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从附表给出的“十一五”规划期间(2006-2010年)中国航天发射记录可见,在2006-2010年中国航天用48枚长征系列火箭发射了53个中国航天器(其中人造地球卫星50颗、卫星式载人飞船1艘、月球探测器2个)和5颗外国卫星(其中2颗为中国研制供外国使用、2颗为外国研制供中国使用)。  相似文献   

2.
《中国航天》2001,(1):17-17
本刊讯 我国航天事业进入新世纪后,将迎来更加蓬勃发展的新时期,仅“十五”期间,预计就将发射30余颗各类卫星和多艘飞船。 “十五”期间我国将要发射的30余颗卫星包括通信卫星、导航卫星、气象卫星、资源遥感卫星、空间探测卫星等15类。自1970年4月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至今,我国共发射了75颗卫星,其中,我国自行研制的卫星48颗,国外卫星27颗。而“十五”期间将发射的卫星,约占前30年发射卫星总数的一半,展示了我国航天事业蓬勃发展的光辉前景。 载人航天工程“十五”期间要实现新的突破。自1992年我国决定实施载人航天…  相似文献   

3.
今年是我国“九五”计划结束, “十五”计划启动之年。本刊记者最近采访了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有关负责人。据了解,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九五”期间我国空间技术取得了巨大成就,令世界瞩目。 “九五”期间,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完成了12颗星船的研制任务,其中东方红三号、中星22号、中国资源二号、北斗导航试验卫星、神舟号飞船等型号完成了发射任务。载人航天取得巨大进展 神舟号试验飞船飞行和返回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迈出了加入世界载人航天领域的第一步。1999年 11月 20日,我国第一艘试验飞船神舟号在酒泉卫星发…  相似文献   

4.
长久以来,社会各界一提到中国航天技术的成就,脑海中就只想到长征系列火箭和神舟系列载人飞船,殊不知我国在卫星制造技术上也有了长足的进步。2006年10月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进入太空的“鑫诺”二号卫星以及它所采用的具有革命性意义的“东方红”四号卫星平台,就是一个明显的佐证。  相似文献   

5.
中国于1970年4月发射了本国的第一颗人造卫星。截止1997年6月,中国共发射了49颗本国的卫星,成功率80%。在中国的卫星中,中国空间技术研究负责研制的有;东方红系列卫星,实践系列卫星,风云1号和风云2号气象卫星,返回式遥感系列卫星。  相似文献   

6.
小卫星将引起空间技术发展的一场革命王景泉36年前,美苏开始空间竞赛时,均从小卫星开始。1957年10月,前苏联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重83.6kg,1958年2月,美国发射的第一颗探险者-1号卫星,仅重4.8kg……经过30多年发展后,小卫星又出现高潮...  相似文献   

7.
DFH2-1固体火箭发动机是中国“东方红2号”卫星的远地点发动机,由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第四研究院于1975年开始研制,1984年正式用于“东方红2号”实验同步通信卫星的发射。文章简要介绍了该发动机的主要性能和基本结构。  相似文献   

8.
从1970年至1999年,中国已用长征系列运载火箭进行了68次航天发射,累计发射了84颗人造地球卫星(其中国产卫星52颗、国外卫星32颗)和1艘无人状态的试验飞船,发射成功率约85%,现今,中国对空间技术体系的认识已得到深化中国的航天器进行太空技术术已位居世界关列,中国的航天信息应用技术已取得显著效益。  相似文献   

9.
日本准备在7月22日首次发射其H-2A运载火箭,火箭携带的将是运载器评定有效载荷(VEP)。暂定于12月份进行的第二次发射将携带一颗任务验证卫星和另一个VEP。首次实有飞行将在明年2月份进行,有效载荷是先进地球观测卫星(ADEOS)2以及3颗搭载卫星──澳大利亚的联邦星1及两颗国产卫星微实验室星1和鲸生态观测卫星。由于技术问题,H-2A的首飞时间已推迟一年。另外,美国航空喷气发动机公司已赢得了对日本J-1A改进型火箭的第一级发动机进行设计论证的合同。该级将使用俄制NK-33液体发动机。(小)H-2…  相似文献   

10.
简讯     
清华1号将拍快照据外刊报道,英国萨里空间中心为清华大学研制的清华1号小卫星将在6月14-30日由俄宇宙号火箭在普列谢茨克发射场发射,同时升空的还有该中心的一颗纳米卫星。称为快照1号(全称为萨里纳米卫星项目1号)的这颗纳米卫星仅重6公斤,主要有效载荷是一个电视摄像系统,可用于对其它在轨卫星进行检查。它将和清华1号结伴而行。萨里空间中心在微小卫星研制方面实力不凡。(广)和平号:货进站人出舱代号进步M1-2的一艘货运飞船4月28日成功地对接到和平号空间站上,为该站送去了2吨氧、设备和其它补给以及推进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