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霞 《航天器工程》1996,5(1):98-104
从方法论的角度探讨了在并行工程的思想指导下,我国卫星工程的产品开发环境的构造问题提出CAD技术在卫星工程中的应用,不仅仅是一个软硬件构成与投资问题,人们对卫星产品开发过程的认识,产品开发的组织形式起着更加关键作用。同时讨论了卫星工程CAD集成框架系统的构成思路。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发展中国海洋卫星的背景与迫切需求,中国海洋系列卫星规划与进展,海洋一号卫星、海洋二号卫星状态以及海洋一号卫星系列取得的主要成果,对规划计划、立项研制、卫星与载荷质量、产品开发与应用推广等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同时提出了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3.
高分多模(GFDM-1)卫星是我国民用空间基础设施规划中的首颗高分辨率光学对地成像敏捷遥感卫星,其最高分辨率达到0.42 m,成像模式灵活且丰富.为实现卫星设计、研制与应用的紧密结合,确保卫星入轨后实现高成像质量、高成图效率、高应用效益,切实解决用户业务中的实际问题,开展了星地一体化专项工作,在卫星像质保证、任务定制、数据处理、在轨综合效能评估等方面部署了研究课题,在卫星工程研制和在轨测试阶段全程同步实施.通过技术研究、产品开发、测试与应用,并在卫星入轨后迅速支持卫星任务定制、载荷定标、数据处理与业务应用,实现了星地一体化同步协调发展,提高了空间基础设施应用效益.  相似文献   

4.
卫星质量特性是卫星总体设计中的一个重要参数,计算极为烦琐,常易出错。本文介绍了利用卫星三维CAD布局模型或模装模型,通过程序语言直接从模型中提取各种装配信息,在CAD集成环境下进行卫星质量特性计算的一种新方法。概述了卫星质量特性分析的特点,列出了执行质量特性分析所必须的公式,介绍了用EUCLID语言提取装配体信息的主要方法。最后以SJ—5为例,给出了用SATMASS软件分析计算的结果。几年来,该软件已在各种空间飞行器的研制中得到应用。  相似文献   

5.
针对卫星异构CAD间的基于模型的定义(Model Based Definition,MBD)三维模型批量转换和协同布局设计过程中存在的信息丢失、效率较低等问题,文章提出一种应用特征参数化方法的三维模型转换方法,对MBD三维模型的几何特征与非几何特征进行结构化、参数化,通过可扩展标记语言(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XML)技术实现参数数据的跨CAD系统转换。同时,基于此方法,对三维模型的位置、旋转角度等布局特征进行参数化表达,通过XML表单共享布局数据,驱动不同CAD系统内自动创建布局模型,避免了跨CAD系统的复杂装配模型的频繁互相转换。基于二次开发,实现了上述方法的自动化,并应用于实际卫星研制中,验证了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此方法可为各类异构CAD系统间三维模型转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文章阐述了CAD/CAM系统的构成、功能 ,通过实例说明了CAD/CAM一体化技术在航天器加工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马堂伟 《火箭推进》2003,29(6):15-18
本文通过CAD/CAE软件在小型固体火箭发动机开发过程中几种工程计算的应用实例,介绍了小型固体发动机研制过程中的新的计算方法,通过一些CAD/CAE软件使用经验,探讨CAD/CAE和CAPP、CAM应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些问题及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相容非概率信息的可靠性研究进展和趋势,说明了在卫星可靠性工程中开展相容非概率信息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在总结分析现有主要可靠性量化分析理论与工具的原理、方法和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实现相容非概率卫星可靠性信息量化的相关技术路径,并指出非概率信息在卫星可靠性工程中的应用将是改善卫星可靠度量化控制问题的一条途径。  相似文献   

9.
本文概括介绍了CAD工作站的特点和计算机辅助机械工程软件(MCAE)的构成及功能,在此基础上,本文还讨论了固体火箭发动机设计一体化问题.  相似文献   

10.
文章阐述了CAD/CAM系统的构成,功能,通过实例说明了CAD/CAM一体化技术在航天器加工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长寿命通信卫星的可靠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邵瑞芝 《航天器工程》1995,4(1):26-40,71
在广泛调查国内外通信卫星工程资料的基础上,考察了它们的轨道性能与寿命情况,分析了影响卫星寿命和可靠性的因素。空间环境(特别是ESD,ID,SEU)是影响卫星性能和寿命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就为避免和减少环境效应影响的工程方法,即“卫星的环境免疫工程”进行了探究。分析与确认影响卫星长寿命的关键项目,针对关键项目进行可靠性设计和控制,是整星长寿命的保证因素,本文结合工程实际问题研究了长寿命卫星的设计策略,对较成熟的设计经验作了综述,并对需进一步研究的课题作了探索。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国内外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体系工程、数字孪生和数字工程在卫星工程上的发展过程,从系统论的角度提出了狭义数字孪生卫星的概念,不同单位、不同人解决不同问题时,要根据问题的需要,调整各组成部分的仿真粒度,形成研究问题的数字工具。这些数字工具都具有系统完整性,都是数字孪生卫星概念的实例化外延。提出了用所有岗位构建应用和交流成果的总工作量来度量数字孪生卫星构建应用平台开放性的概念,分别从建模和使用模式、星上源代码一致性、卫星集群多平台分布式仿真3个方面给出了平台的开放性度量准则。针对软件平台开放性设计目标,论述了数字孪生卫星构建应用平台专用的开放性设计技术,包括软件层次模块划分、多粒度模型库、建模和模型管理工具包。通过工程实践案例,证明了开放性度量准则可以有效评估数字孪生卫星建模和模型管理的总工作量,为各单位的平台设计和研制过程的各种决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阐述了 CAD/CAM系统的构成和功能 ,通过第三镜框数控加工 ,说明了 CAD/CAM一体化技术在我所的应用状况以及在航天产品设计制造中的作用及其优势。  相似文献   

14.
海事卫星系统在载人航天数据中继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志坚  翟政安 《宇航学报》2003,24(3):268-272
对海事卫星系统用于载人航天器数据中继的基本方法及可能性进行了讨论。从海事卫星系统的构成、链路能量和天线跟踪等方面论证了使用海事卫星系统中继载人航天数据的可能性。论述了工程实施中的关键技术和解决措施。提出了采用导频接收机来实施多普勒频移补偿的解决方案。最后认为使用海事卫星中继载人航天数据是可行的,可有效提高载人航天器的测控通信覆盖率。  相似文献   

15.
实践四号卫星与小卫星平台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要介绍了实践四号卫星研制过程中技术成果的继承和改进情况,以及CAD在这颗卫星设计中所起的作用。并对我国发展小卫星平台技术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6.
郝文宇  潘冬  靖法 《宇航学报》2012,33(12):1788-1793
卫星天线波束常常需要同时覆盖特定区域内多个目标,为保证目标接收卫星信号的增益要求,需对其指向进行优化。以我国某卫星点波束天线为研究对象,将天线功率辐射模型引入卫星指向计算模型中,完成了指向目标的增益计算。运用最优化原理分析了多目标指向增益优化模型,在无约束条件下,指向增益最优点在标称三目标构成的三角形重心位置;有约束条件下,最优点在满足相应约束下偏离无约束最优点。多目标指向优化理论研究对点波束天线的高精度指向及确保目标的通信特性提供了适用的工程模型,具有极强的工程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为提高卫星桁架结构设计过程的仿真建模质量,优化仿真过程对三维模型信息的利用方式和效率,文章提出一种基于CAD三维模型几何特征简化的卫星桁架结构快速建模仿真方法,并给出分别采用梁单元和壳单元建模的路径及软件界面。将该方法应用于某卫星结构的仿真建模,得到了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态分析数据,其与力学试验数据的对比结果表明:横向模态分析与试验误差最大,为6.07%;各方向误差均满足指标要求。基于CAD三维模型几何特征简化处理的卫星桁架结构快速建模仿真方法合理可行,建模过程便捷、高效,数据可信。  相似文献   

18.
《中国航天》2003,(8):3-3
本刊讯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日前透露,中国月球探测计划“嫦娥工程”自今年3月启动以后进展顺利,关键技术攻关取得重大突破。中国科学家经过精密的计算和论证,目前已基本确定了月球探测卫星的运行轨道,解决了卫星运行途中的控制问题以及卫星本身的电源、结构、温度控制等系统的相关技术问题。此外,在月球表面进行探测的紫外线敏感器也已设计完成,同时月球探测卫星双自由度定向天线的样机也已经完成了研制。试验表明,该天线能够满足卫星测控及数据传输的全部要求。据专家介绍,中国的探月工程虽然起步较晚,但在运载火箭、有效载荷的卫星部分、测…  相似文献   

19.
Internet是当今网络发展的主流,其上运行的是TCP/IP协议。卫星接入Internet开辟了卫星应用的新前景,同时也为Internet注入了新的活力。本文分析了卫星接入Internet可能出现的问题,如长时延的影响、TCP窗口大小的影响、阻塞控制技术的影响等。最后提出了在目前情况下可能出现的网络构成方案。  相似文献   

20.
《卫星应用》2010,(3):13-13
航天恒星空间技术应用有限公司,是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控股的上市公司中国东方红卫星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公司注册资本1.9亿元人民币,位于西安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为了发挥倚天重地的优势、延伸产业链,规模化发展卫星应用产业而搭建的卫星应用的高科技企业,多年来致力于军民两用卫星定位系统、卫星通信系统及终端设备的研发与制造,在卫星导航、卫星通信、微波传输、数字图像处理等方面具有较强的技术研发实力和产品开发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