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直升机技术》2000,(1):27-27
欧洲委员会(EC)研究理事会已在第5届框架会议航空研究计划下否定了对倾转旋翼机方案的2个投标,要求欧洲直升机公司和奥古斯塔公司的投标方案合并。领导欧洲直升机合作公司的欧洲直升机公司已提出了它的欧洲倾转旋翼机方案,而奥古斯塔公司与英国韦斯特兰公司合作提出了倾转机翼方案。  相似文献   

2.
贝尔/阿古斯塔航宇公司计划恢复BA609商用倾转旋翼机的飞行试验工作,并计划争取在2008年取得FAA和意大利民航管理部门的适航认证。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款瞄准民用市场开发的新一代倾转旋翼机,阿古斯特韦斯特兰公司的AW609有可能成为首款通过适航认证的民用倾转旋翼机。  相似文献   

4.
BA609民用倾转旋翼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BA609是美国贝尔公司和意大利阿古斯塔公司20世纪90年代末合作研制的第一种轻型通用民用倾转旋翼机,可用于救生、医疗救护、商务运输等。  相似文献   

5.
V-22“鱼鹰”倾转旋翼机研制历程与关键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倾转旋翼机具有速度快、噪声小、航程远、载重大和耗油率低等优点,本文介绍了贝尔直升机公司V-22"鱼鹰"倾转旋翼机从原理验证阶段的XV-3机到方案验证阶段的XV-15机,再到实用工程研制阶段的V-22"鱼鹰"机循序渐进的研制历程,并叙述了倾转旋翼机研制中的几项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6.
贝尔波音小组将作出决定是否开始研制命名为D600运载9名乘客的民用倾转旋翼机。贝尔和波音直升机公司正在对这种6350公斤总重的倾转旋翼机打入市场进行设计前研究。  相似文献   

7.
小型无人倾转旋翼机气动与操纵特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于倾转旋翼机飞行模式多,各部件气动干扰复杂且操纵面冗余,特别是倾转过渡模式,短舱带动旋翼系统倾转,结构布局发生改变,从理论上确定气动与操纵特性难度大。为了研究倾转旋翼机的气动与操纵特性,对某小型无人倾转旋翼机展开全尺寸、全模式吹风试验,其中不带动力试验主要用于研究倾转旋翼机在不同迎角、短舱倾角、前飞速度等飞行状态下的气动特性;带动力试验主要用于研究倾转旋翼机不同飞行模式带机翼与不带机翼时,旋翼/机翼/襟副翼相互干扰作用,以及总距、副翼、升降舵的操纵功效。根据试验数据推导出小型无人倾转旋翼机全包线飞行的操纵特性方法,对进一步完善倾转旋翼机设计以及试飞试验的成功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8.
贝尔—波音公司开始在波音直升机公司费城工厂重建一条大型生产线,组装609型倾转旋翼机的机身,为生产第一种商用倾转旋翼机加快速度。同时贝尔公司在其沃特堡工厂建立主机翼组装生产线,准备生产第一副复合材料机  相似文献   

9.
倾转旋翼机适合我国民用航空任务场景,是未来民用直升机的重点发展方向,开展应用需求与关键技术分析是推进我国民用倾转旋翼机发展不可或缺的一步。基于宏观发展环境分析,本文针对应急救援、交通运输和通航作业等领域,研究了民用倾转旋翼机的应用需求。结合XV-15、V-22等典型倾转旋翼机的研制经验和溯源分析,从安全与适航出发,开展了民用倾转旋翼机关键技术元素的识别,并重点分析了飞行控制系统、传动系统、故障模式与安全性设计等关键技术。本文研究成果对我国民用倾转旋翼机的工程化研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过渡段飞行控制技术是倾转旋翼机飞行控制系统的关键技术。本文在倾转旋翼机过渡静力平衡特性和力矩配平特性分析基础上,对倾转旋翼机过渡段基准飞行轨迹及短舱转角规律进行了设计。然后利用推力矢量技术,采用拉力矢量/空气舵组合操纵方法,对倾转旋翼机过渡飞行段控制律进行了设计与仿真研究。  相似文献   

11.
倾转旋翼机现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贝尔/波音公司的MV-22“鱼鹰”现在已被批准全速生产,贝尔公司的无人驾驶“鹰眼”已开始为美海岸警卫队进行研制飞行,贝尔/阿古斯塔公司的BA609恢复了取得民用航空合格证的飞行试验。取得这些成功的贝尔直升机公司的倾转旋翼机历史有详尽的记录,这包括为NASA研究的非常成功的XV-15和为美陆军和空军试制的先驱者XV-3。但是,有些早期鲜为人知的飞机为倾转旋翼机技术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这些飞机是由名为卓越飞机公司(TranscendentalAircraftCorporation)的小公司设计和制造的。这家公司的工程…  相似文献   

12.
倾转旋翼机前飞动力学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岳海龙  夏品奇 《航空动力学报》2007,22(11):1863-1867
倾转旋翼机的机翼端部装有一个可倾转的旋翼.所建立的倾转旋翼机前飞动力学稳定性分析简化模型由一个机翼和一个螺旋桨旋翼组成.机翼承受垂向弯曲、弦向弯曲和扭转变形,螺旋桨旋翼的桨叶认为是刚性的并承受一阶挥舞和摆振.机翼和螺旋桨旋翼的空气动力学载荷由准定常片条理论得到.利用此模型在高入流状态下建立运动微分方程,对倾转旋翼机在前飞状态下的动力学稳定性进行计算,计算结果与Bell公司试验结果基本一致,表明该模型可用于倾转旋翼机的前飞动力学稳定性分析.   相似文献   

13.
马援 《国际航空》2007,(3):25-26
在美国陆军"联合重型旋翼机"(JHL)项目的资助下,贝尔/波音直升机公司目前正在开展一种被称为四倾转旋翼机(QTR)的未来重型垂直起降运输机的研制工作。四倾转旋翼机的运载能力强于现在的 C-130运输机,并具有短距垂直起降能力,如果研制成功,将大大增强美军的战术运输能力。  相似文献   

14.
针对倾转旋翼机过渡阶段的强耦合性和快时变性,基于隐模型跟踪法设计了过渡阶段的自主飞行控制律。首先,考虑短舱和旋翼相对机身运动带来的额外惯性力,建立了倾转旋翼机的多体动力学模型;然后,通过飞行动力学特性分析发现倾转旋翼机过渡阶段具有强耦合性和快时变性;最后,针对强耦合性使用隐模型跟踪法实现了固定倾转角时的解耦控制,针对快时变性使用插值调用控制参数的方法实现了倾转旋翼机在整个过渡阶段的连续控制。仿真结果表明,隐模型跟踪控制系统能够达到良好的速度和轨迹跟踪效果,可以实现倾转旋翼机在过渡阶段的自主飞行仿真。  相似文献   

15.
NASA大型民用倾转旋翼机进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倾转旋翼机是一种结合固定翼飞机和旋翼飞机双重优势的新型飞机,它具有速度快、油耗低、垂直起降等特点。在波音和贝尔公司联合研制的军用倾转旋翼机取得成功后,NASA试图在相关技术的基础上研制出一种90座、航程约为1200nmile、速度约为600km/h的新型先进民用倾转旋翼支线飞机,进而取代现役固定翼支线飞机。通过系统地搜集和科学地分析,明晰了NASA大型民用倾转旋翼机项目的内容、进展、风险和影响并对ARJ21支线项目提出早期预警。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倾转机翼无人倾转旋翼机的稳定性,发展了一种倾转机翼无人倾转旋翼机飞行力学模型,并开展了仿真研究。旋翼气动模型采用动量-叶素理论,机翼、尾翼和机身的气动模型在升力线气动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了旋翼动量源方法以计入旋翼尾流的气动干扰影响。在全机飞行力学模型配平的基础上开展了动力学稳定性分析,并与常规倾转旋翼机飞行动力学特性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倾转机翼无人倾转旋翼机在悬停状态下,表现出俯仰角衰减迅速的稳定模态;在直升机模式小速度前飞时,改变重心位置及机翼倾转段面积可使机体纵向振荡模态发散速度减缓,系统稳定性增强。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倾转机翼无人倾转旋翼机的稳定性,发展了一种倾转机翼无人倾转旋翼机飞行力学模型,并开展了仿真研究。旋翼气动模型采用动量-叶素理论,机翼、尾翼和机身的气动模型在升力线气动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了旋翼动量源方法以计入旋翼尾流的气动干扰影响。在全机飞行力学模型配平的基础上开展了动力学稳定性分析,并与常规倾转旋翼机飞行动力学特性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倾转机翼无人倾转旋翼机在悬停状态下,表现出俯仰角衰减迅速的稳定模态;在直升机模式小速度前飞时,改变重心位置及机翼倾转段面积可使机体纵向震荡模态发散速度减缓,系统稳定性增强。  相似文献   

18.
军事     
《国际航空》2014,(11):6-6
贝尔V-280全尺寸样机亮相 10月13日,贝尔直升机公司的第3代倾转旋翼机V-280“勇士”的全尺寸实体模型正式亮相,该机将参与美国的联合多任务技术验证(JMR—TD)计划。“勇士”倾转旋翼机的航程可达2100n miles,巡航速度可达280kt,无论航程还是速度都是现有直升机的两倍。它采用三余度电传操纵系统,动力为GE公司的3680kW功率的T64-GE-419发动机。  相似文献   

19.
以自行设计的倾转旋翼机为研究对象,建立悬停模式下纵向动力学模型。通过悬停实验,对倾转旋翼机的分系统——舵机模型、旋翼气动力模型和悬停纵向模型进行了仿真验证。结果表明,模型能反映倾转旋翼机悬停模式的基本特性,可为飞行控制系统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倾转旋翼机在倾转过渡过程中气动构型不断变化,气动特性具有强非线性的特点。针对倾转旋翼机复杂的连续倾转过渡状态,基于运动嵌套网格和局部坐标系理论建立一套适合于模拟倾转旋翼机连续倾转过渡状态的网格系统,并采用 RANS 方程建立适合于强非线性气动特性的非定常流场分析的 CFD 方法;采用该方法模拟某型倾转旋翼机从直升机模式到固定翼模式的连续倾转过渡状态的气动特性。结果表明:对于不同的倾转过渡时间,旋翼和机体气动特性随旋翼倾转角增加变化趋势基本一致;随着旋翼倾转角增加,机体升力系数先增大后减小,在旋翼倾转角 40°附近达到最大,相比初始状态及平飞状态增大约 30%;随着旋翼倾转角、总距角及前飞速度线性增大,旋翼拉力系数及其垂向分量逐渐减小;旋翼倾转角和前飞速度线性增大,采用合适的总距角非线性变化曲线,倾转旋翼机总升力可以保持在目标值附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