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CurrentSratusandFutureofGlobalSpaceTech.航天技术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已取得长足的进展。一次性运载火箭达到了成熟期,正在研制可重复使用的运载器;卫星技术的发展不仅在军事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越来越为人们生活和工作不可缺少;空间站的建立将为宇航员在太空长期工作和居住提供方便,由三6个国家参与的国际空间站预计在2005年全部建成;人类对宇宙、星系、恒星和行星的探索从未停止过,并在为太空旅游进行方案研究40多年前,1957年10月4日,前苏联用“卫星”号运载火箭把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太空,开创了人类的航…  相似文献   

2.
“和平”号空间站于3月23日莫斯科时间9点0分12秒成功坠落南太平洋,终结了其15年的太空科研生涯。它是20世纪俄罗斯航天事业和整个科学成就的象征,也是冷战期间美俄太空竞争的产物。在空间站运行的15年期间,航天员进行了1.65万次科学实验,完成了23项国家科学考察计划,获得了大量数据、知识和成果,为人类进一步认识宇宙和远征火星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3.
国际空间站是一座在建的太空科学城。这个由世界多个国家建造的科学实验的圣地,将迎来经过长期精心准备的欧洲第一个实验舱——哥伦布号。经过多次发射推迟后,美国阿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计划最早在1月底把庞大昂贵的哥伦布号实验舱送到国际空间站。这将是欧洲航天局在2008年新年伊始为国际空间站献上的一份厚礼。  相似文献   

4.
规划领域建模是解决空间站短期任务规划问题的关键技术之一。通过对比分析空间站短期任务规划问题,梳理了其规划领域特点,归纳总结了领域建模需求;基于本体理论分别建立了规划领域本体模型、对象概念本体模型和方法概念本体模型,进而构建了空间站短期任务规划领域体系,规范化描述了领域内的概念及其关系。最后通过在货运补给与微重力实验两类任务建模上的成功应用验证了所建立模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国际航空》2006,(2):43
美国国会"美中工作小组"主席马克·柯克一月中旬在中国访问期间透露,美国总统布什希望今年与胡锦涛主席会晤时能将航天合作列为议题之一,并已经指派美国驻华大使雷德研究双方在航天科技领域合作的基础,特别探讨美国与中国在太空垃圾和国际空间站两个领域进行合作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6.
空间站微重力环境研究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彪  胡添元 《载人航天》2014,(2):178-183
太空中的微重力环境对基础科学研究和新技术开发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满足未来我国空间站开展微重力科学实验的需求,需要对空间站上的微重力水平进行分析和评估,指导高微重力要求实验载荷的布局和微重力实验期间的飞行任务规划。空间站上的微重力水平用加速度值度量,通常可以分为准稳态加速度、瞬态加速度和振动加速度。针对此问题调研总结了国际空间站的微重力研究情况,并以400 km轨道高度上100吨级"T"字型积木式空间站作为算例,估算其准稳态加速度大小及分布,并初步分析瞬态加速度水平的量级。结果表明,空间站准稳态加速度水平在1μgn量级,主要贡献来自重力梯度效应;瞬态加速度可达103μgn量级。文章对将来我国空间站微重力应用支持的设计工作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空间焊接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航天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探索外层空间的兴趣及能力不断增强,各种空间飞行器被发射到太空。飞行器在装配和服役期间,需要进行连接和维护,"空间焊接"的概念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8.
今年1月14日,美国总统布什在宇航局总部宣布了一项旨在探索太空和将人类足迹扩展到整个太阳系的新计划--"空间探索计划新蓝图"(以下简称新太空计划),即美国将制造新一代宇宙飞船,使美国航天员最早于2015年重返月球,建立基地,并以此为跳板,在2030年以后把人类送上火星乃至更遥远的宇宙空间  相似文献   

9.
针对空间站物资消耗多样化特点,建立了空间站离散类物资和连续类物资的消耗模型,从多个角度分析了现有预测方法在空间站物资补给预测中的适用性,并基于"离散与连续类物资相区别"的研究思路,对空间站连续类物资消耗预测方法进行理论分析和仿真验证。以航天食品为例,分析其在空间站长期运营期间的消耗特点及规律,采用时间序列、因果回归等预测算法进行仿真对照分析,提出了与在轨任务相关联的空间站连续类物资需求预测方法。研究成果可为空间站运营物资补给预测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载人航天营造天上人间NASA的载人空间探索与开发计划包括国际空间站、航天飞机和生命与微重力研究。它将以研究、商业和探险为国的,把近地空间完全纳入人类的活动范围。国际空间站是历史上最大的一个和平时期科学技术项目,将成为多个国家长期共有的太空基地。16个国家、数以万计的人员加入了该站的建设工作。到2004年建成时,这座太空城将提供相当于两架大型喷气机客舱的在轨实验室空间。宇航员可在这里利用微重力条件研究材料的基本特性,从而可能开发出独特的生产工艺和新产品;站上的研究工作将增强人类攻克癌症、糖尿病和爱滋病等疾…  相似文献   

11.
目前,国际空间站使用的救生船是俄罗斯的“联盟”号飞船,为与俄抗争,美国早已在研制太空救生船X-38。该救生船能容纳7名宇航员,现已完成300多次小型降落伞和飞行器的试飞,2003年将进行太空试飞  相似文献   

12.
9月16日,3名宇航员乘坐一艘俄罗斯"联盟TMA-21"型飞船离开国际空间站并安全返回地球。飞船按照预定计划准确降落在哈萨克斯坦境内。此次返回地球的3人包括2名俄罗斯宇航员和1名美国宇航员。另有3名宇航员留在空间站内。俄罗斯在年开启国际空间站建设计划,但是最近俄罗斯的太空项目接连遭遇事故。  相似文献   

13.
国内外空间机器人技术发展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实现在2020年前建立我国长期有人居住的空间站这一战略目标,必须加快空间机器人的研究计划.分别从空间机器人的概念、用途等方面进行了论述,详细介绍了国内外空间机器人的研究现状,对于发展具有我国空间特色的机器人技术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佳力 《国际航空》2004,(3):61-63
国际空间站是世界航天领域最大规模的载人航天工程,它由6个实验舱、1个居住舱、3个结点舱、平衡系统、供电系统、服务系统和运输系统等组成,其总重为500吨。建成后的国际空间站可容纳7-15名航天员同时在太空工作  相似文献   

15.
王皓  徐渊 《国际航空》2007,(12):36-38
四家欧美公司提出了自己的太空旅游方案,包括空间站和亚轨道飞行两种方式,这些方案将帮助更多人圆自己的飞天之梦。  相似文献   

16.
俄罗斯于今年7月12日成功发射了国际空间上占的第三个舱,即“恒星”号服务舱,该舱在7月26日又成功完成了对接。“恒星”号是一个关键舱,是宇航员居住的地方。接着,俄罗斯于8月6日成功发射了“进步”MI—3货运飞船,为国际空间站送去了2430千克货物。这两个舱的成功发射和对接表明国际空间站的建造已进入了关键阶段服务舱发射成功经过多次推迟,举世瞩目的国际空间站第3个舱,即服务舱终于在7月12日升空了。这个名为“恒星”号(又可译为“星辰”号)的能于7月兀日与1998年陆续入轨的“曙光”号功能货舱和“团结”号节点舱复合体在太空…  相似文献   

17.
刊刊互动     
《国际航空》2011,(12):61-61
《航空世界》本期封面故事《太空神曲——当今世界空间站的发展》为大家解读经过10多年的时间、世界上投入资金最大、参与国家最多、建造周期最长、技术水平最、应用范围最广的国际空间站.  相似文献   

18.
2006年,世界载人航天活动呈现持续升温趋势。美国以"空间探索新构想"为指导,公布了"重返月球计划";俄罗斯计划进行首次载人探月飞行;印度也计划将航天员送入太空;日本有意在2007年先于中国发射月球探测器;美国、俄罗斯重启国际空间站建造计划。总之,在竞争中探索新的合作方式,在调整中谋划创新能力的提升,将成为未来世界载人航天的主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国际航空》2006,(1):20
航天领域在2005年掀起了一个太空探索的新高潮,许多国家纷纷加强了太空和深空探索的活动,并提出了新的空间探测计划.美国加快了占领太空的步伐,不仅增加了NASA的研究与发展预算,还频频举行"太空战"演习,企图称霸太空.  相似文献   

20.
密闭舱室内微生物污染问题及其防控体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伊  刘红 《载人航天》2014,(6):543-549
载人空间站、星球基地、星际飞船中温湿度等环境条件适宜,如不采取有效的监控措施,可能会出现微生物大量繁殖。在空间舱室环境中很多微生物活性更高,其对材料腐蚀性更强,且由于人类在空间舱室环境下免疫力降低,因此致病危险更大。为此概述了空间站发展到现在所面临的微生物污染问题,分析了空间微生物污染的三种主要来源包括人体内和体表、航天器系统生产过程、货运飞船,指出了空间站微生物污染对人类健康和对材料腐蚀两方面的危害,介绍了国际空间站的微生物安全保障措施,其中包括空间舱室微生物污染监测体系和飞行前后密闭舱室内微生物污染防控体系。在分析美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空间站微生物污染防控体系方案设想,为解决我国密闭舱室微生物污染问题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