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产品的最初设计阶段,把各零件的公差表示为工序公差,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利用统计公差和非线性优化方法把所需的装配公差分配给各有关零件,并给出一个实际的例子。  相似文献   

2.
通过设计的模具凸模固定板和钻模定位销等零件尺寸的相互关系,说明尺寸公差对形位公差的控制在设计中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3.
产品设计过程中对其进行虚拟装配和分析,可以尽早发现实际装配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在产品整个装配过程中零部件的公差对能否装配成功具有重要的影响。研究了基于装配精度模型的虚拟装配技术,主要包括装配工艺规划、产品可装配性分析与评价、公差分析与综合、装配仿真等,基于装配中公差的传播,详细分析了产品可装配性及评价方法,并将其应用到系统中实现。  相似文献   

4.
在CAD/CAM系统中如何经济分配公差已成为产品设计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它直接决定产品加工成本。提出了一个新的公差成本关系数学模型,并证实比其它模型具有更高的精度,把该数学模型应用于公差分配中,结合该模型同时提出一个优化加工工艺计算方法。最后采用一个航空发动机叶轮零件来验证此方法的的计算效率和精度。  相似文献   

5.
阐述了对GB/T4458.5《机械制图尺寸公差与配合注法》主要内容的理解和公差与配合在零件图、装配图上的正确注法,并分析了尺寸公差与配合在技术文件标注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大型薄壁结构的弱刚性导致其在制造过程中变形是影响尺寸精度的主要因素,如何对加工和装配过程零组件的偏差场进行精确预测与控制是提升制造质量、改进工艺参数的关键。本文针对大型薄壁结构制造与装配过程偏差场特性进行研究,提出适用于航天大型薄壁产品装配过程偏差场预测与控制方法。以基本变形模式的线性组合构建大型薄壁结构空间偏差场,考虑大型薄壁结构装配过程内应力的协调变形,以零件与装配体之间基本变形模式的映射关系建立大型薄壁结构装配过程偏差场预测模型。基于零件基本变形模式对装配体偏差的贡献量化值进行薄壁结构装配过程偏差溯源,提出两步寻优方法求解零件特定基本变形模式的最优控制点集,以最优控制点集的偏差调整实现大型薄壁结构装配过程的偏差控制,为航天大型薄壁结构装配过程的尺寸精度预测与控制提供理论基础与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7.
针对航天产品装配公差优化设计问题,提出一种引入装配成本的多目标优化方案。在考虑航天产品装配过程中成功率低、成本高问题的基础上,建立基于产品成本及质量损失的装配公差的多目标优化数学模型,利用带精英策略的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NSGA-Ⅱ),以装配功能要求和加工能力为约束条件,对装配公差进行优化求解,得到Pareto最优解集。以某空间站某型号组件为例,验证了该优化方法的有效性。通过建立归一化权重目标函数,获得优化的各组成环装配公差,利用该公差进行组件加工装配,提高了装配成功率,降低了产品加工成本及质量损失。  相似文献   

8.
小型化快响应阀门的组成零件特征尺寸小、形位公差要求高,其加工和装配过程中易偏差积累过大,导致阀门性能不合格。针对此类问题,以空间装配尺寸链数学模型为基础,通过构建、分析偏差传递方程,定位零件加工和装配中对阀门性能影响大的环节,并对该环节进行工艺控制。通过建立某小型化快响应电磁阀的装配尺寸链,计算封闭环偏差传递方程,得出阀杆和阀座的加工和装配过程是影响阀门使用性能的重要环节。根据分析结果,制定出了满足要求的零件加工和装配工艺方案。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目前创建台阶型导管连接件的方法以及存在的缺陷,研究了Pro/E软件参数化设计和族表功能,以液体火箭发动机中凹台阶接头创建为例,探索在Pro/E中快速创建三维参数化凹台阶接头的新方法,提出了凹台阶接头三维模型创建流程、三维模型文件命名规则,并对三维模型的管理与使用进行了讨论.应用这种方法,能够在短时间内建立系列化台阶型导管连接件,并且一次性完成尺寸和参数检查,确保导管连接件三维模型的正确性和-致性,在发动机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可以直接使用台阶型导管连接件三维模型进行装配,减少产品设计过程中的重复建模工作,极大提高了发动机的设计效率.  相似文献   

10.
数字样机技术在某型号运载火箭伺服机构设计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数字样机技术的概念及其在某型号运载火箭伺服机构设计中应用的必要性。说明了数字样机技术在某型号运载火箭伺服机构设计中的应用流程,详细阐述了数字样机技术的应用内容,包括应用MATLAB进行伺服机构的负载特性分析、应用ADAMS进行机构运动学分析、应用ANSYS进行关键零件的力学分析和应用Pro/E进行结构样机的三维模装,指出了应用数字样机技术提高了设计质量和效率、加快了伺服产品的研制进度、降低了伺服产品的生产成本。最后总结了数字样机技术在某型号运载火箭伺服机构设计中的应用情况,提出了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