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正>2015年3月6日,美国"黎明"号小行星探测器进入谷神星轨道进行探测。该探测器于2007年9月27日发射升空,2011年7月首先进入了灶神星轨道,对其展开了14个月的探测,采集了关于灶神星的珍贵数据和图像;然后,又飞往谷神星进行探测。之所以探测灶神星和谷神星这2颗人类以前从未尝试接触的著名小行星,因为这2颗小行星不仅是"羊群中的骆驼",在火星和木星间的小行星带中个头名列前茅,还因为它们  相似文献   

2.
美国航空航天局发射的“黎明”号小行星探测器目前正围绕小行星——灶神星的轨道飞行,按计划。“黎明”号在长达8年、近50亿千米的星际探索之旅中,将远赴火星和木星之间的小行星带,探测两颗人类以前从未尝试接触的天体——谷神星和灶神星。这是迄今为止人类最为直观地观测小行星,这个探测器揭示的秘密将有助于科学家回答有关这个天体和太阳系里其他几十万颗小行星的几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3.
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计划在2007年6月30日发射黎明号(DAWN)小行星探测器,通过探测灶神星(Vesta)和谷神星(Ceres)来研究太阳系的起源与演变,特别是太阳系形成后早期的状态,也就是探索和研究太阳系的"黎明".  相似文献   

4.
正美宇航局决定再次延长"黎明"小行星探测任务,该探测器会继续对矮行星谷神星进行观测,直到明年燃料耗尽。谷神星是小行星带主带内最大的天体。今年早些时候项目科学家曾表示正在考虑让"黎明"探测器转往观测其它小行星。任务团队正在研究把"黎明"送入与谷神星表面最近距离不足200千米的一条椭圆轨道,此前两者的距离从未低过385千米。近距离飞行有助于更好地对谷神星表面最上层进行测量,近距离飞过时还可采集高分图像和光谱数据。"黎明"2007  相似文献   

5.
<正>2015年3月6日,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的"黎明"(Dawn)小行星探测器抵达谷神星,从而成为首个探测矮行星的探测器、首个探测谷神星的探测器,还成为首个探测两个独立地外天体的探测器。"黎明"于2007年9月27日由德尔他-2火箭发射。该项目由喷气推进实验室(JPL)管理,轨道科学公司(Orbital Sciences Corporation)负责探测器的设计和制造,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负责任务的科学运行。"黎明"项目的总成本预计为4.46亿美元。  相似文献   

6.
谢懿 《太空探索》2011,(10):50-53
美国航宇局的黎明小行星探测器在2011年7月抵达了小行星灶神星。关于太阳系行星的形成它会告诉我们些什么呢?黎明小行星探测器是美国航宇局与众不同的一个探测器。它的名字并非源于一系列单词的缩写,而是寄托着科学家对它的希望——找到太阳系形成的关键线索。它会对灶神星进行为期1年的勘测,研究它的构成和结构。"黎明"还会告诉我们太阳系极早期会是什么样子而我们又来自何方。灶神星并不是被无人探测器造访的  相似文献   

7.
天龙 《太空探索》2007,(10):20-23
天文学家期盼已久的美国黎明号(Dawn)小行星探测器于2007年9月26日发射。它将历时8年、总计51.5亿千米,飞往火星和木星之间的小行星带,先后探测谷神星(Ceres)和灶神星(Vesta)这  相似文献   

8.
正2007年9月27日,NASA黎明号(Dawn)航天器成功发射,开启了探索火星与木星之间小行星带中的两颗最大天体——小行星灶神星(Vesta)和矮行星谷神星(Ceres)的旅程。Dawn的主要科学目标是揭示太阳系行星形成线索。NASA综述了Dawn任务成功实施10周年取得的亮点科学和技术成就。Dawn是唯一环绕太阳系两颗地外天体飞行的  相似文献   

9.
小光 《国际太空》2005,(5):26-26,F0003
“道恩”(Dawn)探测器(见封三)耗资3.7亿美元,计划于2006年7月从佛罗里达州发射,飞向2颗分离的小行星——灶神星(Vesta)和谷神星(Ceres)。  相似文献   

10.
飞行途中的探测 在飞往土星的途中,"卡西尼"号探测器也有惊人之举,进行了一系列探测,包括对处于火星和木星间小行星带中的小行星、木星.  相似文献   

11.
正NASA“黎明”号探测器在谷神星表面发现了有机物存在的证据。谷神星是一颗矮行星,也是位于火星与木星之间的小行星带中最大的天体。尽管此次发现的有机物数量不多,但这些物质是构成生命的必要元素,太阳系内已被证实存在有机物质的天体名单列表再次扩展。科学家认为,谷神星与地球上获取的陨石样本,尤其是碳质球粒陨石存在着诸多相似之处。这些有机物并非外  相似文献   

12.
<正>进入2015年,在星际探测迷的眼中,彗星已经逐渐从人们的视线中淡出,矮行星却冉冉升起。3月,美国航宇局的"黎明"号探测器将到达谷神星。谷神星是火星和木星之间最大的一颗矮行星。人们认为谷神星表层之下蕴藏着水冰。此外,在航行了50亿千米后,9年多前发射的美国  相似文献   

13.
悄然兴起的小行星探测热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已逐渐认识到,探测小行星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近些年在全球掀起了小行星探测热潮,尤其是美日竞相发射小行星探测器,并取得了显著成就。与爱神亲密接触的"尼尔"1996年2月17日,美国"德尔它"2号火箭发射了世界首个小行星探测器"尼尔"(又称"近地小行星交会")探测器。它重805千克,由霍普金斯大学应用物理学实验室设计和建造,用于探  相似文献   

14.
中国深空网的建立用以支持我国正在实施的探月工程及后续火星、小行星、木星等探测任务。为验证中国深空网的跟踪测量能力,并获取行星无线电测量数据,基于中国深空站开展了对木星在轨探测器"朱诺号"(Juno)的跟踪测量试验与数据处理分析。在分析各种观测约束条件的基础上,首次实现了中国深空站在地—木距离上的深空探测器开环跟踪测量,通过VLBI数据采集记录终端原始探测器信号,经信号处理提取"朱诺号"探测器的主载波频率。采用傅里叶变换(Fast Fourier Transform,FFT)、线性调频Z变化及信号本地重构相关的联合信号处理方法,"朱诺号"探测器主载波频率提取噪声水平在10μHz水平,有效验证了深空开环测量技术,为后续我国深空探测任务积累了有益经验。  相似文献   

15.
灵神星探测任务 灵神星探测任务是美国宇航局发现级探测任务中的第14项,和露西探测器研究类似的目标——小行星."露西"已经在2021年底发射,奔赴木星轨道的特洛伊小行星带,而"灵神号"将在2022年8月搭乘猎鹰重型运载火箭发射升空,前往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的主小行星带(简称主带),探访和它同名的16号小行星灵神星.  相似文献   

16.
正2020年,深空探测可谓热闹非凡。中国的嫦娥五号从月球取样返回,日本的隼鸟-2探测器从小行星龙宫取样返回,美国的"奥西里斯-雷克斯"(OSIRIS-REx)探测器也从贝努小行星上取得了样品,正在返回地球的途中。许多国家正酝酿从火星取样返回的计划。为什么人类对取样返回这么重视呢?特别是已经有了着陆探测,甚至对一些天体发射了巡视器,为什么还热衷于取样返回呢?本文将重点讨论取样返回的重要性,以及从小行星和火星表面取样返回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正日本是一个对航天探索非常积极的国家,在小行星探测这个问题上,虽然美国人的调门非常高,但实际上远远走在前面的却是日本。早在本世纪初,日本就发射了隼鸟1号小行星探测器,历经千辛万苦,终于从糸川号小行星上带回了珍贵的岩石样本。受到这次成功的鼓舞,日本在2014年前又发射了隼鸟2号小行星探测器。这次的目标不再是糸川,而是龙宫小行星。按计划,它将通过“炮击”的  相似文献   

18.
<正>近年来,日本在空间探测方面一扫希望号火星探测器失踪的阴霾,连续成功发射了3个别具一格的空间探测器。其中月亮女神月球探测器和隼鸟号小行星探测器已出色完成了任务,在全球引起了较大的反响;而日本首个金星探测器——黎明号正在飞往金星轨道的途中,此举使日本成为继苏联、美国、欧洲空间局之后,世界第4个发射金星探测器的国家或组织。这些都无疑给日本航天事业注射了一针强心剂。  相似文献   

19.
正美国宇航局(NASA)2018年11月1日宣布,造访了太阳系小行星主带内两个最大的天体的黎明号探测器燃料已耗尽。NASA称,"黎明号"在10月31日和11月1日的两个通信时段均未能同"深空网"建立起联络。在排除了可能造成失联的其它原因后,任务管理部门认定该探测器姿控推力器已无燃料可用,造成其无法通过机动来把主天线指向地球或让太阳能帆板面向太  相似文献   

20.
日本隼鸟号小行星探测器起死回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羽子 《国际太空》2011,(1):29-31
2003年5月9日,日本隼鸟号(Hayabusa)小行星探测器[原名为缪斯-C(MUSES-C)]由M-5火箭发射升空,目的是探测一颗名为丝川(Itokawa)的小行星(小行星25143),对其进行采样并带回样品。该探测器的设计、研制工作历时7年,在轨完成了地球引力辅助飞行、与小行星丝川交会、在丝川上着陆、进行采样和飞离小行星等飞行任务。2005年9月中旬,隼鸟号探测器到达丝川,对其形状、地形、颜色、组成、密度等进行研究;2005年11月,探测器在丝川上着陆和采样;2010年6月13日探测器返回地球并成功回收。2010年11月16日,日本宣布在隼鸟号的回收舱内发现了1500个物质微粒,这些微粒大部分来自于丝川小行星的岩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