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现测研究遥远射电源的种种特性.射电天文望远镜追求高灵敏度、高分辨率、多波段和可跟踪观测等性能,越做越大.越做越精密,耗资越来越大。但一些重大的天文发现并不全来自那些大型射电望远镜。1965年发现的宇宙微波背景辐射、1967年脉冲星的发现者都荣获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相似文献   

2.
宇宙的难题     
宇宙的难题周晓珊射电脉冲星之谜1972年,英国射电天文学家在天鹅星座区内发现了一颗例行射电脉冲星,它被列入了天文目录中并被命名为G-P-1953。1968年发现的第一颗射电脉冲星,是一个宇宙天体,它是异常稳定的无线电辐射的源泉。这种辐射的脉冲非常准确...  相似文献   

3.
与赫歇尔同时代,德国有一位英年早逝的传奇人物——约瑟夫·冯·夫琅和费(1787年~1826年),他在研制望远镜特别是分光镜方面也做出了永载史册的杰出贡献。对太阳光谱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光谱中的暗线叫做夫琅和费线,因为那是夫琅和费首先发现的。然而,夫琅和费研制望远镜的事迹,恐怕就未必人人皆知了  相似文献   

4.
最近发现的那个统脉冲星旋转的行星可能是一个合并物,据剑桥的天文学家说,当该行星及它的卫星与脉冲星碰撞后,卫星在碰撞中毁灭了,合并成现在的行星.乔治·邦克的天文学家在今年早些时候发现了那个带一个行星的脉冲星.据报道,行星绕脉冲星旋转其方向和运行轨道与地球绕太阳旋转情况相同.天文学家们一直感到很纳闷,因为根据标准理论,脉冲星或中子星应是超新星的残余物,并且按理超新星爆炸后应已将其周围的所有行星都摧毁了.  相似文献   

5.
探索宇宙的奥秘,预测宇宙的未来,这是人类千百年来的梦想。200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表彰的就是这一领域的两项重大成果。瑞典皇家科学院于去年10月8日将200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雷蒙德·戴维斯、日本科学家小柴昌俊和美国科学家里卡尔多·贾科尼,称他们“在天体物理学领域做出的先驱性贡献”,打开了人类观测宇宙的两个新“窗口”。  相似文献   

6.
越界寻觅     
飞碟不时访问地球的今天,人类寻找地外文明的努力,仍未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人们往往持这种看法:恒星一定像太阳,行星一定像地球,除了这种星系构造,就不会有地外文明存在的可能.美国天文学家发现了一个类似太阳系的恒星系,由于它的“太阳”是一颗发出高能辐射的脉冲星,它被看成是不可能有生命存在的星系.事情也许恰恰相反.  相似文献   

7.
X射线脉冲星导航是基于X射线脉冲星观测,经过信号处理得到脉冲到达时刻序列,进而分析该时间序列提供导航相关信息的技术。为了分析脉冲星导航的可行性和依赖条件,从概念上描述了脉冲星的观测模型,并比较了射电脉冲星观测和X射线脉冲星观测数据处理过程;进而从天体测量的角度论述了脉冲星导航可行性的相关问题,主要包含观测量的获取、整周模糊度和应用范围3个问题。经分析可知:观测量的获取与观测者的速度有关,该速度可通过最大化观测轮廓法确定;对于深空和超深空导航,整周模糊度是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脉冲星的位置精度也是需要考虑的因素。理论上X射线脉冲星导航可以应用于近地和深空探测。  相似文献   

8.
黑洞时代走到末路了吗?海兹尔·缪尔引见了一位神秘的太空新主人。谁也不曾见过一个黑洞。到目前为止,尽管还缺乏直接的证据,但大多科学家却相信,一颗巨大的恒星在寿终正寝之时可能会爆聚成一个天体。而这个天体是异常致密的,以致存在的物质也微不足道———甚至没有光亮———可能早已逃之夭夭。然而,科学家们可能要改变这一想法。美国的两位研究者就指出,物理学家们揭开了黑洞一层层的“遮羞布”。他们表示,通过勇敢地正视这些问题,他们找到了一种坍塌恒星毁灭的替代之物。新墨西哥州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的埃米尔·莫托勒和哥伦比亚市…  相似文献   

9.
X射线是1895年由德国著名物理学家伦琴发现的,他也因这一伟大的发现于1901年荣获了第一届诺贝尔物理学奖。X射线有一个奇怪的特性,即它的穿透力极强,这一点可能大家都有亲身体验,医院里甚至把拍X光片也叫照透视。然而,X光却不能穿透地球大气层。天体发出的X射线辐射因为被地球大气严重吸收而几乎完全不能到达地球表面,  相似文献   

10.
“发现”号航天飞机于1985年6月17日至24日进行了第十八次飞行。参加这次飞行的七名乘员中有一名法国人帕特里克·博德里和一名沙特阿拉伯人苏丹·萨尔曼·沙特。另外五名乘员是:指令长丹尼尔·布兰登斯坦,驾驶员约翰·克赖顿,宇航员香农·卢西德,史蒂文·内格尔和约翰·费比恩。博德里在1982年曾做为“礼炮-7”空间站的预备乘员在苏联接受训练。他在航天飞机这次的飞行中进行了医学实验,研究失重对生理的影响。沙特是沙特阿拉伯国王法赫德的侄子,他参加此  相似文献   

11.
最数字     
正9颗位于贵州省平塘县的中国天眼FAST观测基地继2017年10月10日公布发现6颗脉冲星以后,又新发现3颗脉冲星,并分别得到认证。截至目前,中国天眼FAST已经发现9颗脉冲星。由于脉冲星信号微弱,很容易被人造电磁波干扰淹没,目前科学家只观测到一小部分。而具有极高灵敏度的FAST,是发现脉冲星的理想设备。  相似文献   

12.
正FAST首次发现毫秒脉冲星并于近日得到国际认证,这是它继发现脉冲星之后的另一重要成果。新发现的脉冲星J0318+0253的自转周期是5.19毫秒,根据色散估算距离地球约4000光年,由FAST使用超宽带接收机进行1小时跟踪观测发现,是至今发现的射电流量最弱的高能毫秒脉冲星之一。毫秒脉冲星是每秒自转上百次的特殊中子星,对其进行研究不仅有望对理解中子星演化、奇异物质  相似文献   

13.
微波背景辐射的发现发现微波背景辐射,是射电望远镜早期探测的重大成果,它与发现脉冲星一样,非常具有戏剧性。乔治·伽莫夫在1948年预言,早期的宇宙必须是非常密集的、白热的,会产生黑体辐射。由于宇宙膨胀,这种辐射的温度已降至5K,即绝对零度以上5度。20世纪60年代初,两位美国  相似文献   

14.
腊玛古猿的地位代敏1932年,美国耶鲁大学年轻的研究人员爱德华·刘易斯在印度发现了一些化石,据推测可能是一只古猿的上颌骨的部分碎片。这些化石引起了人类学家埃尔温·西蒙斯的注意,他仔细研究了这些化石,发现它的颊齿(前臼齿和臼齿)有些像人的颊齿,牙齿的咬...  相似文献   

15.
瑞典皇家科学院决定将200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给美国科学家雷蒙德·戴维斯、日本科学家小柴昌俊和意大利出生的美国科学家里卡多·贾科尼,以表彰他们在天体物理学领域做出的先驱性贡献,打开了人类观测宇宙的两个新窗口。这两项成果中的一项是戴维斯和小柴昌俊在“探测中微子”方面取得的成就,这一成就迎来了中微子天文学的诞生;另一项是贾科尼在“发现宇宙X射线源”方面取得的成就,这一成就为X射线天文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捕捉来自宇宙的中微子著名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吴健雄教授曾经说过:“在世的人们即已看到中微子假说的胜利,也许永远不能…  相似文献   

16.
“发现”号航天飞机于1985年8月27日至9月3日进行第二十次飞行(飞行任务编号51-Ⅰ)。参加飞行的有五名宇航员,他们是:飞行指令长,空军上校乔H·恩格尔;驾驶员,空军中校理查德·O·科维;内科医生威廉·F·费希尔以及工程师詹姆斯·D·范霍夫顿和约翰·M·朗格。这次飞行的主要任务是修理一颗价值8500万美元的通信卫星和部署三颗通信卫星,还进行了一项商业性的材料加工实验。  相似文献   

17.
大约100年前 ,纽约市一名叫弗吉尼亚·欧韩伦的8岁小姑娘给《纽约太阳报》写了一封信 ,想弄明白到底有没有圣诞老人。虽然她自己深信不疑 ,但她的小伙伴们不免有些怀疑。1897年9月21日 ,她终于盼到了回音 ,回答她问题的是《纽约太阳报》撰稿人弗朗西斯·法塞勒斯·丘奇。他用最流畅、最有魅力的语言避开了现实中冷酷的事实 ,巧妙地把圣诞老人比喻成生活中品行高尚的人———“弗吉尼亚 ,圣诞老人的确存在。他像爱、像慷慨、像奉献一样毫无疑问地存在 ,而且给生活带来了崇高的美和欢乐……”最近 ,“国际罗斯韦尔创始协会”(IR…  相似文献   

18.
国家情况、计划、经费 目录期一页本刊列举1981年世界航天活动十大新J4l八十一午代航天枝术展望············……联合国1982年国际空间会议本月在1一18一21维也纳举行外刊评印度的空间活动·,,·········,··…《细约时·报》载文主张重新评价航天8一1i一2 飞机计划························……1一9印度的空间研完机构与预并······……2一1美国防部空间试验计划概况······……2一11日本宇宙开发事业因申请1983年的 空间预算·························…  相似文献   

19.
地球遭受的各种天灾中要数小行星撞击造成的危害最甚。历史上,地球已经历过若干次小行星撞击带来的浩劫。许多科学家认为,正是这种撞击使地球上大批物种灭绝。   对小行星撞击的研究于 1980年取得突破。当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卢斯·阿尔瓦雷斯与儿子--地质学家瓦尔特对形成于白垩纪和第三纪间,也就是今天众所周知的 K- T界面的岩石层中所夹的薄泥层做了深入研究。他们发现,该泥层中含有高品位的铱,即一种在陨星上很常见而地球上极稀有的化学元素。阿尔瓦雷斯推测,在白垩纪末期,一颗很大的小行星撞击了地球,使全球尘埃弥漫,…  相似文献   

20.
晴空 《太空探索》2003,(6):37-37
在历史上的任何时候,木星卫星的数量都没有像今年这样增长得这么快。 今年2月初,美国夏威夷大学的斯考特·S·谢帕德、戴维·C·朱威特,以及英国剑桥大学的简·柯雷纳首先发现木星的新卫星。到3月4日正式发布消息时,该小组已经确认的新卫星数达到了7颗,使得木卫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