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9 毫秒
1.
正7月3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宣布: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高大上"的北斗导航,已经不知不觉"飞入寻常百姓家"。据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总设计师杨长风透露:"在中国,入网的智能手机里已经有70%以上提供北斗服务。""天上好用,地上用好",这是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首任总设计师、航天科技集团高级技术顾问孙家栋院士对北斗系统的寄语。  相似文献   

2.
<正>孙家栋,1929年4月生于辽宁瓦房店市,中科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担任我国第一代多个首发卫星的技术负责人、总设计师,担任探月工程等多项重大航天工程大系统总设计师,领导研制了20多颗卫星。一顿红烧肉的机遇古往今来,人们总说机遇只留给有准备的人;总说愚者错失机遇,智者善抓机遇,成功者创造机遇。然而,能否抓住机遇、利用机遇,关键在于个人的努力勤奋和准备程度。孙家栋说过:"我这辈子还真是喜欢吃红烧肉,  相似文献   

3.
中国航天     
《太空探索》2011,(3):4-5
孙家栋获中国经济年度人物终身成就奖1月18日,2010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颁奖典礼在北京举行。中国探月工程原总设计师、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高级技术顾问孙家栋院士  相似文献   

4.
9月19日凌晨,我国第14、15颗北斗导航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乙改1型运载火箭以"一箭双星"方式成功发射升空,并被准确送入近地点200千米、远地点2万多千米的中圆转移轨道。这是我国第2次采用"一箭双星"方式发射两颗地球中高轨道卫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总设计师孙家栋表示,"一箭双星"对于加快北斗导航卫星组网进程、完成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建设意义重大。此次发射任务的圆满成功,也标志着北斗区域卫星导航系统组网建设顺利进入收官阶段。2007年4月14日第一颗北斗导航试验卫星由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发射,此后,长征三号甲系列运载火箭成功完成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组网阶段的5颗地球同步静止轨道(GEO)卫星、5颗倾斜地球同步轨道(IGSO)卫星和2颗中圆轨道(MEO)卫星的发射。  相似文献   

5.
<正>"我国北斗三号全球定位系统正式启动建设,计划今年底将发射四颗全球组网卫星。"这是9月16日在深圳举办的第六届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年会暨首届卫星应用国际博览会上传出的信息。航天科技集团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总设计师孙家栋一再强调"北斗系统的重中之重在于应用",他指出,北斗所提供的服务正进入普通百姓的生活,北斗技术早已跳脱出单一  相似文献   

6.
<正>孙家栋,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东方红-1卫星技术总负责人,被业界公认为中国的"卫星之父"。1999年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200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在纪念东方红-1卫星成功发射45周年之际,本刊特约记者专访了孙家栋院士,让我们跟随他的讲述,一起分享那些鲜为人知的建造"东方红"的日子。  相似文献   

7.
<正>2015年11月12日-14日,中国国际卫星应用展览会暨第十一届卫星应用产业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展览馆成功举办。大会由中国卫星应用产业协会和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电子信息行业分会主办。多家卫星应用相关企业携带最新的技术装备和成果精彩亮相,与观众"零距离"接触,共同致力于让卫星应用成果更多走入寻常百姓家。"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孙家栋院士、沈荣骏院士和尹浩院士为大会主席,中国预警机事业开拓者和奠  相似文献   

8.
<正>7月12日,"2014中国科协夏季科学展"在北京拉开序幕。神舟飞船首任总设计师戚发韧院士作了题为《航天技术和中国航天》的科普报告。中国宇航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杨俊华主持了报告会。戚发轫院士介绍了航天技术的一些基本概念,回顾了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历程,从进入太空的能力、利用太空的能力等方面分析了中国航天的现状及未  相似文献   

9.
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开创了中国航天事业的新纪元,使中国成为继苏、美、法、日之后世界上第五个独立研制并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相似文献   

10.
天上原有北斗七星,它们是天赐的;而北斗导航系统第七颗卫星的成功发射,又在浩瀚太空镶嵌上新的北斗七星,当然,她们是人造的。群星璀璨,不仅在天上,更在人间。当"探月工程嫦娥二号任务突出贡献者",从党和国家领导人手中接过属于中国航天人的至高无上的荣誉的时候;当北斗导航系统工程总设计师孙家栋院士的事迹,在神州大地迅速传播开去的时候,航天人研制的群星在  相似文献   

11.
<正>戚发轫,中国工程院院士,曾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他不仅是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卫星的主要技术负责人之一,而且还担任过东方红-2、2A、3卫星的总设计师。为此,在东方红-1卫星成功发射45周年之际,本刊特约记者对他进行了专访。记者:我看了东方红-1卫星的资料,第一个感觉是新中国在当时那个时期建造卫星,这个想法超越了那个时代的技术能力。因为那个时候中国连飞机和大炮都搞不了,怎么突然之间要搞卫星了?这个想法好像很跳跃,您有这个感觉吗?  相似文献   

12.
长征-2E运载火箭携带澳大利亚卫星升空  发射返回式卫星和瑞典卫星的长征-2C运载火箭  装载东方红-3通信卫星的长征-3A运载火箭整装待发中国第一星——东方红-1卫星于1970年4月24日升空  中国返回式卫星荣归故里  中国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遨游太空  中国第一颗静止轨道气象卫星风云-2于1997年6月10日发射成功中国航天铸辉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  相似文献   

13.
正唐伯昶的人生与中国返回式卫星的发展紧密相连。从1975年中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成功返回,到2016年实践十号返回成功,他参与了25颗返回式卫星研制,执行了无数次卫星发射和回收任务。作为新型返回式卫星总指挥、总设计师,唐伯昶认为实践十号是中国首颗微重力科学实验卫星,是技术与科学的完美融合。设计:协调一致确保实验顺利完成唐伯昶认为卫星工程是个大系统,工程总设计  相似文献   

14.
正2018年10月29日08:43,首颗"中法海洋卫星"(CFOSAT-1)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2C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同法国总统马克龙互致贺电,祝贺首颗"中法海洋卫星"发射成功。"中法海洋卫星"是由中国和法国联合研制的首颗用于海洋动力环境监测的卫星,是中国航天史上第一次同先进宇航国家开展的系统层面、全流程的合作。  相似文献   

15.
正东方红一号卫星是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于1958年提出研制构想,1970年成功发射。它的成功研制和发射,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开创性贡献,奠定了中国航天事业前进发展的重要基础,开创了中国航天事业的新纪元。东方红一号卫星方案制定过程曾因政治、经济等原因相继经历了准备、论证、调整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16.
正2月2日,中国第一颗电磁监测试验卫星"张衡一号"在长二丁火箭的托举下,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入轨。作为我国第一颗观测与地震活动相关电磁信息的卫星,"张衡一号"格外受人关注。它能不能预测地震?在世界上处于什么地位?有哪些技术上的创新突破?未来还会有更多电磁监测试验卫星吗?……发射前夕,"张衡一号"总指挥、总设计师袁仕耿对这颗卫星的功能作了最为凝练的总结:张衡一号卫星的任务是要做  相似文献   

17.
王希季,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早期从事火箭及航天器的研制者和组织者之一。中国第一枚液体燃料探空火箭、气象火箭、生物火箭和高空试验火箭的技术负责人;提出发射中国第一颗卫星的运载火箭—长征-1的技术方案,并主持该型运载火箭初样阶段的研制;曾任返回式卫星的总设计师,负责制定研制方案,采用先进技术,研究卫星返回的关键技术;曾任小卫星首席专家,双星计划工程总设计师等职。1985年、1992年各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1项,1999年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今年是中国发射首颗卫星45周年,为此,本刊记者专访了王老,请他讲述了当年的一些难忘经历,以此激励后人。  相似文献   

18.
中国探月二期工程立项后,国防科工局牵头,成立了由国家有关部门和有关企事业单位组成的探月工程重大专项领导小组,领导探月工程的实施工作. 领导小组任命国防科工局局长陈求发担任工程总指挥,吴伟仁同志担任工程总设计师,聘任严峻同志为应用科学首席科学家,聘请栾恩杰院士、孙家栋院士、欧阳自远院士为领导小组高级顾问.  相似文献   

19.
正我今年87岁。从一个不懂航天、不懂气动的门外汉成长为一名气动力学者,我参与见证了中国航天创造的一个又一个"第一"。"东方红一号"是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这颗星当时是很先进的,比苏、美、法、日发射的卫星重量都大。它的发射震惊了全世界。那么,当年我们是如何把这颗重达173公斤的卫星送入轨道的呢?  相似文献   

20.
正今年4月24日,是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发射50周年纪念日,也是第五个"中国航天日"。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由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发射升空,中国航天事业由此掀开崭新一页。中国航天事业创建于1956年10月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之时。其后的十多年间,中国航天事业基本上处于打基础阶段,一方面引进和培养各方面人才,着手建立航天科技工业体系;另一方面,着眼于国防建设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