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手征媒质的手征参量ξc对反射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传输线理论 ,分析金属衬底的单层手征介质与自由空间的分界面上电磁波垂直入射时 ,ξc数值的变化对媒质反射特性的影响。计算结果及部分实验结果表明 :在媒质中掺杂手征微结构的浓度增加 ,等效于ξc 的实部与虚部同时变化。分别改变ξc的实部与虚部 ,结果发现 ,手征参数ξc的虚部调整在最佳值时 ,会在某一频率点上取得最小反射率 ;而随着ξc的实部增加 ,最小反射频率减小。由此得出结论 ,在设计手征吸波媒质时 ,可以通过优化设计 ξc的实部、虚部的值 ,来实现在某一波段上较佳的吸波特性。  相似文献   

2.
推广自由空间两点目标法测量旋波媒质的电磁参数,通过测量由一导体球和一待测旋波媒质球组成的两点目标的后向散射场和线偏差,从而获得旋波媒质的电磁参数。该方法克服了自由空间难以准确测量相位和难以定位的缺点。数值检验表明,该方法用于旋波媒质电磁参数测量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3.
提出了在试验获取模态密度时引入Hilbert变换来提高精度的方法,使用两种方法在不同边界条件下对一块薄板的模态密度获取进行了试验研究,这两种方法分别是加速度原点频响函数虚部平均值法和引入Hilbert变换平均值法。并将两种方法的获取结果与数值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引入实测加速度原点频响函数的实部Hilbert变换求解模态密度时,平均样本数目增加了一倍,比仅用实测加速度原点频响函数的虚部计算的结果更接近于理论和数值计算结果。  相似文献   

4.
利用连杆机构以及超声制动器,设计了一种穿戴型具有力反馈功能的主手单指结构并进行了综合尺度优化,优化过程综合考虑了主手机构的运动范围和动力学反向驱动能力.在建立人手食指和主手单指运动学方程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工作空间最小包容原则的主手单指的结构参数优化目标函数,结果显示操作者食指与所佩戴主手单指的工作空间可实现较好匹配.采用拉格朗日法建立了主手单指机构的动力学模型,并以力椭圆为衡量指标对主手单指机构进行了反向驱动能力的分析.最后,给出了有效的修正依据,提高了主手单指机构的反向驱动能力.  相似文献   

5.
本文介绍了一种集多种湿法除尘技术之长处于一体的新型组合式除尘装置,该装置不仅能有效地消除手烧锅炉燃烧时产生的烟尘,而且实现了除尘水的内循环,消除了其它湿式除尘器所带来的水的二次污染问题。  相似文献   

6.
在紧凑格式频域有限差分法分析有耗规则导波结构时,传统方法需要6个场分量来描述良导体的表面阻抗边界条件,导致边界上场分量的关系复杂,且也不适用于多层镀膜边界问题.为此利用四分量紧凑格式频域有限差分法,结合等效表面阻抗边界条件可以方便地描述切向场在多层镀膜边界上的关系,不但适用于有耗边界,也适用多层镀膜边界.经过填充系数矩阵得到切向场分量的本征方程,即可计算出特定频率下的传播常数.在相同配置和精度要求下,其结果与高频电磁场仿真软件吻合良好.  相似文献   

7.
对表面水波在H—S槽中的传播进行了实验研究和理论分析.通过对水波的复波数的测量验证Darcy定理在非定常H—S流中的适用性。研究表明,水面波在H—S槽中的传播.具有较强的衰减现象。同时.其复波数的实部与Darcy理论预测吻合.而其虚部与理论预测相差甚远。表明在非定常情况下,Darcy定理有局限性,有必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新型无铰式旋翼气弹综合分析的全本征方程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新型无铰式旋翼构型存在的大变形几何非线性及根部多路传力的特点,并考虑非定常气动载荷作用,建立了无铰式旋翼气弹综合分析的全本征方程。发展了高精度的伽辽金法变阶有限单元,利用Newmark平均速度法和牛顿松弛迭代,实现了旋翼动力学与气动力的紧耦合求解。经过算例的对比验证表明,本文方法能够准确模拟新型无铰式旋翼根部多路传力条件,并在稳态气弹响应、振动载荷以及气弹稳定性计算等方面具有较好的精度。  相似文献   

9.
设通过保角变换: ζ=x+jy=Aζ_1+A_1ζ_1~(-1)+A_2ζ_2~(-2)+……使无限长导体柱的正截面外部变成ζ_1平面上的单位园外部。由二维的Helmholtz公式出发,求得当波长远较柱截面尺寸为大的平面电磁波以垂直于柱轴的方向投射时: (1)E_1平行于柱轴,E_1=exp[jb(ycosα-xsinα)],则远区衍射场 (2)H_1平行于柱轴,H_1=exp[jk(ycosα-xsina)],则远区衍射场 其中:S=截面积, u=cosθ+jsinθ=(x+jy/γ), p=2π(∈μ)(1/2)A(e~(jα)A_1-e~(jα)A),p=P_α+jP_y所相应的矢量P=i_xP_x+i_yP_y就是导体柱在入射波的电场下所感应的等效电矩。 在椭柱(长短半径各为a,b)的情形中: A=(a+b)/2,A_1=(a-b)/2,S=πaba=b就是圆柱的情形;b=0就是薄片的情形,利用Babinet原理,可推得平面上无限长开槽的情形——此二情形都已有准确解,与本文结果相比较,当ka→0时,只差高阶无限小。  相似文献   

10.
利用新津机场近11年冬季逐时气象资料,对本场能见度(VIS)的各种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累年各月逐时最小VIS和平均VIS,12月和1月最小;各月、各观测时次出现日最低VIS频率的情况基本一致,9点前均大于15%,其后迅速减小;小于1.8 km VIS的出现情况在各月中的分布是:11月在11点前出现频率最大,12月和1月在13点前频率最大,2月在10点前频率最大;VIS小于1 km时,各月、各阶段持续时间的发生次数呈波动变化,在持续3-5小时后迅速减少,1-1.8 km时,除11月,均在持续2小时后明显减少,大于1.8 km后,对应的变化趋势为一致的单调递减,持续1小时后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11.
通过平面激波绕刚体圆柱的方法形成扰动激波,采用无膜技术形成N2/SF6均匀界面,在竖式激波管中开展了扰动激波冲击界面Richtmyer-Meshkov (RM)不稳定性实验研究。针对3种不同的无量纲距离η(圆柱到界面距离与圆柱直径之比)情形,利用高速纹影技术及平面Mie散射技术,获得了反射激波二次冲击作用下的界面演化图像。前期工作(邹立勇等,2017)显示,入射激波冲击后,界面发展为包括中心气腔和两侧台阶的"Λ"形结构。研究结果表明:反射激波二次冲击后,"Λ"形界面首先经历相位反转,然后扰动逐渐发展增强。在η=2.0情形,界面演化为气泡,而当η=3.3和4.0时,在整体的气泡结构之外,界面中心发展为尖钉结构。获得了反射激波作用后的混合区宽度,并与理论模型结果进行了比较。在界面演化线性阶段,Meyer-Blewett(MB)线性模型结果和实验结果吻合较好。在界面演化非线性阶段,Dimonte-Ramaprabhu (DR)模型结果和实验结果吻合较好。特别地,当η=4.0时,理论与实验结果差别最小。  相似文献   

12.
提出应用SU(1,1)相空间的P表示讨论光场非经典性质的方法。在以SU(1,1)相干态为一组超完备集的一个广义相空间里建立光场密度算符的P表示;由密度算符的Liouville方程推得准概率分布函数P(ζ)满足的Fokker-Planck型方程;应用P(ζ)可以把一个量子系统算符的量子统计平均值表示为在广义相空间中具有一定概率分布的经典统计平均值,从而用它来讨论光场的压缩、振幅平方压缩以及反聚束效应  相似文献   

13.
公式ζ=Δf/2f_(dm)[见公式(11)]是工程上最常用的用图解法估计单自由度振动系统粘性阻尼比的近似公式。但是,该式在阻尼较大时过于粗糙;在阻尼过小时,测量误差则随着增大。这些误差随系统阻尼变化的关系曲线,可以由计算机作出,考察这些曲线,可以看出该式合理的应用范围。本文还在进行误差比较的基础上,建议在系统阻尼较大时,采用精确公式ζ=(2~(1/2))/2)、1-f_(dm)/f_(am)~(1/2)[见公式(25)]来测量系统阻尼。  相似文献   

14.
用遗传算法精确计算圆度误差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提出了一种应用遗传算法计算满足最小区域法的圆度误差的新思路,并对传统的遗传算法提出了一些改进。采用实数值编码,其计算结果精确度非常高,理论上可以获得全局最优解;保留上一代种群中适应度最好的个体到下一代,可以确保解的收敛性;对基于实数值编码的繁殖算子、交叉算子、变异算子给出了具体的操作方法。仿真结果表明,用改进的遗传算法求解圆度误差,简单明了,收敛速度快,在计算机上容易实现。  相似文献   

15.
以某带助推的捆绑式运载火箭模型为研究对象,通过试验研究了该带助推的细长体弹性模型在不同马赫数和迎角下的一阶自由-自由弯曲气动阻尼特性和频率变化特性,并采用振型类似、频率降低的模型研究了减缩频率变化对气动阻尼的影响。试验马赫数范围0.70~1.05,试验迎角范围0°~10°。研究表明:迎角对火箭一阶自由-自由弯曲模态的气动阻尼和频率有影响,但规律并不明显;一阶自由-自由弯曲模态的气动阻尼受马赫数影响,并在马赫数0.90附近出现跨声速凹坑现象;一阶模态频率随马赫数增加呈下降趋势,但下降数值较小;减缩频率对气动阻尼有影响,在马赫数0.70~0.90范围内和马赫数1.00之后,气动阻尼随着减缩频率的增加而降低,在马赫数0.92~0.98范围内,气动阻尼随着减缩频率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16.
证明了象征型拟微分算子的一个L^2有界性定量,其中象征a{x,ζ}关于x的正则性条件被进一步减弱了。在某种意义下,该结果给出了定量A与定理B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17.
为深入了解迎角对翼型边界层的影响,开展了SD7003翼型的TR–PIV实验研究。对比了迎角为4°、6°、8°工况下翼型吸力面的平均速度、雷诺切应力等统计量的分布,并对实验数据进行了本征正交分解(POD)模态分析,详细分析了不同工况下各阶模态中的流动结构及其频谱特征。研究发现,随着迎角增大,分离泡位置向翼型前缘移动,分离泡厚度增大;分离泡内部和再附点附近存在较强的剪切运动;再附点附近有交替出现的正、反方向涡结构,而后涡结构随边界层发展不断变化;POD分解的各阶模态的能量大小与其所包含结构的尺度和模态频率有关;随着迎角增大,流场中流动结构尺度增大,流场能量的频域分布由高频向低频移动。  相似文献   

18.
在有限长度圆柱气动力测试风洞试验中,端部状态的变化对气动力有很大影响。在雷诺数为6.43×104时,通过刚性模型风洞测压试验对3种端部状态下的斜置圆柱气动力特性进行研究,基于平均风压系数沿斜置圆柱的轴向和周向分布规律,分析端部状态对斜置圆柱气动力测试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斜置圆柱表面风压沿轴向可分为近上游端部区、中间区和近下游端部区;由于马蹄涡的存在,在近上游端部区的背风面,风压沿轴向有一个突变,端部状态对马蹄涡强度有很大影响;在中间区,背风面风压沿轴向出现交替变化,可能是由于在近上游端部区形成的旋涡受到轴向流作用向中间区流动导致的,端部状态对交替风压变化的幅度和阻力系数有很大影响;当下游端部封闭时,近下游端部区的迎风面和背风面风压都会出现突变,且迎风面的突变幅度更大,下游端板对近下游端部区迎风面的风压分布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9.
旋翼实度对悬停效率影响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着重就旋翼实度对悬停效率的影响进行了试验研究。首先分析了悬停效率与旋翼实度之间的影响关系,然后介绍了试验研究采用的方法和所取得的试验结果,给出了不同实度时旋翼拉力与总距、悬停效率与总距、悬停效率与拉力系数以及悬停效率与单位桨叶面积拉力系数的关系曲线。对试验结果的分析表明,试验方法合理,结果可靠,可供旋翼设计时参考。  相似文献   

20.
噪声源辐射的声波在传播过程中,由于地面的存在会引起声波的反射和衰减,并产生地表面波使得声源频谱特性发生显著的变化。为利用观察点处实测声频谱来预估实际声源自由场频谱特性,必须适当地计及地面反射和衰减效应的影响。本文采用Chien—Soroka地面反射衰减效应理论模型以及Delany—Bazley地面导纳函数,在局部反应地面假设基础上,给出了存在地面反射和衰减时实测声源频谱与实际声源自由场频谱之间的换算公式,并编制了相应的计算程序。文中给出的算例与文献[3][7]中给出的测量结果进行了比较,两者基本吻合。最后还对地面流阻和接收点高度对地面反射和衰减效应的影响进行了数值计算,结果表明,随地面流阻增加和接收点高度的降低都会使得第一个声波干涉低谷向高频移动。因此,实际测量小,若地面流阻未知,可采用紧贴地面设置传声器的方法测量声源频谱,此时地面影响的修正量,在第一声波干涉低谷以下,均为6dB。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