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2 毫秒
1.
基于神经网络的维修保障流程影响度分析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维修保障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及其影响度的量化问题,以维修保障业务流程作为分析对象,通过建立业务流程参数与装备使用能力的关系函数,建立影响因素和影响度的分析方法,并给出影响程度、关键要素、关键影响要素以及综合影响度定义.以流程数量、效率和稳定性作为分析指标,利用MATLAB软件基于神经网络实现对关系函数的逼近求解,为装备制造企业提供确定关键流程和主要影响因素的系统实现.以某航空装备制造企业维修保障业务流程为例给出具体应用,与专家评价方法相比该方法可获得更为客观的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2.
千兆赫横电磁室(GTEM)的原理和计算方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GTEM是几年前才发明的EMC/EMI测量装备,具有很大的重要性。文章重点论述以下几个问题:(1)传统的横电磁传输室(TTC)的缺点;(2)GTEM的原理及可能达到的技术指标;(3)特性阻抗的无穷级数公式;(4)对特性阻抗进行编程计算的方法,以及计算实例。最后,讨论了准静态分析所存在的问题,从而明确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3.
对已有的航空装备可用度分析方法进行了综述,将航空装备可用度影响因素分为三类.通过PHM(Prognostics and Health Management)技术对航空装备保障过程的影响分析,梳理了基于PHM的航空装备可用度影响因素,并将这些因素按照其来源分为使用影响因素和设计影响因素两大类.给出了4个合理的仿真假设条件以简化仿真过程,并进一步将设计影响因素分为5种,并结合一个实例给出了基于PHM的航空装备可用度影响因素仿真过程中的输入.提出给定装备系统及其保障系统参数条件下的稳态可用度为仿真的输出,并给出与仿真输入相符的解析计算公式.详细描述了仿真程序的构成及其流程图.最后,以图形的方式给出了仿真结果,给出了案例的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耦合分析的过程及结论,验证了所提出的分析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借助于使用与维修工作任务分析(O&MTA,Operation and Maintenance Tasks Analysis)的结果,在描述保障系统运行机理的过程模型基础上,提出了装备保障活动分析方法.从使用保障和维修保障两个方面抽象出保障活动的频数和执行时间这两个基本属性,并给出了计算方法.通过建立装备群使用任务要求与保障活动频率之间的解析关系,结合保障活动时间属性,依据保障活动之间的层次关系,进行分析汇总计算,最终得到装备保障系统的保障时间参数和保障资源使用时间参数,进而可以对保障系统进行评价,对保障资源的数量进行预测,可以为装备研制部门进行装备群保障系统设计、分析及构建保障方案提供理论指导和方法支持.  相似文献   

5.
军用飞机再次出动准备时间计算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再次出动准备时间TAT(Turnaround Time)是衡量军用飞机作战能力的主要参数,针对如何分析计算军用飞机再次出动准备时间这一问题,从军用飞机任务类型、设计特性和使用保障资源三个方面详细分析飞机再次出动准备时间的影响因素,给出了单架飞机再次出动准备时间计算方法.在计算TAT时,综合了飞机的任务类型比,构建了任务类型矩阵和再次出动准备时间矩阵.用矩阵描述再次出动准备时间工作项目之间的逻辑关系,对矩阵节点进行等级划分和拓扑排序.通过计算结果确定关键工作项目,找出影响再次出动准备时间的关键因素,为装备设计改进和使用保障资源规划提供辅助决策.  相似文献   

6.
本文利用行星际起伏通过激波后的变化的MHD模型, 具体讨论了地球磁鞘中磁场起伏特性在黄道面内的分布.主要结果是:(1)行星际磁场起伏的强度和各向异性在磁鞘中被显著放大;(2)行星际磁场基本位于黄道面内时, 磁鞘中磁场起伏特性(强度、相对起伏和各向异性等)呈现明显的晨一昏不对称性, 早晨侧(准平行激波)显著地高于黄昏侧(准垂直激波);(3)行星际磁场方向对磁场起伏特性在磁鞘中的分布有强烈的控制作用, 早晨侧响应灵敏, 黄昏侧反响不大.相对地讲, 黄昏侧的磁活动较之早晨侧稳定;(4)行星际磁场转南的增强将导致磁鞘中磁场起伏的最大区域自黄道面低纬向北极高纬移动, 南-北不对称性磁活动随之加强, 最强大致出现在磁场与黄道面相交成大约45°时, 而晨-昏不对称性的强弱程度则发生相反变化;(5)行星际磁场的相对起伏增加, 晨-昏不对称性反随之减弱.磁鞘中磁场起伏分布的特性与卫星观测大体符合, 是磁顶、边界层某些晨-管不对称性出现的可能起因之一.   相似文献   

7.
主要论述如下几个问题:(1)我国学者对横电磁传输室理论的研究情况及成果;(2)对高阶模的模式判别、截止频率、谐振频率、最高可用频率问题的讨论;(3)关于我国学者提出的设计上的新思想和新方法;(4)对未来的展望及建议。对某些国内学术界尚有分歧的问题作了研讨,提出了横电磁传输室电压驻波比第一谐振峰频率与横向尺寸关系的经验曲线,讨论了与研制GTEM有关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北约通信与情报系统局最近提出一份题为“2000年后的北约卫星通信”的报告。该报告提出,北约提高其军用通信能力的基本途径是:(1)开发一种新的北约卫星;(2)将民用卫星供和平时期日常通信使用;(3)北约成员国共同使用一颗北约的军用通信卫星;(4)利用基于光导电缆的网络实现北约的大部分通信。其中的核心问题是北约  相似文献   

9.
新型供氧面罩分型分号及选配方案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设计新型高性能航空供氧面罩,对影响面罩气密性和舒适性的因素进行了分析,指出了面罩的分型分号及选配方法是最为重要要的影响因素之一,并根据我国歼(强)击机飞行员的面部特征及飞行员使用面罩的意见,讨论了面罩的分型分号所应遵循的人机工程学原则,提出了新型高性能供氧面罩型、号划分及选配(适体性)的新方案,可供新型供氧面罩的设计选用.   相似文献   

10.
为解决研制阶段装备群保障规模预测的问题,建立了基于保障活动流程的装备群保障规模预测模型.模型从装备群的使用任务入手,以研制阶段保障性分析和保障系统建模数据为输入,通过分析资源在保障活动中被占用或被消耗的定量关系,从占用型资源和消耗型资源两方面分别提供了由功能分析框图中各层保障活动的流程汇总保障活动资源需求的方法,对保障资源数量进行计算,进而依据这些资源的重量与体积参数预测装备群的保障规模.给出了某型机群保障规模预测的算例,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与工程适用性,能够为研制阶段装备保障的改进、系统部署性分析提供理论指导与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1.
详细地论述了“出汗”暖体假人在设计与评价防护服中的应用,包括通风服、液冷服及防寒服中关于身体各节段的流量分布、服装隔热值与表面热流以及进口液温和流率对服装致冷能力的影响等问题。目的是为使用“出汗”暖体假人技术在设计与评价航天服调温功能研究中提供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12.
在载人航天飞行中,航天服是确保宇航员生命安全和具有良好工作能力的必不可少的一种装备,而选择或研制航天服所用的特种材料是航天服研制中的一项关键枝术。本文就空间环境对航天服材料的影响,航天服材料性能要求及其发展动向进行了较全面的论述。  相似文献   

13.
舱内航天服散热途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分析常压下航天员穿着舱内航天服时的散热性能,6名健康男性青年按二次复合设计分组共进行24人次试验,经分析计算了获得了服装各散热途径的散热率随通风气源参数及人体活动水平变化的数学模型。对影响服装散热性能的因素及服装散热特性进行了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14.
Thermal control of a space suit during extravehicular activity (EVA) is typically accomplished by sublimating water to provide system cooling. Spacecraft, on the other hand, primarily rely on radiators to dissipate heat. Integrating a radiator into a space suit has been proposed as an alternative design that does not require mass consumption for heat transfer. While providing cooling without water loss offers potential benefits for EVA application, it is not currently practical to rely on a directional, fixed-emissivity radiator to maintain thermal equilibrium of a spacesuit where the radiator orientation, environmental temperature, and crew member metabolic heat load fluctuate unpredictably. One approach that might make this feasible, however, is the use of electrochromic devices that are capable of infrared emissivity modulation and can be actively controlled across the entire suit surface to regulate net heat flux for the system. Integrating these devices onto the irregular, compliant space suit material requires that they be fabricated on a flexible substrate, such as Kapton film. An initial assessment of whether or not this candidate technology presents a feasible design option was conducted by first characterizing the mass of water loss from sublimation that could theoretically be saved if an electrochromic suit radiator was employed for thermal control. This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for lunar surface exploration, where the expense of transporting water from Earth is excessive, but the technology is potentially beneficial for other space missions as well. In order to define a baseline for this analysis by comparison to actual data, historical documents from the Apollo missions were mined for comprehensive, detailed metabolic data from each lunar surface outing, and related data from NASA’s more recent “Advanced Lunar Walkback” tests were also analyzed. This metabolic database was then used to validate estimates for sublimator water consumption during surface EVAs, and solar elevation angles were added to predict the performance of an electrochromic space suit radiator under Apollo conditions. Then, using these actual data sets, the hypothetical water mass savings that would be expected had this technology been employed were calculated.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electrochromic suit radiators would have reduced sublimator water consumption by 69.0% across the entire Apollo program, for a total mass savings of 68.5 kg to the lunar surface. Further analysis is needed to determine the net impact as a function of the complete system, taking into account both suit components and consumable mass, but the water mass reduction found in this study suggests a favorable system trade is likely.  相似文献   

15.
本文较系统地阐述了局部液冷服的设计、成型工艺、试验、性能指标及试用结果。  相似文献   

16.
液体冷却罩是CCPL与CPL的主要区别之一 ,文章概述了液体冷却罩的主要作用和设计过程 ,讨论了液体冷却罩的不同结构设计方案 ,分析了它们的特性 ,通过比较认为 ,当工作环境与CCPL传输距离不同时 ,可选择不同结构的液体冷却罩 ,其中 ,由冷凝管道提供冷负荷的液体冷却罩设计方案是一种最具有前途的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17.
空间环境模拟器液氮系统数学模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大型空间环境模拟器的液氮系统庞大复杂,为满足确定控制方案、建立故障诊断模型、技术改造等的需要,建立液氮系统的数学模型是十分必要的。以某空间环境模拟器的液氮系统为例,建立了液氮系统的数学模型;分析了系统输入参数对系统输出参数影响;最后,应用这个模型,得到了一些有益的结论,提出了一种调节阀的准稳态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18.
在风扇换热器组件冷却方案的基础上,提出氮气分配器通风冷却方案并进行合理设计。两种方案下模拟器的流场和温度场数值模拟比较表明氮气分配器方案下发热部件冷却效果更好,该设计方案能使模拟器内部温度保持在各部件正常工作的温度范围里,氮气最大温差控制在设计目标内,对微波布线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以薄壁压力容器强度计算理论为基础,对原料、织物组织结构、裁剪、缝合工艺及环境等影响压力服受力层强度的相关因素,进行了科学分析与大量试验研究。为压力服受力层织物的选择,加工制作工艺的确定及适宜使用环境等,给出了明确的研究结论,为保障压力服受力层的研制及加压时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舱外航天服热设计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舱外航天服热设计技术的研究内容,回顾了国内外在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分析了二维冷/热宽温度范围内的人体热调节系统、手指温度仿真以及液冷通风系统传热传质过程,建立了舱外航天服热设计仿真技术平台.通过人体热生理实验对该热设计仿真技术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