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闻新  金泽茜 《航天》2012,(7):60-61
“旅行者”2号是美国航宇局于1977年8月20日发射的无人星际探测器。它依次拜访了木星、土星和天王星,1989年8月25日到达海王星附近,对被4850千米厚的云层覆盖的海王星进行了考察。  相似文献   

2.
司马杭仁 《航天》2010,(2):53-55
1989年8月25日,旅行者-2探测器到达距海王星最近的地点,它在距海王星4827千米的最近点与海王星相会,从而使人类第一次看清了远在距离地球45亿千米之外的海王星面貌。这是人类首次用空间探测器探测海王星,因为这是旅行者-2所要飞近的最后一个主要行星,也就没有后续轨道限制了。它的轨道非常接近海卫一(它是太阳系质量最大的卫星),  相似文献   

3.
太阳系行星及行星际大气环境特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达道安  杨亚天  涂建辉 《宇航学报》2006,27(6):1306-1313
研究了行星及行星际大气环境特性。为了克服用玻耳兹曼公式(BF)计算行星大气总分子数时出现的发散困难,在玻耳兹曼公式中引入新的归一化函数g(r),得到了新的行星大气分布律公式(RBF),探讨了归一化函数的物理意义。和Jeans的理论进行了比较。用RBF计算了太阳系中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和土卫六的大气密度随高度的分布。这些结果对于开展行星探测工作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为确保空间飞行器在轨安全,有必要搭载探测器对轨道空间环境进行实时监测,获取表面充电效应数据。在对轨道空间充电环境分析的基础上,确定探测器的任务目标并完成基于电位探头和电流探头的探测器方案设计,包括探头设计和电路设计。探测器设计方案在空间环境特殊效应测量领域迈出的关键一步,为更多空间效应参数的测量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5.
由洛克希德电子公司建造的一具太空船纪录仪,录下了航行者二号于八日二十五日在海王星云顶上空三千里掠过的情形。这是一次人类太空船造访海王星的创举。 航行者二号自一九七七年八日起开始工作以来,先后飞越木星、土星及天王星。在这段期间,太空纪录仪已收集及传回超过九百亿位元的资料,为数足以编成一百册大英百科全  相似文献   

6.
司马光 《航天》2010,(8):26-29
近年来,日本在空间探测方面一扫希望号火星探测器失踪的阴霾,连续成功发射了5个别具一格的空间探测器。其中月亮女神月球探测器和隼鸟号小行星探测器已出色完成了任务,在全球引起了较大的反响.  相似文献   

7.
空间粉尘探测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在系统地总结空间粉尘(微小空间碎片和微流星体)探测技术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压电型探测器、半导体型探测器、电离型探测器、组合式探测器等的工作原理、技术特点及其应用,同时简要评述了空间粉尘探测技术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火星探测器全任务期空间环境特征与防护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火星探测器任务期间依次经历近地环境、行星际环境和火星环境。文章分析了火星探测器从地球发射、地-火转移、火星环绕、直至着陆火星表面并进行巡视探测的任务全过程中的空间环境特征,并对比了火星探测器与地球卫星等面临的空间环境差异;结合火星探测器的任务特点,分析了探测器在不同任务阶段经历的电离总剂量、单粒子、内带电、太阳辐射、真空、火星大气与火星尘等空间环境剖面,提出了火星探测器的空间环境防护设计要点。  相似文献   

9.
江山 《航天》2013,(11):32-32
9月20日,美航宇局宣布,在同地面失去联络6周后,成果丰富的“深度撞击”彗星探测器报废。美最后一次收到该探测器的信号是在8月8日,随后恢复联络的努力一直没有奏效。问题的具体原因仍不得而知,但操作人员怀疑是计算机时滞问题,导致探测器失去了空间定向能力,从而使通信和发电难以进行。没有了足够的电力,探测器的蓄电池和推进系统可能已在恶劣的深空环境下冻结。该探测器发射于2005年1月,不到6个月后飞抵坦佩尔1彗星,用一个铜制撞击器对彗核进行了撞击,以通过对溅起物质进行观测研究来掌握其成分。主任务结束后,探测器几次改变飞行路线,启动了称为“系外行星观测与大冲撞延长研究”(EPOXl)的一项延长期任务,于2010年11月对哈特利2彗星进行了飞越探测。此后,探测器又利用其高分辨率望远镜对杰拉德和ISON彗星进行了远距离观测。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用航天器进行空间探测取得了惊人的成果。例如,欧空局1998年4月28日宣布,太阳与日光层观测卫星(SOHO)发现,在太阳上存在巨大的太阳旋风,宽度大致相当于地球直径,时速高达50万公里;美国也于同月中旬透露,伽利略探测器发现木卫二上存在有机物...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对空间遥感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进行论述了基础上,根据空间遥感应用的需要,对于遥感卫星及星载遥感探测器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并对卫星遥感应用领域中技术发展的共性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从1959年首次进行探月(前苏联的月球1号)以来,人类已对月球进行了近90次探测;赴火星的探测器也发射了30多个。到目前为止,除冥王星外,人类对太阳系的八大行星都进行了初步探测。1998年以前,这些空间探测器的推进系统都是采用化学火箭发动机。1998年之后,陆续出现了用电火箭推进的空间探测器,如美国的深空1号、日本的缪斯C(又称隼鸟号)和欧空局的斯玛特1。为什么要用电火箭推进?它有什么特点?探测器飞行结果如何?本文对此作简要的介绍,以求引起人们的了解和关注。  相似文献   

13.
靳力 《航天器工程》2007,16(4):82-82
2007年5月16日,由中、美、日三国宇航团体共同发起的第11届环太平洋地区国际空间会议在北京召开。 中国探月首席科学家、中科院院士欧阳自远称,我国探月二期工程将发射软着陆器和月面巡视探测器。软着陆器在着陆区进行就位探测,月面巡视探测器进行巡视探测。  相似文献   

14.
靳力 《航天器工程》2007,16(6):81-81
2007年9月24日,印度空间研究组织主席奈尔在第58届国际宇航联合会大会上称,随着印度太空技术的不断发展,印度空间研究组织的太空探索使命已进入第二阶段,未来数十年印度将开展载人航天计划。奈尔说,印度已经制订了独立、完整的太空探索计划,重要着眼点是社会应用。印度科技部称,计划于2008年4月发射印度第一个小型无人绕月探测器月球初航-1,目前正进行最后阶段的测试。印度空间研究组织称,月球初航-1将携带NASA的两个科学装置和欧洲的3台科学仪器。除此之外,探测器还将携带大量印度本国的科学仪器,载重量达560kg。  相似文献   

15.
空间目标可见光相机探测能力理论计算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空间目标可见光相机的探测能力主要与相机自身收集目标信号的能力、相机本身的背景噪声以及探测器组件的噪声水平有关。衡量空间目标可见光相机探测能力的主要技术指标是信噪比。在国内外相关资料比较缺乏的情况下,文章通过原理研究和理论推导,得到了空间目标可见光相机探测能力理论计算公式,并用实例进行了例证,表明该方法正确可取,为空间目标可见光相机设计时对探测能力的分析和预估提供了理论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6.
InGaAs探测器热电制冷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InGaAs探测器在短波红外领域具有良好的探测率,对空间遥感和探测有重要的价值。为了实现空间红外仪器的高灵敏度要求,使用热电制冷技术设计了探测器制冷系统,使探测器稳定地工作在合适的温度,以相对较小的体积和功耗代价显著地提高红外仪器的探测灵敏度。  相似文献   

17.
李鉴 《航天》2012,(2):38-41
2011年将近尾声的时候,迄今为止人类飞得最远的空间探测器——美国航宇局的“旅行者”1号探测器再次带来有关太阳系边疆的最新消息。传回的信号表明,它已经进入了太阳系和星际空间的交会区——太阳风层顶(heliopause),在那里,从太阳向外流动的带电粒子风变得平静,太阳系的磁场发生堆积,来自太阳系内的高能粒子流开始向星际空间逃逸。科学家预计它将在几个月到几年之内穿过太阳系的边界。  相似文献   

18.
知识资料窗     
空间探测器空间探测器就是对月球和月球以远的天体和空间进行探测的无人航天器,又称深空探测器。空间探测器包括月球探测器、行星和行星际探测器。空间探测器是深空探测的主要工具。深空探测主要包括月球探测、行星探测和行星际探测。探测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太阳系的起源...  相似文献   

19.
空间辐射对飞行器可造成辐射损伤甚至失效,对航天员的生命健康安全存在着威胁。随着航天活动的深入,对空间辐射探测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辐射敏感场效应晶体管(RADFET)探测技术设计研制了总剂量探测器,介绍了探测器的设计原理和测试数据分析,以及研究发展方向和空间应用展望。  相似文献   

20.
《航天器工程》2009,(5):19-19
据新华网记者2009年8月30日孟买电,印度空间研究组织称,印度去年发射升空的首个月球探测器月船-1于29日凌晨与地面站突然失去联系后,迄今仍未联系成功,印度空间研究组织不得不终止该探测器的任务。印度空间研究组织负责人奈尔说,印度空间研究组织曾多次发送指令,试图恢复无线电联系,然而,月船-1一直没有做出回应。印度将组成一个高级委员会,对月球探测器突然中断联系进行调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