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根据"十五"期间廊坊市五年大气常规监测结果,采用spearman秩相关系数法、空气污染指数法分析评价了该市大气环境质量的现状及呈逐年明显改善变化趋势,并对其污染特征和变化趋势进行了原因分析。  相似文献   

2.
廊坊市环境空气污染变化趋势及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十五"期间廊坊市五年大气常规监测结果,采用spearman秩相关系数法、空气污染指数法分析评价了该市大气环境质量的现状及呈逐年明显改善变化趋势,并对其污染特征和变化趋势进行了原因分析.  相似文献   

3.
文章从理论上计算了月球大气分子的逃逸率,解释了月球大气稀薄的原因。根据月岩和月壤放出的气体量与逃逸的气体量达到动态平衡的假定,说明了月球上大气密度昼夜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引言 大雾是指大量微小水滴悬浮在大气中,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千米的天气现象,是比较常见的灾害性天气之一.是造成大面积航班延误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5.
二氧化碳(CO2)是大气中最典型的温室气体,大气中CO2浓度持续增加是全球气温升高的主要原因。温度升高导致自然环境恶劣,各类自然灾害频发,极端天气数量增加,对人类生活环境造成巨大的影响,因此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势在必行。准确监测CO2的排放,了解CO2源和汇的分布,是遏制大气CO2浓度升高、减缓全球变暖的前提条件。因此,准确获取全球范围内高精度时空分辨率的CO2观测数据十分必要。卫星遥感可以有效观测CO2的全球分布,获取大范围高精度数据。本文旨在对目前用于大气CO2探测的卫星载荷发展状况进行综述,包括基于被动遥感CO2的卫星现状和数据产品、基于主动遥感CO2的卫星的研制情况和目前的主要工作进展。  相似文献   

6.
方方  王曦 《航天员》2014,(6):23-24
美国“火星大气与挥发演化”(MAVEN)探测器于2014年9月22日进入火星轨道,开始了其为期1年的科学探测任务。MAVEN的主要使命是调查火星大气失踪之谜,并寻找火星上早期拥有的水源及二氧化碳消失的原因。为完成使命,MAVEN的研制者在充分继承之前火星探测器的研制经验基础上,为其精心打造了各项独具功能的探测设备。  相似文献   

7.
<正>2015年11月5日,《科学》和《地球物理研究快报》在线发表了一系列N ASA火星大气和挥发物演化(MAVEN)任务的研究结果,表明太阳风可能是导致火星大气逃逸的主要原因。太阳风是一种主要由质子和电子构成的高能带电粒子流,其速度高达447 000m/s。在通过火星时,太阳风带来的磁场将  相似文献   

8.
国际动态     
正日本发射调查全球变暖机制观测卫星当地时间2017年12月23日,日本"一箭双星"发射色彩号(GCOM-C)和燕号(SLATS)2颗卫星。色彩号用于观测预测全球变暖时导致误差主要原因的云与大气中的尘埃,调查植物吸收多少二氧化碳,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上升是否得到控制。验证尘埃反射太阳光给地球降温效果同时,收集海面水温、积雪等各种数  相似文献   

9.
郭正雄  李文皓  张珩 《宇航学报》2012,33(8):1177-1184
分析了地球边缘大气密度的时变特性及空间分布特性。从物理原因出发并基于NRLMSISE-00和MET-99大气模型计算随不同时空变量变化的相对大气密度,以说明各时空因素对地球边缘大气密度的影响程度。分析结果表明地球边缘大气密度具有较强的时变特性,昼夜和季节均对大气密度产生一定影响。空间特性表现为纬度对大气密度的影响明显,而经度影响微弱。季节不同导致纬度的影响程度不同,纬度因素在夏季和冬季的影响强于春秋。随着纬度的增加,季节对地球边缘大气密度的影响逐渐增强,而当地时间的影响呈减弱趋势。相比较而言,低纬区的昼夜波动强于季节波动,高纬区的季节波动强于昼夜波动。  相似文献   

10.
多功能大气探测激光雷达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博铭  马盈盈  龚威 《上海航天》2020,37(5):135-144
激光雷达具有高的时间和空间分辨率、优越的方向性和相干性、高的探测精度和实时快速的数据获取能力,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大气探测、环境监测等领域。随着技术的发展,大气探测激光雷达由最初的单波长、单功能朝着多波长、多功能方向发展,技术更加成熟,操作更加方便。本文将介绍大气探测激光雷达的基本原理,及其在探测大气气溶胶和云、水汽、温度、污染物和大气边界层高度等方面的数据应用。最后,对多波长多功能大气探测激光雷达的数据应用发展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相似文献   

11.
基于运载火箭是在真实大气密度中飞行,本文以2017年8月1日-2019年7月31日高垂直分辨率探空资料为例,分析参考大气密度与真实大气密度、以及对应的 qα max 之间差异特征,最后建立订正模型,研究结果表明:1)密度偏差、相对偏差随高度变化特征与季节有关,有较明显的年内变化特征;2)qα max 偏差随时间呈现“M”字型变化特征,其值范围为-217.1721~219.0648 Pa·rad,平均值为-9.4684 Pa·rad,在(-20,0]区间范围内占有率最大(20.4110%);3)qα max 偏差具有明显的年内变化、季节变化特征,在1-3月和11-12月为正偏差、4-10月为负偏差,春、夏、秋季均为负偏差,冬季为正偏差;4)利用多元线性回归建立订正模型能较好地提高参考大气密度得到的qα max 精度,其中,偏差由-36.1569 Pa·rad减少到-7.7012 Pa·rad、绝对差由49.3254 Pa·rad减小到 20.3244 Pa·rad,因此,在分析大气环境对运载火箭飞行影响时,应采用真实大气密度代替参考大气密度进行计算。  相似文献   

12.
大气成分探测红外光谱仪系统指标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温室气体引起的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已经受到全世界的广泛关注。进行大气成分探测,对于更好地了解温室效应产生的细节、大气分子的光化学性质对臭氧层的影响以及大气污染机制都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大气成分种类较多,其红外吸收光谱密集且复杂,因此大气成分探测仪器需要有较高的光谱分辨能力和信噪比。文章进行了大气成分探测的总体指标需求分析,并据此确定了大气成分探测红外光谱仪的主要技术指标。为了满足指标要求,该光谱仪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的总体方案。通过仪器性能影响因素分析和系统优化,使得该仪器的最终设计结果满足指标要求。  相似文献   

13.
尽管火星表面大气非常稀薄,但降落伞仍是火星探测着陆系统中一种重要的减速装置。文章建立了一个降落伞的充气动力学模型,并根据此模型研究了大气密度对降落伞充气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降落伞的充气时间和充气距离是随大气密度的减小而增大,同时,随着大气密度的减小,降落伞开始张开的速度变得非常缓慢。  相似文献   

14.
文章根据建立的降落伞充气过程中轴向和径向动量方程,研究了低密度大气中降落伞的开伞动载。通过计算并与高密度大气中开伞动载的比较,得出了低密度大气中开伞动载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中国航天》2012,(11):65-65
NASA11月2日宣布,好奇号火星漫游车对火星大气进行的首次分析并未发现那里有甲烷。这一消息无疑会令那些期待在火星上发现生命的人感到失望。地球大气中90%以上的甲烷是由活体有机物产生的。科学家们渴望知道好奇号能否在火星大气中发现甲烷。但这辆漫游车上的“火星样品分析”(SAM)仪器在其首次大气测量中空手而归。科学家此前通过地面和太空设备在火星大气中发现过甲烷,但浓度非常低,约为亿分之一至亿分之五。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介绍了地球扰动大气模型和建立该模型的方法。文中详细描述了该模型中,密度变化的各单个分量和风场变化的各单个分量,并给出了它们各自的计算公式。本大气扰动模型中包含了137个大气扰动状态方案,可供返回轨道计算、救生轨道计算和返回控制设计计算分别选用。  相似文献   

17.
2013年10月11日,联合发射同盟(ULA)开始着手起竖吊装用于执行NASA的火星大气与挥发演化(MAVEN)探测器发射任务的“宇宙神”-5运载火箭。该火箭将于2013年11月执行发射任务,发射后,MAVEN火星探测器将历经10个月的飞行时间进入绕火星轨道,以破译火星这个红色星球空气越来越稀薄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夏时宇  徐波 《宇航学报》2019,40(3):258-265
为更准确地描述大气飞行过程,提出一种三段式大气飞行模型,将大气飞行段分为下降段、平飞段和上升段,使用大气飞行角和航迹角描述飞行过程,并建立了相应的计算模型。对“地球-火星-地球”、“地球-火星-金星-地球”和“地球-金星-火星-地球”自由返回轨道序列的优化结果表明,三段式模型可以准确描述气动引力辅助过程,同时气动引力辅助技术可以有效提升自由返回轨道性能,如减少转移时间,降低燃料消耗等。  相似文献   

19.
刘亚英 《宇航学报》1995,16(2):81-84
本文以轨道摄动分析方法一阶理论为基础,其中大气阻力摄动采用数值积分方法,给出一种可利用各种大气模型进行轨道摄动分析的计算方法,并利用三种高层大气模型(CIRA-72,CIRA-86和DTM)和三个太阳活动水平(F10.7=100,150和200)分析比较了大气阻力摄动对高度为400km的空间站轨道漂移和寿命的影响,以及估算修正轨道漂移所需的能量。给出的定量分析结果将为空间站或航天飞行器的轨道设计和  相似文献   

20.
和平号上的大气微量污染控制和监视载人航天器是一个密闭而又复杂的环境,在座舱内的大气中存在一些污染物是不可避免的。为了使人在航天期间正常地活动和有效地工作,必须清除有害的微量污染,从而使大气再生。微量污染的来源包括:人皮肤和肺的排出物、收集箱内人的废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