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阳光 《航天》2014,(5):16-16
搭乘两名俄罗斯航天员和一名美国航天员的俄联盟TMA10M载人飞船北京时间3月11日上午离开国际空间站,随后在哈萨克斯坦中部安全着陆。目前国际空间站上还驻有俄、美、日各一名航天员。他们组成了新的第39宇航组,由日本航天员若田光一领导。若田由此成为国际空间站首位日本指令长。  相似文献   

2.
迄今已有6年多了,国际空间站成为世界上一些国家进行学生教育的课堂。在美国和它的伙伴国家,从幼儿园到大学,将近有320万的学生,有机会通过空间站的下传线接受到有关航天知识的教育。通过它,国际空间站的航天员回答学生提出的有关太空生活、工作和进行科学实验的问题。此外,美国有近100万学生亲自参加了空间站的实验,或者通过“提问”的方式了解空间站的实验,数千名国际组织的学生也参加了这项活动。  相似文献   

3.
天宇来风     
《航天员》2010,(4)
中国CHINA中国飞船符合执飞国际空间站要求7月9日,俄罗斯航天署署长阿纳托利·佩尔米诺夫称,中国神舟飞船符合一切安全要求,当美国航天飞机停飞后,能够在必要情况下成为俄罗斯联盟号与进步号飞船执行飞往国际空间站任务的候补力量。佩尔米诺夫指出,我想,中国神舟飞船能够在俄罗斯‘联盟‘号和‘进步‘号飞往国际空间站过程中出现意外情况时起到重要的后备保障作用。  相似文献   

4.
<正>2022年,中国空间站全面建设完成,进入应用与发展阶段。2024年,“国际空间站”(ISS)退役之后,中国空间站将成为唯一在轨运行的低轨空间站。我国航天机构与联合国外空司、欧空局(ESA)等航天组织及俄罗斯、德国、意大利等多国航天机构签署了合作框架协议,将面向国际社会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与交流,在中国空间站上开展实验研究。因而,航天员在空间站内的行为准则亟需明确。但在空间站乘员行为准则相关研究方面,当前的制度规定多集中于以国际法为背景的关于ISS的法律研究,在具体空间站乘员行为准则方面的研究尚处空白。  相似文献   

5.
国际空间站工程标准群布局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国际空间站工程标准群现状和应用情况,分析国际空间站工程标准群布局、层次架构及其特点,研究国际空间站标准群对我们的启示,为我国载人空间站标准体系建设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6.
1995年10月,在图卢兹召开的欧洲航天局(ESA)部长级会议上,ESA成员国批准了作为欧洲参加国际空间站计划一部分的自动转移飞行器(ATV)的研制。它将成为一种维护及后勤保障飞行器,为空间站定期提供再补给。ATV将于2003年初投入实用,到2013年完成大约8次或更多的维护飞行任务。这主要取决于空间站的寿命是否延期。ATV将成为欧洲分担国际空间站公共运行费用的工具。  相似文献   

7.
《航天》2014,(11):F0002-F0002
9月26日,俄“联盟”TMA-14M载人飞船成功与国际空间站对接,女航天员叶连娜‘谢洛娃进入空间站,成为驻站的第一位俄罗斯女性。这也是17年来首次有俄罗斯女航天员进入太空。上一次是在1997年,航天员叶连娜·孔达科娃飞赴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  相似文献   

8.
邸乃庸 《航天》2010,(6):28-31
二○○七年 2007年6月8日,阿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从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升空,将重达17.8吨的国际空间站右舷第二组(S3/S4)构架结构和第三套太阳电池阵送至国际空间站。此次任务还为国际空间站安装了一套空间站-航天飞机电力转移系统,该系统可节约航天飞机自身的电力,增加其在轨时间,以加快国际空间站的建设速度。  相似文献   

9.
阳光正好 《航天》2009,(12):40-41
2009年9月30日,加拿大亿万富翁盖·拉利伯特和另外2名航天员乘坐俄罗斯“联盟TMA-16”载人飞船从哈萨克斯坦拜科努尔发射场发射升空,前往国际空间站,并于10月11日脱离国际空间站,成功返回地球。拉利伯特也因此成为世界上第七位太空游客。  相似文献   

10.
邸乃庸 《航天》2009,(9):48-50
2002年国际空间站的主要组建任务是组装巨大的构架结构和机动运输车。 2002年4月,阿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将长14.7米、宽4.5米、重14吨的SO构架结构运送到国际空间站,为国际空间站又增添了一组中央核心构架组件,同时将轨道运输车部件也运送至国际空间站。  相似文献   

11.
中国空间站光学遥感载荷的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光学遥感载荷的空间站平台相比卫星平台具有很大的优势,吸引了包括俄罗斯、美国和欧空局在内的国际空间站成员国争相进行空间站光学遥感载荷的新技术实验验证和对地观测研究。文章介绍了国际空间站光学遥感载荷的观测方式和特点,结合国际空间站光学遥感载荷的应用情况,从新技术实验验证和对地观测两个方面分析了中国空间站光学遥感载荷发展应该注意的问题,为中国空间站光学遥感载荷的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2.
庞之浩 《航天》2010,(9):36-39
2010年2月8日,美国“奋进”号航天飞机上天,为国际空间站送去了第三个、也是最后的节点舱——“宁静”号节点3号舱,以及欧洲“嘹望塔”号观测舱。这标志着国际空间站非俄罗斯舱段的建造已完成,国际空间站的建造工程已完成了90%。此后,航天飞机还将执行4次国际空间站任务。届时,耗时25年、花费数百亿美元的国际空间站将基本建成,航天飞机也将光荣退役。  相似文献   

13.
易林 《航天》2012,(6):26-26
2012年3月1日,加拿大、欧洲、日本、俄罗斯和美国航宇局首脑齐聚加拿大魁北克市,召开国际空间站成员国会议,会议公布了《国际空间站:造福人类》和《国际空间站利用统计》报告。  相似文献   

14.
《航天器环境工程》2012,(3):354-354
[据美国《大众科学》网站报道]国际空间站"身价"不菲,很多在国际空间站上进行的科学实验似乎都与地球生活有关。而且,很多科学实验只能在此进行。国际空间站的主要任务是进行微重力研究,  相似文献   

15.
《中国航天》2009,(2):47-48
俄罗斯联邦航天局局长佩尔米诺夫在接受采访时说,由于国际空间站机组人数要从3人增至6人,俄在2009年后将不会再向该站运送太空游客。他说,已进过空间站的美国软件设计师西蒙尼将在3月份再度升空,成为空间站的最后一位私人游客。另外,俄已向哈萨克斯坦许诺,将在今秋采取“商业方式”把该国一位宇航员送上空间站。自2001年起,俄已利用联盟号飞船将6位太空游客送上空间站,  相似文献   

16.
庞之浩 《航天员》2011,(6):65-68
苏联/俄罗斯曾先后独立建造过8座空间站,在空间站建造方面有丰富的经验和先进的技术。1993年,俄罗斯正式加入国际空间站项目,使该站采用了很多俄罗斯空间站的成熟技术,从而节省了费用、少走了弯路、降低了风险、缩短了时间。目前,俄罗斯已为国际空间站研制和发射了5个舱体,今后可能还将独立建造新的空间站。  相似文献   

17.
庞统 《航天》2009,(11):20-24
日本时间9月18日凌晨,日本首艘无人航天货运飞船——空间站转运飞行器1号(HTV1)到达国际空间站附近约10米处。国际空间站内的航天员操作机械臂,成功完成了HTV1与空间站的对接。  相似文献   

18.
刘苗 《航天员》2012,(3):54-55
近日,第28/29长期考察组成员日本航天员古川聪(Satoshi Furukawa),用图片向公众展示了自己曾在国际空间站上的“创造发明”——“乐高空间站”,这个空间站模型是古川聪模仿国际空间站的构建,用一块块乐高积木拼合而成的。国际空间站是由16个国家参与研制,花费13年时间建立起来的大型国际太空项目,而古川聪仅仅在两个小时内。就用积木建造了一座“国际空间站”。  相似文献   

19.
1989年。当迈克·苏弗里迪尼(Mike Suffredini)加入NASA的时候。国际空间站计划的前身“自由空间站”建造计划正在进行中。时隔22年后,作为国际空间站项目的经理,他将满意地看到国际空间站经过十多年的建造后圆满完成。  相似文献   

20.
动态新闻     
《航天器工程》2018,(2):135-137
正中国计划2024年建立新空间站据参考消息网2018年4月6日报道,在韩国平昌冬奥会闭幕式上,中国作为2022年冬奥会东道主进行的8分钟表演中,中国空间站首次亮相,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空间站由一个核心舱和两个实验舱组成,每个舱质量均超过20t,可对接2艘载人飞船、1艘货运飞船。而2024年"国际空间站"退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