(3):59-59
据NASA网站2006年6月2日报道,欧洲空间站“哥伦布”研究实验室已运抵NASA的肯尼迪航天中心。“哥伦布”研究实验室作为国际空间站的重要组件,是欧空局对空间站建设做出的主要贡献。“哥伦布”研究实验室将扩充空间站的研究设施,为研究人员提供进行生命科学、物理和材料科学的试  相似文献   

5.
经过10年的努力,俄罗斯定于1996年向在轨运行的“和平”号空间站发射最后一个对接实验舱——“自然”舱。届时,这座宏伟的空间大厦将全部建成,并至少工作到1998年底。循序渐进的发展模式自1971年以来,人类已发射了9个空间站,其中8个是前苏联发射的,并创造了多项世界之最,如:空间站的尺寸最大,运行寿命最长,人在空间站生活和工作的时间最长等等。这些使前苏联/俄罗斯在空间站领域独占鳌头,至今还保持领先地位。  相似文献   

6.
今年9月,美国NASA与欧空局(ESA)空间技术中心签订了一项合同。该合同为期2年,合同额为2750万美圆,用于保障国际空间站第2节点和第3节点舱的工程技术服务。第2节点内定为10月23日由航天飞机STS-120次任务发射,它将作为3个科学舱之间的过道;这3个科学舱分别为日本的“基勃”(Kibo)实验舱,欧洲的“哥伦布”(Columbus)实验室,以及美国的“命运”(Destiny)实验室。  相似文献   

7.
空间机械臂技术发展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国外载人航天中的航天飞机、国际空间站上的典型空间机械臂系统,概述了用于我国空间站建造和维护任务的空间站机械臂系统,详述了其中核心舱机械臂和实验舱机械臂的任务要求和基本方案,重点阐述了实验舱机械臂的关节、末端作用器、控制器以及遥操作子系统的方案、组成和主要功能,并对我国未来空间机械臂技术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8.
2008年3月13日~22日,“奋进”号航天飞机创纪录地进行了5次太空行走。7名航天飞机宇航员与3名国际空间站宇航员及地面站人员合作,安装了日本宇航探索局“希望”实验舱的第一部分和加拿大宇航局制造的双臂机器人系统Dextre。  相似文献   

9.
地球轨道载人航天器的操作器系统用于支持微重力环境舱外活动运作,对空间站的组建与维护以及空间科学实验具有重要的作用。研究分析美国航天飞机与国际空间站及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上所有的操作器系统,即美国航天飞机遥控操作器系统;国际空间站上的空间站移动服务系统、日本实验舱遥控操作器系统、欧洲自动臂、轨道更换单元搬运装置、以及改进型天箭号吊机;和平号空间站上的天箭号吊机与舱段再对接操作器系统。其中,轨道更换单元搬运装置与天箭号吊机由航天员直接手动操作,而其它操作器系统都是自动运作。每个操作器系统都有确定的应用目的,合理的设计使它们成功地执行各自所赋予的使命。  相似文献   

10.
针对中国空间站工程规划,借鉴和平号空间站的组建经验,提出了一种不同于和平号空间站翻转式转位方案的空间站建造方案,即平面式转位技术方案。首先,通过对接机构实现实验舱与核心舱的轴向对接;利用平面式转位机构将实验舱转位至侧向对接口,并支持对接机构完成侧向对接。然后,通过对转位机构进行任务及功能分析、构型分析、自由度分析,确定了平面式转位机构工作原理、具体组成及布局、系统工作过程以及工作时序。最后,将平面式转位方案与机械臂和翻转式转位方案进行对比,为空间站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用于空间站组建的翻转式转位方案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我国空间站工程规划,借鉴和平号空间站的组建经验,提出了一种适用于我国空间站建造的翻转式转位技术方案,即先通过对接机构实现实验舱与核心舱的轴向对接,然后利用翻转式转位机构将实验舱转位至侧向对接口并支持对接机构完成侧向对接。通过任务及功能分析、机构构型分析、机构自由度分析,确定了翻转式转位机构工作原理、具体组成及布局、系统工作过程以及工作时序,同时对其优点及局限性进行了分析,可为空间站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俄罗斯于今年7月12日成功发射了国际空间上占的第三个舱,即“恒星”号服务舱,该舱在7月26日又成功完成了对接。“恒星”号是一个关键舱,是宇航员居住的地方。接着,俄罗斯于8月6日成功发射了“进步”MI—3货运飞船,为国际空间站送去了2430千克货物。这两个舱的成功发射和对接表明国际空间站的建造已进入了关键阶段服务舱发射成功经过多次推迟,举世瞩目的国际空间站第3个舱,即服务舱终于在7月12日升空了。这个名为“恒星”号(又可译为“星辰”号)的能于7月兀日与1998年陆续入轨的“曙光”号功能货舱和“团结”号节点舱复合体在太空…  相似文献   

13.
佳力 《国际航空》2004,(9):57-59
30多年来日本发射了70多颗不同卫星,其数量仅次于美国和俄罗斯;日本自行研制的H系列火箭的主要性能可以同欧美国家的运载火箭媲美;日本参加了国际空间站项目,负责建立空间实验舱;日本于1998年发射了"希望"号火星探测器,虽未获得成功,但显示了深空探测技术的实力。2003年,日本多次航天发射失败,航天业受到重创,迫使日本重新审视航天开发政策,调整航天机构和启动载人航天计划  相似文献   

14.
欧洲准备从90年代中期开始部暑在轨基础设施(IOI),其主要组成是各种哥伦布极轨平台(服务于各种对地观测任务,Envisat—1和Metop—1),对接在自由号空间站上的哥伦布固连实验室,尤里卡和SPOT—4。 该IOI的一个重要部分将是数据中继系统(DRS),它将由两颗同步定点工作星(位于西经44°和东经59°上空)组成,其任务是完成低地球轨道(LEO)航天器和地面之间的通信。 本文介绍DRS通信系统的关键特性以及当前勾划的DRS卫星基本结构。  相似文献   

15.
“发现”号:2011年2月24日 “奋进”号:2011年4月 “阿特兰蒂斯”号:2011年6月28日美国航天局1月20日宣布,航天飞机在集体退役前将增加一次飞行任务,这“最后一飞”将由“阿特兰蒂斯”号于今年6月28日执行。美航天局介绍说,在这次飞行中,“阿特兰蒂斯”号将携带名为“拉斐尔”的多功能后勤舱为国际空间站运送给养和备件。此行将是美国航天飞机的第135次飞行任务。  相似文献   

16.
北京时间10月23日23时38分,美国"发现"号航天飞机搭载7名航天员,从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航天中心39A发射台上发射升空,执行STS-120任务;25日20时40分,与国际空间站顺利对接。在此次为期15天的空间飞行任务中,航天员共完成了4次出舱活动,主要任务是安装"和谐"号节点舱,同时重新安装了空间站上携带有太阳能电池板的P6桁架,完成人员轮换和物资补给。在空间站建设方面,航天员还检查了国际空间站旋转接头的故障,修复了太阳能电池板的意外受损裂缝。11月8日02时01分,"发现"号航天飞机在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航天中心安全着陆。  相似文献   

17.
美国东部时间7月17日9点14分,美国“发现”号航天飞机载着6名字航员在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航天中心成功着陆。在本次为期13天的空间飞行任务中,“发现”号试验了航天飞机的安全改进措施,为国际空间站送去了约13吨的设备和补给,以及常驻空间站的第三名字航员,并对空间站  相似文献   

18.
《载人航天》2007,(2):64-64
【本刊综合报道】美国东部时间2007年6月8日19时38分(北京时间6月9日7时38分),"亚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载着7名航天员从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升空,飞往国际空间站。这是美国航天飞机第21次飞往国际空间站,也是美国航天  相似文献   

19.
在分析载人航天空间天文领域优势和局限性的基础上,讨论并综述了礼炮号空间站、天空实验室、和平号空间站、空间实验室、国际空间站、以及阿波罗月球探测等航天工程开展的空间天文项目。介绍了我国神舟二号首次空间天文探测和天宫二号伽玛暴偏振探测仪,总结分析了载人航天空间天文在轨服务的发展趋势。研究表明,载人航天飞行器非常适合开展空间天文多波段观测,我国未来应充分利用载人空间站等平台的综合优势,开展先进的大规模空间天文前沿探测。  相似文献   

20.
34年前,"阿波罗"17号飞船最后一次在月球表面着陆.而随着"猎户座"载人探测飞船项目竞标的尘埃落定,美国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将承担起研制美国下一代载人飞船的任务,以取代航天飞机向国际空间站输送宇航员,并在2018年载人重返月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