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载人飞船是一种能保障少量航天员在太空轨道上生活和工作、且能使航天员座舱以弹道式或弹道-升力式再入路径安全返回地面的航天器。它在太空轨道上独立飞行的时间不长(一般几天到十几天),内部容积较小(几立方米),乘员不多(一般1~3名),只能一次性使用(可重复使用的载人飞船尚处于概念研究阶段)。按运动范围,载人飞船分为卫星式载人飞船和登月飞船,今后还可能出现登火星的载人飞船。在迄今已出现过的载人飞船中,除一种型号曾用于载人登月外,其它型号的飞船都是往返地球表面和近地轨道的卫星式载人飞船。载人飞船是出现最早…  相似文献   

2.
许斌  陈晓光 《中国航天》2011,(11):18-19
天宫一号飞入太空预定轨道后,如何与地面保持联系,如何与神舟飞船精准地实现交会对接?当航天员乘坐神舟飞船与天育一号实施交会对接时,人们又如何了解他们在太空的情况?  相似文献   

3.
诏曰 《航天员》2011,(3):66-67
自从美国航天员约翰·格伦代表美国人第一次进入地球轨道后,通过照相设备记录太空奇景就已经不算什么新鲜事儿了。这时候,NASA的一位行政官突发奇想,如果能让艺术家参与到太空探索这项伟大事业中来,充当人类航天历程中每一步的忠实描写者,会不会能使太空探索事业更具有意义、更丰富多彩呢?  相似文献   

4.
在太空,很少有航天员经历过比“阿波罗”7号航天员更糟糕的时光了。这不只是指1968年他们有11天在轨道上测试运行特别狭小的“阿波罗号”指挥舱一一毕竟,这些都训练过了。他们没想到的是:所有人都得了重感冒。最开始是资深指令长沃利·斯基拉,然后是和他一个乘组的新秀航天员沃尔特·坎宁安和唐·埃斯利。  相似文献   

5.
余建斌  蒋建科 《航天》2011,(12):14-14
天宫一号和神舟飞船在太空对接的目的就是通过神舟飞船随时把人或者货物运到天宫一号上面。因此,天宫一号要有能力让飞行员非常舒适的在太空待上几天、几十天或者更长的时间,天宫一号目前的设计能力是能够提供给一个航天员60天的生存所需。  相似文献   

6.
《航天员》2007,(1)
2006年12月13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召开了国际空间站(ISS)第15长期考察团乘组及太空游客的媒体见面会。此次乘组的指令长为俄罗斯航天员费多·约齐克汉(Fyodor Yurchikhin),飞行工程师为俄罗斯航天员奥里郅·科托夫(Oleg Kotov)、美国航天员卡拉顿·安德森(Cla ton Anderson)和丹尼尔·塔尼(Daniely Tani)。其中,俄罗斯航天员科托夫还同时担任"联盟"号飞船的指令长。此外,随第15长期考察团上太空的还有一位太空游客  相似文献   

7.
1961年4月12日,前苏联成功地将航天员加加林送入地球轨道,在世界上实现了首次载人航天,开创了人类进入太空和开发利用宇宙的新纪元。前苏联共发展了五个型号的载人飞船和两个型号的轨道站,此外还有两个型号的货运飞船。进入太空的航天员连续飞行最长记录为366天,并首创了多项载人航天记录。  相似文献   

8.
《航天员》2007,(1)
进入太空是每位航天员的梦想,但并不是所有的航天员都能够如愿以偿,因为发射次数和运载人数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很多航天员甚至一生都没有机会实现自己的梦想。所以,航天员非常珍惜每次飞行机会。在飞行任务期间,大部分航天员都喜欢在工作之余写太空日记,记录自己的工作、生活、感受和经历等。有些航天员一直珍藏着自己的太空日记,没有向公众展示,有些航天员则建立博客,在博客上写太空日记,让"粉丝"们能在第一时间分享他们的太空体验。华裔航天员卢杰博士,在执行国际空间站第7长期考察团任务期间,写了很多精彩的太空日记。我们刊载其部分,让读者体验航天员的太空生活。以下是他的日记内容:  相似文献   

9.
郭亚光 《航天员》2009,(6):40-45
2009年10月5日至10日,以世界上几百名航天员为会员的太空探索者协会(ASE,Association of Space Explores)第22届年会在捷克首都布拉格召开。年会历时五天,群英荟萃一堂,针对目前人类在太空探索方面的历史进程和科技成就等进行了深入广泛的交流和研讨。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副主任、中国首飞航天员杨利伟应邀参加了本次年会。以下便是本次年会内容的详细报道——  相似文献   

10.
吴国兴 《航天》2014,(9):34-39
本刊在今年第6期和第8期介绍了把小行星作为武器的威力,本文介绍了美国小行星任务的三个阶段以及每一阶段的主要任务和关键技术。重点分析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中美国航宇局(NASA)没有公开说明的部分,即第二阶段的月球远程逆行轨道和第三阶段中航天员的作用和任务。作者认为:月球远程逆行轨道与小行星重定向没有明显关系,该轨道主要是用来部署小行星太空武器,它是小行星武器的理想轨道;在第三阶段中用自动化装置或机器人即可完成在小行星上采集样品,完全不需要航天员,航天员到上面的真正目的是完成小行星的武器化改装,即将自然小行星改装成真正的太空武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刊立场。  相似文献   

11.
在不到10年之前,中国已经将自己的首位航天员送入太空轨道。现在,北京正努力创造自己在太空中的多舱前哨,推出了“天宫”计划。  相似文献   

12.
《航天员》2010,(4):46-46
据悉.美国双胞胎兄弟航天员马克·凯利(MarkKelly)和斯科特·凯利(ScottKelly)有希望在即将到来的航天飞机任务中成为太空指令长同事,并有可能会于明年在太空轨道相见。  相似文献   

13.
想象一下,如果你生活在一个狭小的封闭空间内,脱离自己的生活,没有家人和朋友,你能够坚持多久而且不至于精神崩溃?一天、一周还是一个月?很明显,这对于每个人来说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然而,在距地球几百千米以上的太空,在完全失重的条件下,航天员却是长期这样生活着。这种生活使他们的心理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们面临哪些挑战又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呢?生活在地球上,人们时刻感受着重力的作用,身体上是踏实的感觉。在短暂的太空飞行中,很多航天员对于失重还是感觉很新鲜,但若是长时间的太空生活,微重力就会带来不适。心理学家最需要了解的是在失重  相似文献   

14.
瑞江 《航天员》2009,(1):64-67
在地球上,人们的吃喝拉撒是再简单不过的事情,但是在太空中,这些简单的事情都需要进行缜密处理,仔细对待。这不,为了解决航天员在太空中的“方便”问题,世界各国航天专家绞尽脑汁,推陈出新,设计制造出越来越适用的太空卫生间,使航天员在太空中的“方便”越来越方便。  相似文献   

15.
时来  雨轩 《航天员》2013,(4):56-65
2013年6月11日17时38分。在地动山摇的轰鸣声中,神舟十号飞船在长征二号F遥十火箭托举下腾空而起,并准确进入预定轨道,进而开启了神十飞行乘组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和王亚平为期十五天的太空生活。  相似文献   

16.
在长达40年的航天探索中,航天员一直穿着沉重笨拙的航天服行走在太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航天和工程学教授达瓦·纽曼(Dava Newman)博士和她的研究团队正试图改变这一现状。目前,一款颇有前景的新型航天服——"生物航天服(Bio-suit)"原型亮相公众,它轻便、平滑、紧身、时尚,而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这种革命性的设计有望使航天员像众所周知的‘蜘蛛侠’一般,游刃太空。  相似文献   

17.
五轩 《航天》2012,(7):16-17
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与神舟九号飞船在太空中交会对接后,目标飞行器就是航天员在太空中的新家。在设计这个新家时,科技人员除了通过确保各项指标的实现,来保证具有30人/天的驻留能力,另一方面就是最大限度地关注细节,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努力使航天员在一个只有15立方米的狭小空间里愉快地生活和工作。  相似文献   

18.
沈羡云 《航天员》2012,(3):72-73
什么是航天员的心理障碍呢?航天员在太空执行任务时。长期处在与世隔绝的太空中,长期的精神紧张、密闭狭小的座舱、静寂无声的太空环境、规定好的交际方式、与地面有限的联系及失重所造成的不适感,使航天员产生了一种被遗弃的感觉,他们感到忧虑、厌倦、抑郁、思念亲人、人际之间关系紧张等,我们把航天员们在太空中产生的这一系列的心理问题称之为航天员的心理障碍。  相似文献   

19.
航天生理学的研究进展杜润才,奇云人类在地球上已经历了漫长的演化过程,而所有这些生物进化,都是在地球的引力环境中进行的。自从1961年4月12日前苏联航天员加加林首次进入太空轨道以来,全世界已有300多名航天员进行过航天飞行。然而,对于长期适应地球环境...  相似文献   

20.
五轩 《中国航天》2012,(7):33-36
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与神舟九号飞船在太空中交会对接后,目标飞行器就是航天员在太空中的新家。航天员在茫茫太空飞行,远离地球,远离家人,如何使他们在一个只有15立方米的狭小空间里愉快地生活和工作,又能保证他们的身心健康,是科技人员经常考虑的问题。在目标飞行器设计中,科技人员除了通过确保各项指标的实现,来保证目标飞行器具有30人/天的驻留能力,另一方面就是最大限度地关注细节,努力实现让航天员住得舒服的目标。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的设计中,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进行了大量的人性化的设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