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载人航天对骨骼肌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失重对骨骼肌的影响 失重对骨骼肌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肌肉的萎缩和肌肉功能的下降.  相似文献   

2.
航天员在太空飞行的过程中,受到各种物理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如失重、超重、振动、噪声、辐射、昼夜节律改变、狭小的生活环境、舱中的有害气体等。这些因素对人体都有不利的影响,尤其是长时间、持续的失重作用,会引起人体一系列病理一生理变化。  相似文献   

3.
失重生理学的研究与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沈羡云 《中国航天》2001,(9):30-35,40
一、失重对人体的影响及其原因   自 1961年前苏联发射第一艘载人飞船以来,至今载人航天已有 40年的历史了。 40年来,随着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和航天飞行时间的延长,越来越显示出航天医学在载人航天中的重要性。实践证明,航天医学的研究成果已成为影响长期载人航天的关键。在航天飞行过程中,航天员受到各种物理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例如失重、超重、振动、噪声、辐射、昼夜节律改变、狭小的生活环境和舱内有害气体等。这些因素对人体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可以引起人体一系列的病理-心理-生理变化。尤其是失重长时间、持续地作用于…  相似文献   

4.
航天员在飞行中受到多种物理因素的作用,从目前来看影响航天员健康的最主要因素是失重,它长时间、持续性地作用于人体,引起人体生理系统的一系列变化。本文根据美苏载人航天资料,着重介绍了失重对心血管、血液、骨骼、肌肉、前庭系统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航天员在飞行中由于长时间受失重因素的影响,其体内的生理系统会产生适应失重环境的变化,导致航天员返回后的再适应能力下降。载人航天器在返回过程中还要受到较长时间的超重作用,据计算如采用15°的再入角,升阻比为0.1时,其减速持续时间约为200s,减速峰值可达9G,应激状态时可达15~16G。处于航天器中的航天员经失重飞行后心肺调节功能已明显下降,当遇到这样长时间的高超重作用时,有可能出现危险而影响飞行任务。所以,研究失重对超重耐力的影响和提高人体超重耐力的方法和途径,对于发展航天事业和航天医学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6.
载人航天引起的骨质疏松及其防护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失重飞行引起的所有生理系统的变化中,最令人头痛的是失重引起的骨质疏松。其他生理系统的变化在航天飞行中会达到一种平衡状态,也就是说,经过一段时间的飞行,它们的改变不再继续发展,在返回到地面后,经过一段时间可以很快恢复。但是,到目前为止,航天飞行中骨钙的丢失却持续地发展着,而且返回地面后需要很长的时间恢复。今后载人航天的重点在于长期飞行,失重骨质疏松所引起的危害就更大了。因此,失重骨质丢失的研究已成为目前航天医学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7.
沈羡云  唐承革 《中国航天》2006,(9):38-39,43
人在离开地球重力环境进入太空后,身体会出现大量适应失重环境的变化。研究者们为减少航天员在太空中的生理改变,维持他们像在地球那样的健康状态而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在太空中,航天员进行自行车功量计及其他的运动对于防止失重引起的肌肉萎缩和骨质疏松等变化是有帮助的。想像  相似文献   

8.
信息通报     
在失重和模拟失重情况下人的骨机制 本文介绍了“和平”号空间站航天员和部分国际空间站航天员的显像密度测量数据的分析结果。由于力负荷的不足,包括伴随航天因素而产生的机体液体介质的再分配,导致了骨组织的变化,对这些变化的各种调节机制本文给予了评价。  相似文献   

9.
微重力状态下骨骼肌结构和功能性反应的研究开始于1960年的宇宙号生物卫星,一直延续到20世纪90年代。从宇宙号生物卫星、航天飞机和空间站中已得到关于微重力状态下骨骼肌适应性变化规律和严重性的资料。但是,在航天中进行肌肉结构、代谢和功能的全面检测是不可能的。特别是组织生理学的检测,其原因是由于测量方法是损伤性的和飞行中的影响因素很多。地面模似微重力对肌肉作用的一些实验也支持了航天数据。航天中引起肌肉  相似文献   

10.
俄罗斯科学家在太空失重条件下种植和收获小麦的试验已经获得成功。据俄罗斯医学生物学研究所的专家介绍,在太空失重条件下种植小麦的试验已有多年。开始时,播种在宇宙温室里的小麦能够发芽,但是不抽穗。后经研究查明,影响麦子生长的是有机化合物乙烯。乙烯是一种有甜...  相似文献   

11.
失重飞机训练是航天员训练中最具特色的一种。失重飞机通过抛物线飞行,可以产生连续几十秒的失重,也可以产生与月球和火星相似的重力水平。现在,美国和俄罗斯的地面太空游都开展了失重飞机体验项目,也许有一天你也能在失重飞机上体验失重的奇妙感觉。不同的人在进行失重飞机训练时,会有不同的感受。NASA的2004届航天员为我们讲述了他们在进行失重飞行训练时各自不同的训练体验——这也许对你将来体验失重飞机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2.
载人航天系统人体工程学设计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载人航天系统研制中,部分工效学技术要求难以用具体数值表示,特别是航天员的作业能力等人-机系统特性,只能定性地以“不要超负荷工作”表达。失重条件下的人-机系统特性,特别是运动特性与地面条件完全不同。因此,考虑失重影响、以定量的指标评价系统准确性的工作,对人体工作学专业人员来说,难度是很大的。本文在研究上述问题时,从以下五个方面评价载人航天系统工效学设计的准确性:(1)失重条件下航天员的作业姿势;(  相似文献   

13.
空间适应性综合症的种种表现沈羡云唐承业人类在整个进化过程中都是处于1g的环境中,体内的各个生理系统产生了适应1g环境的生理变化。航天的过程中,航天员从长期适应的重力环境突然进入到失重环境,人体内的生理系统和心理就会产生一系列适应失重环境的变化。这种适...  相似文献   

14.
在空间飞行期间,人所处的环境——座舱狭小,增加了疾病感染的机会,地面上常常发生的病症也有可能出现;同时,这个特殊环境的影响以及失重、辐射等因素还会引起人体生理功能紊乱。为了保证航天员的安全健康,使用药物是必须的,在长期飞行和未来的星际飞行计划中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5.
采用恒温失重法、试片预烘法和顶空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系统研究了三元乙丙橡胶(EPDM)绝热层原材料和过氧化二异丙苯(DCP)硫化体系可挥发逸出物的含量及种类的影响规律,并采用气体扩散理论,对逸出物逸出过程进行解释。结果表明,原材料中对可挥发逸出物影响较大的组分是DCP、硅烷偶联剂和石蜡油(LPO)。DCP硫化体系中影响较大的组分是DCP和LPO,80℃预烘50 h、160℃预烘10 h时,DCP简单体系失重率分别为2.21%、2.22%;与DCP简单体系相比,添加LPO后80℃预烘50 h失重率增加43%,160℃预烘10 h失重率增加122%;此外,DCP简单体系逸出物主要是苯丙烯、苯乙酮和2-苯基异丙醇,添加LPO有大量的直链烷烃,添加其他填料逸出物种类没有变化。同时,可挥发逸出物在分子热运动和气体浓度差共同作用下,从绝热层内部不断扩散至外界大气中。  相似文献   

16.
对前庭系统的电刺激或自然刺激引起血压和呼吸运动的变化。猫缶后翻转时的前庭刺激引起交感神经系统兴奋性升高,这种反应适于代偿诸如在垂直攀升等运动中,猫向后翻转产生的立位血压过低;同时,横切麻醉猫或清醒猫的前庭神经可损害、代偿猫向后翻转引起的血压降低的能力。另外,前庭系统还可影响呼吸肌,这一功能通用与调节呼吸肌的活动,可抵销体位变化过程中对呼吸肌的机械性抑制。这些结果表明前庭系统对植物性神经系统和呼吸系  相似文献   

17.
《航天员》2006,(5)
人类在地球以外的太空活动时,随时可能面临多种意想不到的困难和谜题,失重肌萎缩就是其中的一种,由于地球重力作用几乎完全消失,生物有机体处于一种失重状态,肌肉就会不用再发挥地球上的支撑作用,从而出现了肌肉的废用性变化——肌肉萎缩。  相似文献   

18.
因为胸膜压梯度和局部肺功能的分布是重力依赖的,预料失重期间可能发生实质性变化,虽然航天期这方面的检测很少,然而有许多失重飞机抛物线飞行的短暂的失重期间的观察证实的这些预测。一口气法N2冲洗技术测量结果表明,在1G环境中所见到的通气不均匀性有明显的减弱。在微重力期间,采且一口气气冲洗法测量的心源振荡得出了相似的结论,表明灌流很大程度上趋于均匀。用胸部放射性照相术及射活性碘标记的大聚合物更直接测量的局  相似文献   

19.
多支路并联流体回路热控技术在载人航天器上获得了广泛应用。外热流、重力场和管路阻力特性等因素会影响流阻,进而影响流量分配和散热能力,这可能会造成工质冻结并引起回路失效,威胁航天器安全,因此亟需针对影响流量分配因素开展分析。基于梦天实验舱6条并联流体回路建立简化模型,分别研究外热流、重力场和管路阻力特性对流量分配的影响,发现辐射散热带来的工质物性变化会导致各支路流量分配不均,外热流变化带来的回路散热量增加,以及重力场存在会加剧流量分配不均匀性。另外,回路在设计和运行时都要避免工质温度进入黏度剧烈变化区域,否则各支路流量容易受外部环境变化影响而发生较大波动。  相似文献   

20.
沈羡云 《中国航天》1992,(5):41-42,45
30年来的载人飞行实践表明失重对人体各生理系统是有很大影响的,但是通过采用各种防护措施,人还是可以适应至少一年的失重飞行。本文主要介绍了人进入失重后的三个适应期(初期反应期、适应形成期、适应巩固期)及返回地球后的三个再适应期(初期反应期、基本适应期、再适应完成期)中的生理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