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介绍了在国际空间站上所能进行的生命科学、生物、航天医学、材料科学、流体物理、燃烧科学和对地观测、天文观测等微重力科学和空间观测科学的8个方面的应用,并展望了国际空间站应用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2.
《航天器环境工程》2012,(3):354-354
[据美国《大众科学》网站报道]国际空间站"身价"不菲,很多在国际空间站上进行的科学实验似乎都与地球生活有关。而且,很多科学实验只能在此进行。国际空间站的主要任务是进行微重力研究,  相似文献   

3.
航天员在长期飞行中,由于失重等因素的影响使航天员的工作能力下降,为保障航天员的身体健康并提高工作能力,美俄在国际空间站上均采取了一系列防护措施。本文主要介绍了国际空间站俄罗斯服务舱内的微重力对抗措施装置及部分训练程序。  相似文献   

4.
钱航 《航天员》2012,(3):38-39
我们都知道,空间站上的水资源十分有限而宝贵,而且在微重力环境中洗衣机无法正常工作。那么,在空间站日夜忙碌的航天员衣服脏了怎么处理呢?将来会不会有专门的太空洗衣机来为他们效劳呢?  相似文献   

5.
文章介绍了曾经由航天飞机STS-64飞行任务搭载的编号为G417载荷的研制经验以及利用该载荷在航天飞机上开展的油滴与水滴接触微重力实验。北京卫星环境工程研究所承担了该载荷全部研制任务,其研制经验和飞行实验可为我国将来空间站开展微重力实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令飞 《航天员》2012,(2):25-27
去年,国际空间站参与国决定将其运行寿命由2015年延长到2020年。投入近千亿资金之后,美、俄、欧、加拿大、日本等成员国(组织)都在努力拓展其应用,让国际空间站能“物有所值”,其中一个重要的领域就是国际空间站作为教育平台的开发。其实,早在国际空间站建造初期,驻守其间的航天员就意识到了太空生活、微重力环境下的种种奇妙现象对于学生的巨大吸引力。在繁忙的工作之余。  相似文献   

7.
返回式卫星是在50年代末为军事照相侦察卫星而发展起来的。自70年代后期,返回式卫星在空间微重力以及为将业空间站的货物运输方面在着新的广泛的用途。西欧和日本自80年代后半期开始开展返回式卫星的研制,近些年来,获得了一些进展。本文介绍了近十年业,世界各国在研制返回式卫星方面取得的进展。  相似文献   

8.
在未来的几十年里,人类将很有可能在轨道飞行和星际飞行过程中长时间暴露于微重力环境下,但人以同重力作用的耐力却是一个重要的限制因素。自动力人体离心机,或者主空自行车,是一个被建议用来对付长时间微重力对人体不利影响的措施,国际空间站项目给了我们一个初次从角度考虑在太空飞行中使用人体离心机的机会,本文章将提出这种装置的设计及其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一、前言 微重力火箭是近20年来从探空火箭系列中发展出来的一种用于微重力科学研究的技术实验火箭。微重力科学的研究范围包括微重力材料科学和微重力流体科学,并涉及到空间生命科学。1971年10月美国航宇局发射了空蜂170A,首次利用探空火箭进行空间材料加工实验尝试,1972年1月在发射黑雁5C火箭时,再次进行了金属熔炼实验。这两枚火箭的发射,证实了用探空火箭进行微重力科学实验是一条可行的技术途径,从而揭开了微重力火箭研制和应用的序幕。  相似文献   

10.
《航天》2012,(5):10-10
近日,美航宇局空间站计划经理萨弗雷蒂尼表示,航宇局正考虑利用国际空间站来演练载人飞往火星。空间站可作为研究人体对长期微重力反应的试验场,而这将是需耗时数月的载人火星飞行的特征之一。他说,该局正在探讨在国际空间站上模拟飞往火星的可能性,为此航天员们在站上停留的时间将超过通常的6个月,并将经受飞往火星时将遇到的其它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