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地震的"预兆"和"预测"" 5·12"汶川地震发生之后,许多人在震惊之余不禁感到疑惑:地震局为何没有发出预报?这么大的地震会一点征兆也没有吗?一时间网上出现了众多质疑、指责、嘲笑地震局的声音,人们或者批评地震局玩忽职守忽视地震预兆,或者怀疑地震局为了社会稳定有意不发出预报.  相似文献   

2.
震撼中国的"5·12"汶川地震被载入了历史记录,谁也没有料到它的震级如此之大.地震发生后,一组美国地质科学家根据地震引起的应力变化探寻了预测未来地震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3.
地震,危害极大的自然灾难.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的8.0级大地震,与1976年唐山大地震相当,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和人员伤亡.虽然地震在时时刻刻威胁着人类,但在科学已发展到电子时代的今天,人们仍无法准确预测地震何时发生.  相似文献   

4.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发生的汶川地震,如果我们事先有该地区连续的空间监测的热和电磁效应的图像,可能会有预报.发展中国的地震电磁卫星对地观测技术,将伫间手段与地基监洲相结合,建立"天地一体化"的立体地震电磁监测系统,将明显增加地震前兆的信息量,为地震预测预报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神之溯源     
贺川 《飞碟探索》2007,(4):48-49
世界上不同地区的人们,即使是那些与世隔绝几个世纪的原始部族,或是不同大陆上几万年来未发生联系的人们,在各自的文化中都创造了"神"这一形象.现代人认为,古代社会生产力落后,人们希望自己有足够的能力在自然界中生存.  相似文献   

6.
"井蛙之见"留下的陷阱 在秋高气爽的中秋之际到泰山看日出,宾馆服务员提前把人们叫醒,大家迅速穿好衣服,急匆匆地赶到观日峰,站到有利的位置上.其实,这时离日出还早,但人们不忍将目光从日出的方向移开.  相似文献   

7.
正2月2日,中国第一颗电磁监测试验卫星"张衡一号"在长二丁火箭的托举下,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入轨。作为我国第一颗观测与地震活动相关电磁信息的卫星,"张衡一号"格外受人关注。它能不能预测地震?在世界上处于什么地位?有哪些技术上的创新突破?未来还会有更多电磁监测试验卫星吗?……发射前夕,"张衡一号"总指挥、总设计师袁仕耿对这颗卫星的功能作了最为凝练的总结:张衡一号卫星的任务是要做  相似文献   

8.
130.地震所释放的能量来源于何处?答:地震的能量释放是巨大的,1976年7月28日中国唐山大地震和1988年12月7日原苏联列宁纳坎大地震人们都还记忆犹新.至于1908年6月30日西伯利亚的通古斯大地震更是震动了全球.如此巨大的能量释放,在现代科技条件下,只有能量积聚的核子爆炸才可以相比拟.其实,地震所释放的能量也不是别  相似文献   

9.
编者按: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是所有中国人应该铭记一生的时刻.一年前的那场灾难,每一位中国人的内心都感受到了震颤:母亲失去了孩子、妻子失去了丈夫、学生失去了老师……地震展示了自然冷酷、不可捉摸的一面,带来情感上巨大冲击的同时,也促使我们再次审视生命的价值.时隔一载,回首汶川,悲痛依然久久不能散去.在汶川地震发生一周年之际,编辑部特别策划了<汶川一周年:关于地震>这个专题.本专题共有6篇文章,国内外学者和专家结合一些具体的实例,从各个角度谈到了地震的历史、成因、地震学研究的进展以及汶川地震的震情、板块构造等内容,从专业的角度对地震的分布特征和成因做了深入分析和解释.此外,专题还就有关地震的种种流言做了剖析,希望我们能用科学的知识去应时这个"不仁慈"的自然.  相似文献   

10.
空间技术在地震预测中用途甚广。空间测地技术可用于监测地壳应变引起的地表变形和位移;从卫星上对地表摄影可判明地壳结构(下称壳构)情况,加深人们对地震壳构的了解;卫星绘制地球重力场详图,可用以查明震源地区的地球动力学过程;对地监测得到的数据可以通过人造卫星迅速传给数据处理中心。本文重点介绍空间技术监测地壳变形及位移诸法,对其它应用也简明述及。用空间测地技术监测地壳变形及位移地震前后震区地壳会发生加速变形和位移。但震前变形数据极零碎,取得数据要用  相似文献   

11.
在1905年以前,科学界从未认为速度存在极限.1905年狭义相对论问世,其中却有一条"光速极限法则".我们知道,A.爱因斯坦是一位家喻户晓的人物,纵观他的一生和他的工作,称他为"伟大的物理学家"是没有问题的.他的光子学说以及他的其他科学贡献,确实可以彪炳千秋.但是,对他的相对论人们却提出了越来越多的质疑.早在1962年~1971年,H.邦迪、P.G.伯格曼和N.罗森就指出,相对性原理和宇宙学原理之间存在着深刻的矛盾.  相似文献   

12.
<正>首颗由我国自主研制的电磁监测试验卫星"张衡一号"将于今年8月前后发射、投入使用。届时我国将首次具备全疆域和全球三维地球物理场动态监测能力,也是唯一拥有在轨运行的多载荷、高精度地震监测试验卫星的国家。电磁监测试验卫星项目在我国酝酿多年,因其在地震预测上可能大有作为而广受关注。  相似文献   

13.
未来解析式     
未来能否预测?未来能否改变?相信任何人都十分好奇.然而在这两个疑问背后,隐藏着另一个只有哲学家才感兴趣的问题:未来是否存在?倘若不先确定这个答案,那么"预测未来"或"改变未来"都只能是空谈而已.  相似文献   

14.
编者:2008年是什么样的?再过个三五年,依然会有人这样问起,不仅仅是因为"5.12"汶川地震带来的悲痛,也不仅仅是因为北京奥运留下的激情.  相似文献   

15.
司马迁在<史记·项羽本纪>中说:"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重瞳子"就是双瞳--也就是一只眼睛里有两个瞳的人.照司马迁的意思,这似乎是某种伟人的特征,但是到了电影<双瞳>中,这成了一个邪教首领的特征.  相似文献   

16.
预见预测多功能座舱显示器的仿真设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预见预测信息的加入能使飞行员提前感知飞机的未来状况,从而对飞机做出超前控制.以飞机下滑着陆为例,研究了预见预测多功能座舱显示器的设计.把最优预见控制理论应用到飞行高度误差显示中,提出了"智能误差信号显示"概念,并介绍了三维、四维显示器界面的初步设计.最后通过人机系统模拟实验,比较了预见预测多功能显示器与普通显示器对飞行员操纵飞机着陆的不同辅助效果.  相似文献   

17.
美国大学的地球物理学家发现,大陆内部发生的地震可能是数十甚至数百年前大地震的余震,而不是下一个大地震的前震。在地震前兆研究中,用前震来预测下一个大地震的方法,现在只适用于板块边界地区,不适用于内陆。  相似文献   

18.
相信每个人听说微生物学家"复活"了长期沉睡的致命病毒,士兵服用了清醒药丸可以24小时在战场上拼杀的时候,都会不寒而栗.这可不全是恐怖电影中的情景,一些科学家正在进行令人难以置信的研究,只不过我们对此一无所知罢了.2008年1月24日,美国<大众科学>评出了最恐怖的六大科学构想.  相似文献   

19.
《太空探索》2011,(10):9
2011年8月31日至9月2日,由香山科学会议主办,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中国宇航学会、国际宇航科学院研究中心(中国)、中国国际战略学会安全战略研究中心以及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共同协办的第405次香山科学会议在北京顺利召开。会议主题为"空间技术对重大自然灾害机理的研究与预测",中国航天科技集  相似文献   

20.
生于广博浩渺的宇宙中,终日对着天宇的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为着它的神奇瑰丽而迷惑.对于宇宙的思考是我们人类永不止息的追求.我们的世界起源于"无",而且终将归并于"无"."无"对于我们来说极其特殊,它既不能被我们感知,也不能被我们以科学方法测量.这种"不能"并不是一个技术水平或方法的问题,而是因为本质上我们的世界与"无"是互斥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