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正>空间数据与信息传输系统(简称空间数据系统)因需求而生,随着空间活动范围不断扩大,全球逐步开展了一系列航天探索活动,任务飞行要求更加复杂。从对地观测卫星到数据中继卫星,从无人航天器到载人飞船和载人空间站,以及无人或载人火星探测器等深空飞行器,航天任务的物理环境更复杂,功能要求更高,信息获取的能力更强,信息传输和交换的需求日益迫切,这些都对航天任务的数据获取、处理、传输、交换、存储和安全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正>空间数据系统主要由空间段系统、地面段系统、通信链路等部分组成,航天器内部设备之间、航天器之间、航天器与地面系统之间通过通信链路实现互联,并通过地面网络进行扩展,实现空间数据采集、传输、存储、处理和利用,支持空间任务的实现。参考体系架构是一种基于模型的工程方法,该方法采用一组概念和规则,对系统的组成结构、语义行为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做出规定,用于在系统设计过程中对系统进行抽象描述。空间数据系统是由多个部分组成的复杂系统,难以从单一视角、采用单一架构对其进行全面描述。  相似文献   

3.
航天器自主控制与智能信息处理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智斌  李果 《航天控制》2004,22(5):20-25
首先从系统的体系结构出发 ,将自主控制系统划分为分层递阶型、包容型、混合型三种基本形式和多智能代理结构的复杂形式 ,然后分别讨论对一般轨道飞行航天器、多个航天器所组成的空间网络、星球表面探测系统和空间机器人等几类不同对象进行自主控制的特点 ,最后论述自主控制对智能信息处理技术的基本需求并提出有关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4.
航天器振动控制技术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航天器在发射过程中经受复杂和严酷的力学环境,力学环境效应主要是激起航天器主次结构共振响应以及局部动力响应过大,造成结构破坏,局部失稳,电子元器件等敏感组件发生故障。为了提高飞行任务的可靠性,需要采用振动控制技术以降低运载载荷环境条件,提高航天器有效载荷比。本文从航天器系统级和部件级两方面对国内外振动控制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系统的综述和深入的分析,以期对我国航天器振动控制技术的研究发展和工程应用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5.
《中国航天》2010,(10):54-54
美国空军9月25日在范登堡空军基地利用轨道科学公司的“人牛怪”4火箭发射了“天基空间监视”(SBSS)1卫星。这是“人牛怪”4首次用于卫星发射。SBSS系统将用于探测和跟踪航天器及空间碎片等空间物体,生成供美国国防部用于支持军事行动的数据。系统拟由几颗卫星构成星座,是实现全面空间态势感知能力的重要手段。它将能探测到更暗弱和更遥远的物体,  相似文献   

6.
我国空间环境试验的现状与发展建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简要回顾了我国空间环境试验的发展历史与现状,并根据我国空间技术发展的需求,从大型复杂航天器环境试验、长寿命航天器环境适应性评估验证与防护、空间环境及其效应在轨飞行实验、月球与深空环境模拟与试验等方面对我国空间环境试验技术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7.
许彤 《中国航天》2005,(4):45-45
3月初,我国唯一专门针对“太空垃圾”的观测中心———中国科学院空间目标与碎片观测研究中心在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成立。它将为我国在太空领域建起安全预警系统。空间碎片也称作“太空垃圾”,指的是人类空间活动废弃物,大到废弃卫星和各类航天器的金属部件,小到固体发动机点火  相似文献   

8.
km6载人航天器空间环境试验设备是目前为止我国最为复杂、结构最大的空间环模设备,在庞大的运行系统中需要不断加以完善和改进才能保证系统的高效稳定运行.文章详细介绍了km6环模设备氮气源系统的工作原理、设计指标和控制系统配置,结合氮气源系统在热真空试验中应用前后的相关参数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氮气源系统满足设计、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9.
MSC.NASTRAN子结构法在航天器结构动力学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航天器结构系统日趋庞大和复杂,为实现对复杂系统的高效分析和计算,同时为解决不同研制单位之间的模型传递和交互中的技术保护问题,文章介绍了一种基于MSC.NASTRAN软件的子结构分析方法(MSC.NASTRAN超单元法),可用于复杂航天器的系统级动力学分析,并给出航天器结构分析实例。实际应用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屏蔽结构设计参数,显著提高复杂航天器系统分析效率。  相似文献   

10.
边广龙 《航天》2011,(10):34-36
目前,在世界空间交会对接技术领域处于领先地位的是俄罗斯和美国。苏联/俄罗斯是世界上进行航天器空间交会对接最多的国家,其对接形式也多种多样,有无人飞船与无人飞船的对接,有载人飞船、无人飞船与空间站的对接,以及空间站模块舱间的交会对接和组装等。苏联/俄罗斯在航天器的空间交会对接中积累了丰富的成功经验,也有不少失败的教训,很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1.
复合材料结构航天器静电防护特性相对于金属材料结构航天器而言呈现出较大差异。文章针对新型天地往返无人航天器,研制了高温条件下材料电阻率测试专用探头和测试系统,并从材料静电特性、静电防护设计等方面开展了复材结构航天器静电特性研究。结果表明:作为冷结构的碳纤维复合材料属于导静电型材料,可以满足防静电需要;在航天器地面着陆后,可通过导静电轮胎将飞行器冷结构上的静电释放至大地,实现对航天器着陆后的静电防护;采用局部静电消除的方法,可消除热防护绝缘材料上的静电,将航天器热防护材料表面静电降低至安全范围内,保证再入返回着陆后人员的操作安全。  相似文献   

12.
美国最新高可靠性空间电源标准介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述美国最新空间电源标准的编制目的、背景及概况,重点分析和介绍太阳电池片、太阳电池板鉴定、锂离子蓄电池以及无人航天器电源系统标准的核心内容,提出借鉴先进技术内容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航天器整体壁板结构制造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整体壁板结构具有明显的特点与优点,是航天器结构的发展趋势,是载人航天器的主要结构形式。通过国内外大量文献的分析,结合一些实践经验,重点从整体壁板的材料、结构形式,以及整体壁板结构的加工、成形、焊接等制造工艺进行了论述。并结合我国空间飞行器发展需求,给出航天器整体壁板结构制造工艺技术的发展思路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与传统的以“科学需求牵引”为主的空间计划相比,美国的“新盛世”计划是以“技术演示推动”为主的空间计划。“新盛世”计划将研制一系列空探测器和地球卫星,其任务是以演示试验空间新技术为主,而以科学探测为辅。“新盛世”计划将需要开发演示的新技术划分为6个领域,即微电子系统、自主、通信、仪器技术与结构、原位仪器与微机电系统、模块化多功能系统。本文介绍微电子系统领域的发展思路和“新盛世”计划的第一个航天器“深  相似文献   

15.
一本重点反映我国在复杂航天器动力学应用理论及其工程应用方面研究成果的专著(航天器动力学工程),已由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发行。作者曲广吉1962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导弹飞行力学与控制专业,现为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部研究员、航天器动力学与控制专业主任设计师、博士生导师,并任哈尔滨工业大学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兼职教授、中国振动工程学会结构动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和中国宇航学会空气动力与飞行力学  相似文献   

16.
概述了国外运载器、航天器从地面到空间自然环境标准的分类及其主要标准 ,综述了各类标准制定的背景 ,简介了美国宇航局陆地环境标准化手册、欧洲空间合作标准化组织空间环境标准和美国空军空间环境标准的主要内容 ,并对参照国外先进标准制定我国的运载器、航天器相关环境标准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7.
航天器材料空间环境适应性评价与认定准则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航天器材料空间环境适应性是指航天器材料适应空间环境的能力,同时又是航天器系统级空间环境适应性的基础。确保航天器材料空间环境适应性是航天器研制初期重要环节。文章首先介绍了航天器材料的空间环境适应性类型;其次列举了材料空间环境适应性评价试验标准体系;然后分析了空间环境适应性评价手段与认定准则,包括选材阶段的评价试验、采购和使用阶段的验收试验以及空间环境适应性的认定。文章对我国航天器材料空间环境适应性评价与认定工作提出若干建议,为航天器材料选择和空间环境适应性控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空间碎片防护研究最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空间碎片对在轨航天器的安全运行构成了严重威胁,对航天器的撞击事件频繁发生。随着空间碎片环境的日趋恶化,航天器的防护变得越来越重要。文章从空间碎片环境模型、撞击风险评估、航天器部件损伤、防护材料与结构的超高速撞击试验、撞击试验数据库建设、超高速发射设备、在轨撞击感知、机构间超高速发射设备交叉校验等方面对国内外空间碎片防护研究的进展进行了总结,并在此基础上给出我国未来空间碎片防护研究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与近地轨道交会对接相比,无人月球轨道交会对接由于其月球空间环境和测控资源的限制,对系统的自主性、快速性和鲁棒性都有较高要求。文章从信息流设计角度出发,提出了一种以空空通信链路为基础,构建地面站、目标航天器、追踪航天器的双目标中继通信链路平台,设计了一种支持上下行通路双向自由传输的空空通信方案,通过目标航天器、追踪航天器中的任一航天器,均能实现两航天器上下行数据的自由传输,以提高月球轨道交会对接期间航天器与地面站上下行测控链路的灵活性和鲁棒性。  相似文献   

20.
根据航天工程的进展及其控制技术的进步,航天器动力学的发展可以概括为早期简单航天器动力学、现代复杂航天器动力学和未来大型空间结构动力学与控制。航天器动力学是力学学科用于航天器工程的专业学科,它既属于航天动力学学科,又属于多学科交叉的飞行器设计学科。其任务是研究航天器从设计、研制、试验、发射到在轨飞行和返回全过程的各类动力学问题的分析、仿真、优化与试验。对于现代复杂航天器,航天器动力学是一般力学、固体力学、流体力学、计算力学、实验力学与控制理论、计算技术、仿真技术及系统工程学等多个学科的交叉综合,不但理论难度大、运动方程非线性强、算法难度高,而且软件系统复杂、工程实用性强、工程化程度要求高。因此,本书定名为《航天器动力学工程》,意在从系统工程角度,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