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痛感     
Year 《航空港》2012,(11):123
当代作家,我喜欢路遥、贾平凹等陕西巨匠,对山东高密县的这位莫言,最开始耳闻,是听大学同宿舍的牛牛同学,山东高密人,说起过。那时候莫言的《红高梁》红遍中国,牛牛是不是和他还沾亲带故的,已经淡忘了。有的人文字,温婉如玉,如贾平凹的早期风格,而贾平凹的文字后来变得苍茫而来混沌而去,阅读完后,给人整体的厚重感,如《秦腔》。有的人大笔如椽,通过所截取画面的描写,道尽人生百态与世事苍凉,如陈忠实的《白鹿原》。莫言的文字,却是如此的尖锐,尖锐得刺痛读者的眼睛。看《檀香刑》,可能要做好受刑的准备,因为满纸都是既魔幻又写实的粗野文字,看过就如让人让人被粗砂纸打过一遍。这种类似马尔克斯  相似文献   

2.
一清 《航空港》2013,(4):94
<正>如果不是诺贝尔文学奖,我可能还不知道莫言,也不会知道他的高密东北乡这样一个文学王国的存在。莫言的获奖,使我像一个饥饿的孩子,突然找到了一把打开文学王国的钥匙,我的面前是文字的盛宴,从《红高粱高族》、《透明的红萝卜》、《白狗秋干架》到《檀香刑》、《生死疲劳》、《丰乳肥臀》再到《蛙》。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看莫言:朋友、专家、同行眼中的诺奖得主》一书的及时面市,让我欣喜若狂。"张艺谋、大江健三郎、余华等齐聚发声,千言万语,何若莫言",  相似文献   

3.
一清 《航空港》2012,(11):122
挪威作家乔斯坦在他的那本著名的《苏菲的世界》里的第一句这么写道:"苏菲放学回家了。有一段路她和乔安同行。"你是准?我们从哪里来?在这是《苏菲的世界》里的哲学家最开始提出的两个问题。在很多人眼里,《苏菲的世》恐怕是一部很具有魔幻色彩的小说——不过千万不要以为我说的魔幻指的是托尔金魔戒上铭刻的咒语或者某个男孩头上的闪电疤痕,那也不是伊斯兰世界中神秘的苏菲主  相似文献   

4.
英国著名作家托马斯·哈代的悲剧小说与古希腊悲剧有着较深的渊源,其作品中总能在许多方面体现其影响。《德伯家的苔丝》即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本文试图从悲剧角色及悲剧冲突这两个方面着重进行分析,从而探讨哈代的悲剧小说对古希腊悲剧意识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5.
金宇澄的《繁花》是一部书写上海市民生活的小说,它以承载着上海历史与记忆的器物,描绘出被上海繁华掩盖之下的市井气息,挖掘出隐藏在器物背后的上海文化。《繁花》中的器物书写与金宇澄对上海的文化态度息息相关。首先,众多的器物是作家文化怀旧的载体,作家名物、陈物背后所表达的是作家对上海文化的怀念与认同。其次,作家通过书写器物的消失和更新,表达了他由器物的变化所引发的对文化变迁的焦虑。最后,面临文化危机,作家试图利用上海方言言说器物、为器物建立图像坐标等形式重构上海文化。  相似文献   

6.
《航空港》2017,(2)
<正>最近看完的《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让我印象颇深,比起曾经看过的很多有关他的传记,这本书算是另辟蹊径,书中的曾国藩,很讨人喜欢,笨拙而勤奋,耿直而圆滑,清廉而又不失人情,是一个励志成为圣贤也一直以圣贤的要求管理自己的孤独寂寞冷的老头。看完整本书我对曾国藩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情不自禁的为他贴上了几个标签。他的勤与恒。他说天下事,无论什么,要做成样子,必须有两样,规模和精熟,两样都是从勤与恒中来的。  相似文献   

7.
李渔在《闲情偶寄》中对作品提出了"脱窠臼"的要求。他的小说创作确实遵照这一原则进行,但是他的传奇创作却不断出现直接借用自己已经出版的小说故事的情况。探究这种看似矛盾的行为,除了可以借体裁的转变谋取更大的经济利益之外,这种题材的借用也是明清传奇作者的共同习惯。而恰是从李渔对这种习惯的遵从中,我们更可以发现古代作者们对于小说与传奇两种不同体裁的文体认识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航空港》2018,(5)
日前,有朋友微信上发来300多幅陈逸飞先生的作品专辑,其中有《家乡的回忆——双桥》《黄河颂》《山地风》《开路者》,还有他与魏景山先生合作的《占领总统府》等名作。为更好地欣赏这些作品,我将书房灯光调整在视阈最合理的区间,期间不停地摆弄掌上机子,力求捕捉最佳视角。待到欣赏完所有作品,我眼前恍恍惚惚中,再现了与陈逸飞先生生前多次碰面聊天的情景。  相似文献   

9.
毕飞宇是当下把文学眼光放在社会底层,放在女性身上的重要作家之一。他笔下的女性大多命运曲折,生命的疼痛在其对生的渴望,对尊严的期盼中渗透。在《玉米》中,权力和由权力衍生的欲望对于女性的生存有着深刻的影响,是小说中大多数女性悲剧命运的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10.
在战争中个人要承受生命中怎样无法言说的沉重,作家邓一光通过他的中篇小说《远离稼穑》进行有益的探索,刻画"我的四爷"这样一个有过三次特殊被俘经历的人物形象,表现作家以勇气和胆识对战争文学题材的开掘与对角度的拓展所做出的努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