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5 毫秒
1.
由于湍流实验的数据采集量的大小通常没有准则,实验中为了降低偶然事件的影响通常都使用较大的数据量,从而在数据的采集、存储和后处理过程中都造成资源和时间的浪费.笔者根据小波分析所具有的良好的时频双局域性的特点,在文献[4,5]的基础上,配合统计学方法,在理论上提出了以小波方法缩减湍流实验数据采集量和某些流场计算方法计算量的方法.以使用小波方法分析湍流边界层的湍动能方法为例,证明了这种方法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采用大涡模拟对低雷诺数槽道湍流进行了数值模拟,进口边界条件采用了给定扰动波方法,经过短过渡段得到完全发展湍流.计算中采用了动态亚格子模型和预处理技术,进口采用的动量厚度雷诺数是670.大涡模拟对计算得到的平均速度剖面以及脉动分量与DNS解进行对比,验证了计算结果的可靠性.计算结果显示了湍流场中马蹄涡的形成及演化过程,其中包括形成单腿马蹄涡和形成对称涡腿的马蹄涡,同时发现流场中存在由亚谐波引起的拟序结构的交错现象,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湍流边界层近壁区马蹄涡结构的演化.  相似文献   

3.
低速高湍流度90°弯管流动数值模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曲率对弯曲管道流动的影响 ,给出了曲率修正的双层 k-ε湍流模型 ,并数值模拟了非均匀来流低速高湍流度 90°弯管内流动。文中比较了曲率修正双层 k- ε湍流模型的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 ,以及双层 k- ε湍流模型和逆压力梯度修正双层 k- ε湍流模型的计算结果。通过比较 ,发现经过曲率修正后的双层 k- ε湍流模型更好地模拟了非均匀来流低速高湍流度 90°弯管内流动。同时比较了壁面参数的插值方法 ,发现在弯曲管道流动模拟中对壁面参数进行一阶插值比零阶插值能更好地模拟真实流场  相似文献   

4.
用预处理后的Navier-Stokes方程数值模拟低马赫数下风力机翼型的静态和动态绕流流动。为了提高计算的精度,运用了网格自适应技术:初始网格的流场计算收敛后,采用流场速度的紊乱度捕捉湍流区域;采用直接分裂初始父单元的H型网格加密方法对湍流区域进行局部加密。基于初始网格与自适应网格的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的对比表明,网格自适应方法提高了计算的精度。  相似文献   

5.
显式有限差分方法用于求解小钝锥高超声速化学非平衡尾流的轴对称边界层方程。该方法既适用于层流也适用于湍流。应用 Goldburg 转捩准则确定转捩初始位置。详细地计算了小钝锥尺寸、飞行速度、高度对尾流转捩和光电特性的影响。从计算中得到转捩和光电特性变化的一些有用规律。对湍流亚密部分的雷达散射截面进行了规律性分析。计算结果具有实用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本文采用修正的k-ε湍流模型以及实验测得的初始条件,计算了冷态和湍流扩散火焰的流场。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7.
实验测量了射流与圆柱尾流纵、横向的湍流速度脉动,计算了这两种方向的湍流速度结构函数的标度规律。结果表明,横向的湍流速度脉动比纵向有着更大的间歇性,这支持目前已有的一些关于均匀各向同性湍流的实验测量和数值计算的结果,而与另一些文献报道不同。此外,还对纵、横向湍流速度结构函数标度律的S-L模型进行了一些分析。  相似文献   

8.
为了确定温度北对对空气湍流放热的影响,用试验的办法测定了高温差下空气流经光滑圆管的湍流平均放热系数。把试验结果与其他研究者的试验结果进行比较。同时应用迪伊斯勒(R. G. Deissler)的分析计算方法,算出了本文试验条件下的空气湍流放热系数。把试验结果与分析计算结果进行比较,并加以讨论。  相似文献   

9.
根据旋转坐标系下的 Favre平均 NS方程以及旋转条件下的流动特征 ,修改了 B/ L湍流模型 ,并提出了一种旋转条件下出口边界压力分布的给定方法 ,对已有的 NAPA通用湍流计算软件进行了改进和发展 ,并计算了旋转直管中的流动。通过与实验数据的比较 ,文中的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吻合较好 ,正确反映了流动特征和物理现象 ,验证了修改后的 NAPA软件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0.
发展了高效求解基于Navier-Stokes方程的扰动方程高阶紧致差分方法,研究了壁面强脉冲到湍流相干结构的复杂演化过程。该方法采用高精度、高分辨率的三维耦合中心差分格式,以及和高阶时间分裂法相结合因而更为有效,比一般谱方法更适用于较为广泛的流动区域和边界条件的湍流相干结构研究。中模拟了槽道流动中壁面强脉冲诱导的湍流相干结构的产生、发展和演化过程,显示了湍流相干结构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规律.计算结果表明,所用壁面强脉冲模型比共振三波模型更有效.  相似文献   

11.
本文根据管内沸腾汽液两相流动沿程“流型”不断变化的特点,提出用移动式电导探针对沿全流程的“流型”进行测量,实验结果证明这种方法是可行的,且与计算结果相当吻合。并整理得出环状流起始点计算的经验公式。此方法可用于其他管内汽液两相流动的“流型”测量。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前人提出的各种二维流动压缩性修正方法进行了大量分析、计算和比较,提出了多段翼型复杂混合流场的压缩性修正方法,把翼型绕流划分为外部流场和内部流场(翼段间缝隙)。外部流场采用Nrstrud方法进行修正,内部流场采用Lieblein方法修正,并对这两种修正方法进行了局部改进使其更加应用方便。本文翼型绕流压缩性修正方法的应用,使现有的多段翼型失速特性计算程序有了更为广泛的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13.
求解网络最小流问题的图单纯形算法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堵塞是以人为主体的运输网络在随机流动情况下经常发生的一种现象。所谓网络最小流是指一个运输网络发生最严重堵塞情况下的最大流量,它是设计运输网络,特别是紧急疏散网络的一个重要参数。本文在网络堵塞流研究的基础上,根据网络最小流是饱和流的特点,从组合优化角度定义了网络最小流问题,并提出了求解网络最小流的图单纯形算法,文中详细介绍了实施这种图单纯形算法的基本理论和步骤,并用实例进行了说明。  相似文献   

14.
高效的防烟装置应具有绝对隔烟、人员能自由出入隔烟场所并不影响视野等功能,而防烟空气幕可以说是一种最有效的手段。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烟气流动的机理分析,用理论的方法建立流场,用数学手段推导出计算空气幕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堵塞是以人为主体在运输网络中经常发生的一种现象。本文中所定义的网络最小流是指在最严重堵塞的情况下通过网络的最大流量,是设计和运行一个运输网络,特别是一个紧急疏散网络的重要参数。本文在堵塞流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用分支定界思想来求解网络最小流问题的方法,并用实例说明了该算法过程及其应用领域  相似文献   

16.
把无网格算法发展用于求解涉及动边界的非定常粘性流动问题。在处理粘性流动的布点问题时,通过在远离物面的区域采用无粘流动计算时所用的各向同性点云,而在物面附近引入各向异性点云,从而在保证物面法线方向布点较密以准确模拟边界层的同时,有效控制了布点总量,减少了计算时间。对于动边界问题,本文在上述方法获得的初始布点的基础上,采用基于扰动衰减规律的点云移动技术,快速得到物面运动到其他位置时流场求解所需点云。在所获得的点云上,采用一种带权系数的二次极小曲面逼近方法来离散Navier-Stokes方程的空间导数,权系数的引入使得流场求解时对各向同性点云和各向异性点云无需分开考虑,而是采用统一的求解方法,从而简化了编程求解。用发展的无网格算法,结合Navier-Stokes方程求解双时间推进方法,并耦合Spalart-Allmaras湍流模型,先成功地模拟出NLR7301翼型后缘摆动诱发的非定常流,并通过与实验比较,验证了本方法.接着进行了NACA0012失速模拟,给出了动态失速过程,展示出用本文方法处理复杂动边界问题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通过将负载变化折算为相应控制指令,并与期望指令相叠加后,作为最终的控制指令输出给伺服阀,构造负载流量与期望控制指令之间的比例关系,实现了液压振动台抑制负载干扰对流量波动的影响,提高了液压振动台运动控制精度。经过流量补偿后的液压振动台在负载变化时可以实现对输入指令较好的跟踪,可对机械振动或冲击环境进行更好的模拟。  相似文献   

18.
探讨了五孔探针气动数据的插值方法,为提高插值精度,开发了基于传统线性插值法的三维线性插值法。该方法把同一探针在不同马赫数下的校准图形成三维数据库,将实验数据通过三维图进行插值。并使用改进前后的两种插值方法分别对校准风洞测得的数据进行整理,对比结果证明:在实验工况连续变化的情况下,三维线性插值法在插值精度上要优于传统线性插值法。特别是在来流马赫数变化较大时,该方法可以改善单一校准文件处理造成的数据精度问题,可用于自动化流场采集系统,为流场高速高精度采集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合成射流控制翼型分离的流动显示与PIV测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成射流是一种新型的流动控制技术,近年来引起广泛关注.本文首先利用热线风速仪测量了基于声激励的合成射流流动特性,确定了最佳输入信号频率;采用流动显示和PIV测试技术,研究了合成射流对二维翼型分离流动的控制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合成射流可以有效地抑制二维翼型在大迎角下的分离流动;PIV测试结果进一步表明,合成射流开启后使翼型上表面分离区域减小,分离点后移.应用合成射流控制翼型流动分离,可以大大改善翼型在大迎角下的气动特性.  相似文献   

20.
在稳定的多分支管道流动中,对于相同的主管道流量,各分支管道中可以有不同的稳定流动状况与之对应.分支管道中的稳定流动状态,不仅取决于主管道中的流量,而且取决于主管道和分支管道中的流量调整变化过程.实验表明:对于具有相同尺寸,相同几何形状的多个分支管道而言,分支管道距主管道入口端的位置顺序越靠前,则通过该分支管道的流量越小.虽然实验中的多分支管道流动是属于非常复杂的湍流,但实验表明主管道的流量与各分支管道的流量之间存在一简单的线性关系.实验还表明,主管道入口的壁面静压与备分支管道出口的壁面静压之间存在抛物线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