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98 毫秒
1.
发射消息     
《中国航天》2007,(9):46-46
俄罗斯宇宙3M火箭7月2日在普列谢茨克发射场发射了德国“合成孔径雷达(SAR)-放大镜”2军事侦察卫星。卫星由OHB系统公司建造,重770公斤,寿命10年,载有合成孔径雷达、星间S波段发射机和X波段发射机等设备,采用550公里极轨道,空间分辨率优于1米。“SAR-放大镜”是德首个卫星侦察系统,由5颗相同的小卫星和地面段组成。5颗卫星处在3个轨道面上。项目耗资2.5亿欧元以上。  相似文献   

2.
空天瞭望     
《中国航天》2007,(3):44-46
德首颗侦察卫星在俄发射俄罗斯宇宙3M火箭2006年12月19日在普列谢茨克发射场发射了德国的“合成孔径雷达(SAR)-放大镜”1军事侦察卫星。这是俄首次发射德国军事卫星。  相似文献   

3.
阳光 《中国航天》2010,(4):18-22
<正>五、印度印度2009年进行了2次航天发射,均采用"极轨卫星运载器"(PSLV)。该火箭4月份发射了"雷达成像卫星"2侦察卫星及一颗小卫星。"雷达成像卫星"2配备X波段合成孔径雷达,能透过黑夜、云层和伪装进行侦察。据报道,卫星研制得到  相似文献   

4.
欧洲首颗雷达成像侦察卫星入轨服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兵 《中国航天》2007,(3):31-34
欧洲现正在努力建立和发展自己独立的军用卫星系统,特别是侦察卫星。在发展了两代光学成像侦察卫星之后,欧洲于去年12月19日用俄罗斯宇宙3M火箭发射了首颗雷达成像侦察卫星——“合成孔径雷达(SAR)-放大镜”1。  相似文献   

5.
太空新航线     
《航天》2014,(11):10-13
“阿里安”5发射两颗通信卫星 9月11日,“60-7里安”5ECA型运载火箭在法属圭亚那库鲁发射了马来西亚东亚卫星公司的MEASAT·3b和澳大利亚新电澳普图斯公司的“澳普图斯”10通信卫星。MEASAT-3b由空客防务与航天公司采用“欧星”3000L平台建造,发射质量5897千克,配备48路大功率Ku波段转发器和一个实验性S波段有效载荷,将定点在东经91.5度轨位,  相似文献   

6.
伊朗即将与法国阿尔卡特航天公司签订一项价值3.5亿美元的合同,以制造并在1995/1996年发射两颗Zohrech通信卫星。 签订这项合同的条件是伊朗得到保证:其卫星不因未来任何冲突而遭禁运。 这笔交易包括用阿里安火箭发射这两卫星,每颗发射价格为0.655亿美元。这种重达1.86吨的Zohrech卫星将带有14个Ku波段和1个L波段转发器。  相似文献   

7.
五月初按预定计划将由“阿里安”火箭发射的法国第二颗国内通信卫星“电信卫星”1B,它将会同第一颗国内通信卫星“电信卫星”1一起,在同步轨道运行.这两颗双重任务的卫星,既为民用用户服务,又为军方服务,从而其费用可由政府部门和军方共同分担.  相似文献   

8.
石英 《中国航天》1996,(3):20-23
加拿大的雷达卫星加拿大的雷达卫星已于1995年11月4日由一枚德尔它2火箭发射到了792公里高的圆形极轨道。虽不是第一颗使用合成孔径雷达的卫星,但雷达卫星却是世界上第一颗商用的这种卫星。它与其它合成孔径雷达卫星(包括美国1978年发射的海洋卫星、前苏...  相似文献   

9.
秘鲁和巴拉圭出于各自的国内通信的需求,已经表示对租用“巴西-1”(Bra-silsat 1)通信卫星的转发器有兴趣。“巴西-1”卫星于1985年2月8日用阿里安-3运载火箭发射入轨。这颗卫星是由巴西邮电部管理的两颗国内通信卫星中的第一颗,它使巴西成为拉丁美洲第一个拥有自己的国内通信卫星的国家。原计划于1985年下半年发射的第二颗“巴西-2”卫星将延迟到1986年上半年发射。整个巴西卫星工程耗资2.1亿美元。拉丁美洲的第二颗国内通信卫星是墨西哥的 Morelos 卫星,原计划在去年5月由  相似文献   

10.
迄今为止 ,美国、苏联 /俄罗斯、日本、欧空局、中国、印度等国家和组织共发射了 1 0 0多颗气象卫星。世界上第一颗气象卫星是美国的“泰罗斯”号。 1 960~ 1 965年间共发射了 1 0颗。该卫星系列云图分辨率不高 ,属试验型卫星。美国研制的第一代业务应用极轨气象卫星“艾萨号” ,于 1 966~ 1 969年共发射了 9颗。 1 980年起开始研制和发射第二代“诺阿”(NOAA)极轨气象卫星 ,至今已发展到第三代“泰罗斯N 诺阿”系列卫星。美国极轨气象卫星“诺阿”用两颗卫星组网 ,其中一颗上午发射 ,另一颗下午发射 ,这两颗卫星组网可以实现每 6小…  相似文献   

11.
《中国航天》2001,(1):17-17
本刊讯 我国航天事业进入新世纪后,将迎来更加蓬勃发展的新时期,仅“十五”期间,预计就将发射30余颗各类卫星和多艘飞船。 “十五”期间我国将要发射的30余颗卫星包括通信卫星、导航卫星、气象卫星、资源遥感卫星、空间探测卫星等15类。自1970年4月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至今,我国共发射了75颗卫星,其中,我国自行研制的卫星48颗,国外卫星27颗。而“十五”期间将发射的卫星,约占前30年发射卫星总数的一半,展示了我国航天事业蓬勃发展的光辉前景。 载人航天工程“十五”期间要实现新的突破。自1992年我国决定实施载人航天…  相似文献   

12.
1995年4月20日欧空局第二颗遥感卫星,ERS-2,发射升空,进入780km高的极轨道。ERS-2将同以前发射的ERS-1协同工作。ERS-1是1991年7月16日发射入轨的。两颗星协同工作,将使得该卫星的雷达高度计的测量点的数量增加一倍,从而使科学家能以极高的精度绘制地图。 协同工作还可以发挥合成孔径雷达(SAR)干涉测量的潜力。当连续通过同一轨道时可获得两个或更多个SAR图像。根据这些图像提供的相位差,可以得到地球表面地形的精确信息。  相似文献   

13.
发射消息     
《中国航天》2006,(6):46-46
海射公司天顶3SL火箭4月12日在太平洋赤道海域的海射平台上发射了日本卫星公司的“日本通信卫星”(JCSAT)9。卫星由洛马制造,采用A2100AX平台,重4.4吨.带20台Ku波段和20台C波段转发器及一台S波段移动通信转发器,将定点于东经132度轨位。覆盖日本、东南亚、夏威夷和大洋洲,最低寿命12年。△轨道科学公司“人牛怪”火箭4月15日在范登堡空军基地发射了我国台湾与美国合作的6颗“福卫”3小卫星。  相似文献   

14.
发射消息     
《中国航天》2010,(2):48-48
联合发射联盟公司的德尔它4M+(5,4)型火箭2009年12月5日在卡角发射了美国空军的“宽带全球卫星通信”(WGS)3卫星。这是该型火箭首次发射。WGS卫星由波音公司采用BSS-702型商用平台建造.重5940公斤.配备Ka波段和X波段军事通信有效载荷,已订购6颗。  相似文献   

15.
士元 《中国航天》2004,(2):14-16
2003年12月28日,我国“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简称“双星”计划)的第一颗卫星——探测1号卫星(又叫“赤道卫星”)发射升空。双星计划的第二颗卫星——探测2号(又叫“极轨卫星”)也将于2004年发射,并将成为我国首次飞越两极高空的空间探测卫星。这两颗  相似文献   

16.
北京时间2010年11月1日0时26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第六颗“北斗”导航卫星送入太空,这是我国今年连续发射的第4颗“北斗”导航系统组网卫星。这次发射的卫星和运载火箭分别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和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制。  相似文献   

17.
士元 《中国航天》2007,(9):22-23,29
继6月8日美国德尔它2火箭成功发射首颗意大利军民两用遥感卫星"地中海天宇"(Cosmos-Skymed)之后,多次推迟发射的德国首颗军民两用雷达卫星"大地合成孔径雷达"(TerraSAR)X也于6月15日由俄罗斯第聂伯1火箭送上太空。这标志着德国对地观测技术水平达到崭新的高度。今后5年中,该卫星将为德国提供高质量的地表雷达图像。  相似文献   

18.
发射消息     
《中国航天》2010,(10):56-56
阿里安5ECA型火箭8月4日在法属圭亚那库鲁发射了埃及尼罗卫星公司的“尼罗星”201直播卫星和非洲区域卫星通信组织(RASCOM)星-非月公司的“RASCOM—非月”1R通信卫星。两颗卫星均由泰雷兹·阿莱尼亚空间公司建造。“尼罗星”201采用“空间客车”4000B2平台,发射重量约3200公斤,载有24路Ku波段和4路Ka波段转发器,将定点在西经7度轨位,  相似文献   

19.
美国通用动力公司的宇宙神运载火箭将于今年年中进行首次商业发射,其有效载荷是一颗科学卫星CRRES。到1995年将发射32次,预计1991年发射6次,有效载荷是静地轨道环境观测卫星1(GOES-1)、银河卫星、国际通信卫星K和3颗美国空军的国防卫星通信系统(DSCS)卫星3;1992年发射5次,有效载荷为两颗未来型DSCS和一颗GOES—J、另一颗银河卫星及美国海军的第一颗特高频(UHF)舰队通信卫星;  相似文献   

20.
中国 我国2008年共发射了1艘载人飞船、1颗数据中继卫星、1颗通信卫星、2颗气象卫星、4颗遥感卫星和4颗科学技术卫星。 4月25日,长征3C火箭在西昌发射了我国第一颗数据中继卫星“天链”1号01星,这也是长征3C新型运载火箭的首次发射。该卫星填补了我国数据中继卫星领域的空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