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4 毫秒
1.
一种翼身融合布局飞行器的偏离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研究某翼身融合布局飞行器的偏离特性,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回流式低湍流度开口风洞中进行了飞机模型的大迎角静态测力试验。通过对试验结果的充分挖掘,利用横航向静稳定性判据、侧滑偏离判据、横向控制偏离参数以及Weissman组合判据进行分析,获得了飞机的大致初始偏离迎角和偏离区域,并对飞机的尾旋敏感区进行了预测。同时,利用风洞虚拟飞行试验技术进行三自由度释放验证。结果表明:该翼身融合布局飞行器的横向静稳定性较差,在很小的迎角下就可能出现非指令滚转运动,这也是造成偏离发散的主要原因;而虚拟飞行试验对偏离现象有较好的复现,与通过稳定性判据得到的偏离特性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验证了虚拟飞行试验在偏离特性研究上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2.
简要介绍了FT300水陆两用三座轻型飞机型号设计过程中水动方面的研究与分析,重点对三座轻型飞机筒线性选择、双浮筒相对鸭式飞机安装位置的配置以及轻型水上飞机的主要水动力特性的理论分析作了研究,建立了鸭式布局飞机重心相对浮筒断阶位置的新值。  相似文献   

3.
考虑俯仰时鸭式布局飞机突风载荷系数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离散突风模型,通过解飞机运动微分方程,分析计算了飞机在考虑纵向转动时的突风过载系数,与NACAR1206的计算模型相比,本文的模型考虑了因俯仰而产生的升为增量和因俯仰使飞机迎角变化而产生的升力增量,并以AD200双座鸭式布局轻型飞机为例,分析和计算了飞机俯仰对突风过载系数的影响。尽管轻型飞机穿过一个突风的时间相对较长,但对具有静稳定性的飞机,特别是对于通常具有前翼先失速特点的鸭式布局飞机.飞机的俯仰对飞机的最大过载影响不大。AD200飞机突风过载计算结果表明:飞机的纵向转动对鸭式布局飞机的突风过载系数的影响很小,可忽略不计,即NACAR1206给出的突风载荷系数计算公式对鸭式布局轻型飞机是足够精确的。  相似文献   

4.
气压式高度表 (ANEROIDALTIMETER)是通过感受大气压力 ,指示飞机飞行高度的高度表。正确地测量和选择飞行高度 ,对充分发挥飞机性能 ,减少燃油消耗 ,节约飞行时间和保证飞行安全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代所有各型飞机上都安装有气压式高度表。但是 ,由于气压式高度表测量高度所利用的原理本身所具有的特点使得这种高度表有着一定的隐患。历史上由于错调、忘调气压式高度表发生的飞行事故相当多 ,单就 1999年上半年就发生了多起因飞错高度而导致的飞行冲突。 1月 2 1日西南航空公司B757飞机在乌鲁木齐机场进近中 ,忘调场压 …  相似文献   

5.
继研究结冰模拟对Y-7飞机纵向特性影响之后,本文又介绍了结冰模拟对Y-7飞机横向特性及舵面效率的影响。在讨论其试验条件及结果之基础上得出的结论对结冰条件下的飞行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放宽纵向静稳定性对战斗机布局升阻比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放宽纵向静稳定性技术对不同战斗机布局升阻比特性的影响进行了研究.文中选取鸭式和正常式两种典型的现代战斗机布局,基于风洞试验数据,获得了在5种典型情况下,飞机不采用和采用放宽纵向静稳定性技术时的配平升阻比特性,并且分析了两种布局配平升阻比特性不同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在典型的亚、跨和超声速马赫数下,如果不采用放宽纵向静稳定性技术,鸭式布局由于配平得到的升阻比收益一般低于常规布局的收益;鸭式布局由于采用放宽纵向静稳定性技术得到的配平升阻比收益明显高于常规布局.从配平升阻比特性的角度来看,鸭式布局比常规布局更加适于采用放宽纵向静稳定性技术.  相似文献   

7.
《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学报》2007,18(3):F0003-F0003
由美国国防尖端项目研制局(DARPA)和波音公司幽灵设计室(Phantom Works)合作研制的“蜻蜓”(Dragonfly)鸭式旋翼直翼机,代号X-50A,已经进行了试飞。该机长5.39米,高1.98米,重662公斤。机身中部有副翼展(直径)3.66米的旋/直两用翼。在垂直起降时,涡扇发动机的燃气从旋翼翼尖喷嘴喷出,使旋翼转动,产生升力。在水平飞行时,旋翼变成平直机翼,燃气从机身尾管喷出,产  相似文献   

8.
鸭式布局战斗机非常规机动的流场机理数值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先进战斗机的非常规机动为对象,发展了一种适用于大幅度运动变化的非结构嵌套网格生成方法,建立了一整套非定常流场N-S方程数值求解方法。在对三角翼动态气动特性计算验证的基础上,模拟了飞机过失速机动条件下飞行姿态和来流速度的变化特征,对鸭式布局战斗机"眼镜蛇机动"的非定常涡结构、非定常气动力效应和气动特性进行了数值研究,揭示了鸭式布局战斗机"眼镜蛇机动"的非定常流场机理。  相似文献   

9.
针对"海鸥300"飞机起落架落震试验的技术要求,研制了起落架落震试验测控系统。提出飞机起落架落震试验电液伺服系统的设计方案,采用可编程式逻辑控制器(PLC)技术实现了试验过程的自动化,解决了起落架落震试验机轮水平载荷、垂直载荷、机轮转速等测量技术难点。根据CCAR-23-R3要求,完成了"海鸥300"起落架落震试验。结果表明:试验系统工作稳定可靠,数据采集精度高,符合"海鸥300"飞机起落架试验技术要求,可作为其飞机适航取证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综合TF/TA飞行的航迹控制与仿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超低空突防过程中.有效的航迹跟踪控制算法是飞行器顺利完成综合地形跟随/地形回避(TF/TA)飞行任务的保证。在综合TF/TA飞行过程中,由于飞行器需作大机动飞行,纵、横向之间存在严重耦合,常规的航迹跟踪控制算法亦不适用。本文将六自由度飞机状态方程描述为纵、横向两个子系统所构成的关联大系统,并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下将两者之间的耦合成分分别看作纵、横的控制量的一部分,然后利用大系统变结构控制理论,对TF/TA飞行的纵、横向的轨迹控制律进行独立设计,降低了理论研究和工程实现的难度。仿真例子表明这一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
直升机涡环状态速度边界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直升机作带功率下降时,若操纵不慎,容易陷入涡环状态,如果没有足够的高度,就会造成坠地事故。目前,与涡环现象有关的飞行事故仍时有发生。因此,中国民航与南航直升机所合作开展子‘直升机如何避免涡环事故’的课题研究,模型试验研究是在南航直升机研究所自动研制的大型试验设备-旋臂机上进行的。本文介绍了继垂直升降试验之后的斜下降试验,试验结果显示出涡环状态的旋翼气动力和力矩的非定常特性以及不同下滑角的影响,尤其  相似文献   

12.
某型飞机高亚声速大迎角横向静稳定性改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斌 《实验流体力学》2005,19(1):109-112
根据某型飞机存在的高亚声速大迎角横向静不稳定性问题,分析了出现该问题的原因,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措施,最后通过风洞试验验证,以较小的代价成功地解决了飞机的高亚声速大迎角横向静不稳定性问题,保证了飞机在正常使用范围内的飞行安全。  相似文献   

13.
APREDICTIONOFTHEVORTEX-RINGSTATEBOUNDARYBASEDONMODELTESTS¥XinHong;GaoZheng(DepartmentofAircraftEngineering,NUAA29YudaoStreet,...  相似文献   

14.
A gradient descent algorithm with adjustable parameter for attitude estimation is developed,aiming at the attitude measurement for small unmanned aerial vehicle(UAV)in real-time flight conditions.The accelerometer and magnetometer are introduced to construct an error equation with the gyros,thus the drifting characteristics of gyroscope can be compensated by solving the error equation utilized by the gradient descent algorithm.Performance of the presented algorithm is evaluated using a self-proposed micro-electro-mechanical system(MEMS)based attitude heading reference system which is mounted on a tri-axis turntable.The on-ground,turntable and flight experiments indicate that the estimation attitude has a good accuracy.Also,the presented system is compared with an open-source flight control system which runs extended Kalman filter(EKF),an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ttitude control system using the gradient descent method can estimate the attitudes for UAV effectively.  相似文献   

15.
在研究了翼型叶片腹支(前、后位)/尾支对大展弦比飞机全机及部件的纵向干扰特性,尾支对全机横向干扰特性,并分析了各种支撑对飞机各部件干扰的影响之后表明:对于不同平尾位置的大飞机,前位叶片腹支是三种支撑中干扰最小的,其纵向干扰量均小于风洞试验最大误差。利用前位腹支-尾支组合进行大飞机纵、横向试验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6.
高超声速飞行试验气动热测量对快响应、小型化的热流传感器提出了需求,双结点热电偶传感器具有响应快、尺寸小、测量信息丰富等优点,是飞行试验热流测量的优质解决方案。以双结点热电偶传感器为研究对象,开展了传感器测量原理、传感器结构以及测量方法研究,并将该传感器应用于飞行试验模型壁面温度测量。试验结果表明:双结点热电偶传感器可同时测量模型表面温度和背面温度;背温测量误差相对较大,背温测量结点尺寸较大、背温测量结点与模型壁面之间的绝缘涂层是影响背温测量结点热响应的主要原因。针对双结点热电偶传感器,目前尚缺乏相应的热流辨识方法。  相似文献   

17.
The aerodynamic model of propeller,wing,fuselage and vertical tail are established for the tilt quad rotor(TQR)with partial tilt-wing,and then the flight dynamic model is established. Based on the six-degree-of-freedom equation and the small disturbance linearization assumption,the trimming and stability of the tilt quad rotor with partial tilt-wing and the tilt quad rotor without tilt-wing a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in the hovering state,due to the existence of tilt-wing,the propeller wake reduces the downwash on the wing,thereby reducing the vertical weight gain of the aircraft. It is beneficial to increase the endurance time and improve the endurance performance. The transition corridor of the TQR with tilt-wing is narrower than that of the TQR without tilt-wing,but the transition corridor of TQR with tilt-wing still has a large space for design. Furthermore,the stability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Dutch roll damping ratio is larger,and in other modes the aircraft has a certain stability. The manipulation response analysis shows that in the transition mode the lateral-directional coupling is strong.  相似文献   

18.
采用一个典型的双垂尾鸭式布局模型,利用CFD手段对垂尾导致大迎角升力减小现象的机理进行了研究.发现在低速大迎角条件下,前体脱体涡在机身后体诱导出向外的速度分量,致使垂尾处于“侧滑”气流中,增大了垂尾内侧压力,与此伴生的逆压梯度,削弱了前体涡强度和稳定性,从而使飞机升力减小.根据这一发现,设计了减小垂尾面积、垂尾前缘内偏和变化外倾角3种改善措施.通过风洞试验验证,减小垂尾面积和垂尾前缘内偏具有明显的改善大迎角升力特性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前工程飞行试验中主要采用近壁热电偶测温法来确定飞行器表面流动的边界层转捩位置,由于测点离表面较近,对温度传感器量程和结构强度有较高要求.为此,提出了基于表面热流辨识技术确定转捩位置的基本思想和处理方法,测点可以距离表面相对较远.但是,当测点越远离受热面,辨识问题的不适定性会越强,因此需要采用仿真辨识方法来对传感器安装位置进行合理选取.在给出二维传热模型表面热流辨识算法的基础上,对两个算例进行了仿真辨识分析.结果表明:基于表面热流辨识技术确定转捩位置是可行的,能给出较为准确的转捩区域判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